白启鹏,张皓翔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支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价值观状况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状况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念混乱、道德水平滑坡、思想素质低下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建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有生机和活力。
价值观属于哲学范畴,并在哲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价值观是指“在社会实践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主体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继而,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实践中进一步集中、抽象、升华,就会形成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并外在表现为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1]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价值观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也是深藏于人们内心的判断准绳,是人们进行思考的依据。价值观会指引人们去从事某些行为,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
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价值观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核心价值观是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思想基础。核心价值观对于民心凝聚和民族团结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心价值观可以影响和支配其他价值观,其他价值观则从属于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起到主导社会思想、提升群众信念、增强民族凝聚力、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控制趋势发展等多方面的功效,尤其是对于价值变迁的作用十分关键。”[2]党的十八大根据世情、党情和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地提出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3]这24 个字体现了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取向,层次清晰、兼容并包。从国家层面看,对“富强”的追求,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而“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本源,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从社会层面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的引导全体人民的价值认同,促进全体人民的思想团结。从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引导社会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理想信念与价值认同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相互促进,互为依存。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建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念形成时期,思想比较活跃、对外界事物好奇心强,容易人云亦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观念的影响,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价值观上评判标准模糊。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带有很多感性成份,缺乏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还有些大学生缺乏勤俭节约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没有担负起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担。甚至有些大学生强调自己的特殊利益,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不够坚定。
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强调感性认识、忽视理性思考。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虚无的,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被动和应付的想法。大学生不能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真情实意的感受和认同。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有些大学生过分注重个人的物质享受,淡忘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否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缺乏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带有很明显的功劳化色彩,他们把入党看成是找工作的重要筹码。大部分大学生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肯定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淡化政治理性,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知行统一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但是,仍有很多大学生认为知行统一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意义。有些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空洞无物的,他们感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自己太远。因此,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有些高校办学方式多元化、管理方式陈旧化、教育手段落后化,使得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诚信意识缺失、实际行动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把西方的价值观作为评价中国的现实依据,缺乏对中国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部分大学生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毕业生贷款违约、拖欠学费的现象还存在着;甚至还有些大学生讲究封建迷信,唯物主义精神被严重侵蚀着。
“21 世纪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是真枪实弹的战争,而是文化侵略的洗脑工程,是人才的掠夺战。”[4]西方国家凭借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蓄意推销其价值观念,企图影响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达到其和平演变的不可告人的目的。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辨析能力弱,很容易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表现出崇洋媚外的心理,大学生中间出现了价值判断模糊、诚信意识缺乏、拜金主义严重、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外来不良文化对传统的价值观及其传播和培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价值观视域中呈现出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正统价值观和非正统价值观、本土价值观和外来的价值观并存的复杂局面,这使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复杂化与多元化。”[5]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西方文化对我国人民的渗透,控制西方社会负面思想和价值观念对我国人民的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也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利益格局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多元化都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震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还难以辨别,导致他们在价值观上出现了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混乱、道德水平下降等问题,这势必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大学生过度地关注眼前利益和物质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集体利益,做事急功近利、贪图享受。改革开放后,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日趋多样化。部分大学生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的现象时,认识问题不够全面理性,产生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怀疑的态度,这影响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和理解。
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技术正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新媒体技术开放性、及时性的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增加了监管部门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管理难度。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用新媒体平台,向大学生传播不实信息和不法言论,妄图混淆视听、扭曲事实真相,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这些行为给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也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带来了巨大难度。新媒体也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更容易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潮用语,这些新潮用语严重腐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有些大学生的观点和见解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大相径庭,挑战了传统教育的权威,弱化了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教育方式。课堂教育以其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担任重要角色。各高校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的比较优势出发,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的规律,把握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积极探索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不断完善和创新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用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果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更加清晰地明白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景化,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各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采用师生双向交流的“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从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年龄结构、思维方式等基本情况出发,采用内化的形式,使大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建构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各高校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演讲、课堂辩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结合在一起。
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观念机制、知识体系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和自觉行动有效转化。”[6]实现这一转化,必须要发挥好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指南。高校要根据大学生价值观可塑性的特点,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挖掘丰富的校园资源,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质量。要积极利用报刊专栏、专题讲座、文艺活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教育工作者面对大学生的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要剖析其原因、分析其结果,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集体教育,凝聚大学生的共识,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要启发大学生内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提高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各高校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规范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各高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领导、组织和管理,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工作机制。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写入学校的发展纲要和教育规划,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并内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高校要通过社会实践基地、乡村支教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帮扶活动、厂矿企业实习活动等形式,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更好地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动力。
新媒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时效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传统的信息权威地位,每个大学生都获得了获取信息的平等机会。但是,这些特点也导致了大学生容易陷入思想困顿和迷茫之中。高校要掌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主阵地,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建立好新媒体信息监督和反馈机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运用被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的方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成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塑造大学生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的良好氛围;要专门设置新媒体管理办公室,综合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净化新媒体信息资源,做好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和引导工作;要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起来,拓展信息传递渠道,发挥信息传播的立体优势,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面和覆盖面。同时,高校有关部门要开辟特色专栏,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网站,介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详细内容和重要意义,展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典型人物,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队伍中来,建构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1]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曹蓉玫.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J].求实,2007,(6).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4]王卫国.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5]王冀生.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J].发展教育研究,1999,(11).
[6]陈林.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剖析[J].经济与发展,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