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张晶晶
由于2000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以宽松为主,现着重分析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一是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美元低利率和美元流动性宽松及上述两者带来的对中国出口商品需求的持续增加是贸易顺差规模快速增长背后的一个重要推手。如美国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变量变动与滞后12个月的中国对美贸易出口和顺差变动走势有着较高的一致性。美国货币供应量增加或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后,将在12个月后引起中国对美出口及顺差同比出现增长。
二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压力加大。境内外汇差收益率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变动有一定关联。21世纪初联邦基金利率较高时,市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贬值预期;美联储开启降息进程后,贬值预期幅度不断缩小,直至2002年年末开始出现升水。2006年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升值预期下降;2007年年中开始,联储逐步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市场对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预期高企。在联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后,除次贷危机和欧债美债危机爆发期间,市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主要持升值预期。
三是投机趋利性资金流入增加。美元的持续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带来的币值下降趋势,迫使美元持有者寻求更高的投资和收益机会。而中国采取人民币渐进性升值的策略及国内外较为一致的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预期,导致中国面临较大的跨境资金净流入压力。
四是外汇储备及基础货币投放上升。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后,中国外汇储备变动额虽然月度波动较为剧烈,但多数为增加,且增加规模明显放大,2010年10月最高单月增加额达到1126亿美元。相应地,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及基础货币投放持续增加。
五是货币政策自主性受到掣肘。中国经常项目已于1996年实现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也已部分开放,资本跨境流动具有一定自由度。根据“三元悖论”,为维持相对稳定的汇率,货币政策自主性和独立性受到挑战。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加息遏制通货膨胀的手段受到限制,不得不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陷入货币政策两难。
六是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以美元计价和结算,利率下降导致美元流向国际市场,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能源、原材料及部分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贸易结构,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直接和迅速地传导至中国,引起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中央银行不断购入外汇而释放的过多流动性也将引起物价上涨。
(田风摘自《中国外汇》2013年12月上半月刊《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传导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