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学刊》2014年总目录

2014-04-16 17:45:13
江海学刊 2014年6期

(括号内数字顺序为:期号·页码)

本刊特稿

中国金融改革的蓝图与路径——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论解读易宪容(1·5)

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理论和政策创新的基本维度——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理论解读刘志彪(2·5)

论共同正犯的抽象的事实错误[日]十河太朗 王昭武 译(5·18)

抒情理论新论 [美]乔纳森·卡勒 李玉平 译(6·20)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

论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 章剑华(4·30)

哲 学

原创学术空间

行为逻辑论纲 程广云(1·17)

《诗经·关雎》大义发微 柯小刚(2·13)

“你”、“我”、“他”和我、你、他(上)——单数的实践主词与实践主体及其基本结构徐长福(3·5)

“你”、“我”、“他”和我、你、他(下)——单数的实践主词与实践主体及其基本结构徐长福(4·5)

博物论——博物学纲领及其价值 刘啸霆 史 波(5·5)

中华文明的断裂与赓续——基于知识生产的视角 邓曦泽(6·5)

名家专论

“温李新声”与词体艺术之先导——唐诗意象艺术转型之另面观 陈伯海(1·25)

马克思实现的哲学观革命 刘福森(2·19)

文化危机三题 李鹏程(3·13)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学衡派”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诠释 王晴佳 撰 胡箫白 译(4·12)

科学哲学史研究的若干突出问题 刘大椿(5·12)

财政赤字与国家公债的理论演化与现实思考——基于凯恩斯主义的视角 尹伯成(6·14)

海外学术之窗

网络新媒体与韩国社会选举的兴起——以推特为例[韩]张德镇 裴 勇 任春红 王晶晶 译(1·37)

经济正义与道德正义——论儒家道德政治经济学中的“均、和、安”[美]成中英 董 熠 译(2·29)

宋代地方官与民众——以真德秀为中心[日]小林义广 何志文 译(3·19)

卡尔·马克思论人的本性[德]伊林·费切尔 金寿铁 译(4·23)

胡塞尔的伦理学讲座与实践哲学和精神科学的观念倪梁康(1·47)

理论创新的他者经验与中国视野哲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要素:以德国古典哲学

研究为个案 贺 来(1·53)

“中国哲学话语”的学术标准和形成条件崔 平(1·60)

礼义文明与道德重建

“礼义之邦”的礼义精神重建 肖群忠(1·68)

论企业家的财富德性 李兰芬(1·74)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研究的当代使命 任 平(2·35)

出场学的存在与逻辑 曹典顺(2·45)

儒士与儒教士:文化身份与精神类型的探究白欲晓(2·51)

从政治观念论到社会理论:斯密、康德与黑格尔袁立国(2·58)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发展研究(笔谈)

青年知识分子道德发展的伦理轨迹 刘 波(3·27)

“后破墙时代”的青少年道德发展 许 敏(3·32)

中国老龄化时代的伦理风险与伦理安全周 琛(3·35)

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 陆 华(3·38)

概念起源问题的新问题及其解答赵小娜 高新民(3·42)

从理性批判的哲学思辨走向语言批判的生活世界——论康德到维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学观变革逻辑漆 思 王 猛(3·51)

北宗禅的超越论 韩传强(3·57)

论当代逻辑学研究的信息转向 刘 鹏(3·63)

民国时期的文化论战与“国学”复兴 赵 林(4·36)

论威廉斯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杨生平(4·45)

论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的价值冲突 胡 潇(4·52)

生态帝国主义:一个初步考察 董 慧(4·59)

意识、反思与自身觉知——胡塞尔意识结构探赜 马迎辉(4·66)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问题与借镜马克思主义的时尚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王晓升(5·2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如何“以俄为镜”郑忆石(5·32)

论舆论引导的效 曹劲松(5·39)

海德格尔“时间性”视野下的“存在”问题宋惠芳 李静含(5·44)

伦理之“手”:协调管理价值难题的根本选择岳 瑨(5·51)

论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的基本特征 杨慧民(5·58)

折衷朱王 去短合长——高攀龙格物思想平议 李 卓(5·64)

从中西哲学比较中发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与精义——以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为中心李维武(6·24)

自然即公平:老子公平思想新论 周可真(6·33)

解释学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沈江平(6·40)

对马克思《提纲》研究中几个背景性问题的再认识——参考MEGA2的文献学考证彭玉峰 刘卓红(6·47)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道路的必然抉择何 畏(6·55)

劳动与历史:马克思主义公共性视域的阐释维度张桂华 金林南(6·6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动力与生成逻辑雷 鸣(6·66)

经济学

城镇化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改革的原则与路径辜胜阻 李洪斌 曹誉波(1·79)

费孝通城镇化思想:特色与启迪 丁元竹(1·86)自然灾害阻碍了经济增长吗——来自中国和OECD国家的实证研究吴先华 顾 炯 郭 际(1·92)

新一轮“超级增长周期”还是疲软的复苏——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形势研判 陈文玲(2·65)

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与新思路 徐康宁(2·72)

信任关系、利益获取与集群企业间合作行为陈晓峰 孙月平 金 飞(2·78)

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微型金融机构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省56家小额贷款公司的实证研究卢亚娟 孟德锋(3·68)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户经营性收入——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 夏国强(3·74)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困局:现状、成因与变革张海鹏 曲婷婷(3·80)

微观经济学的新理解框架——激励机制、经济体制与资源最优配置梁东黎(4·72)

“中国式增长”的减速与转型 骆祖春 赵奉军(4·81)

垂直协作模式与农户生产绩效:基于交易成本与风险的视角 张 昆 王海涛 王 凯(4·88)

审计处理处罚模式及其效果:基于地方审计机关数据的实证检验 王家新 宋皓杰 郑石桥(4·94)

制度的有效性评价: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例罗必良 凌 莎 钟文晶(5·70)

产权安排与微型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李岳云 聂振平(5·79)

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链识别与优化研究 司增绰(5·85)

苏南共同富裕的示范及其推进策略范从来 巩师恩(6·7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综合动因与体系架构陈玉梅 吕 萍(6·79)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现实诉求与改革取向孙文华 孙南萌(6·86)

股权制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基于特质信息释放效率的视角 张 斌 嵇凤珠(6·92)社会学

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变迁及创新路径崔月琴 张 冠(1·99)

“吸纳嵌入”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新路径——以浙江省N市H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林 兵 陈 伟(1·107)

“解严”以来台湾非政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高和荣(1·114)

制度安排与实践运作——对企业职业健康服务社会责任的社会学思考王彦斌 李云霞(2·85)

风险社会的秩序困境及其制度逻辑 陶建钟(2·95)宗教行动、价值与社会整合——基于宗教社会学的“田野”调查石 丽(2·101)

计划时期国企“父爱主义”的再认识——以单位子女就业政策为中心田毅鹏 李珮瑶(3·87)

福利国家儿童保护与社会政策的经验比较分析及启示熊跃根(3·96)

转型期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刘 杰 袁 泉(3·104)

“熟人社会”变迁研究从乡村社会变迁反观熟人社会的性质陈柏峰(4·99)

自我实现与熟人社会 王德福(4·103)

公私观念与熟人社会 赵晓峰(4·107)

重建生活世界:一种社会工作行动——基于X麻风村从隔离到融合的变迁研究卓彩琴(4·111)

互联网使用及其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王文彬 吴海琳(5·92)

连续性控制:稳定的劳资关系何以可能 姚 俊(5·101)

组织介入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王处辉 孙晓冬(6·97)

社会质量测量指标的信度与效度分析——以社会经济保障为例孙秀林 梁海祥(6·105)

“拒绝式”社会心态的形成、影响和调适 李朝祥(6·110)

符号暴力与高学历女性“失婚”困境 徐家庆(6·116)

政治学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共政策研究范式的选择严 强(1·122)

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互动关系杨嵘均(1·130)

执政与施政——执政党双重功能的一个理解框架罗晓俊 孔繁斌(2·109)

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初探李丹阳(2·118)

中国城镇化战略:构造逻辑、题域呈现与风险防范——基于共生理论与根植性理论的探讨黄建洪(3·110)

大部制背景下的政府决策流程优化研究——以S区的改革实践为例 黄振威(3·118)

网络媒体时代政治合法性的悖论程同顺 张文君(4·117)

行政约谈刍议 邢鸿飞 吉 光(4·124)

从“多元主义”向“政策网络”的转变——考察政策问题建构视角演变的路径张康之 向玉琼(5·108)

公共权力运行公开化的公共组织路径研究钱再见(5·118)

社会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局限及其优化张仲涛 韩欢欢(6·121)

论微观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塑造 潘晓珍(6·127)

法 学

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问题新探讨 赵秉志(1·138)

论政务诚信的法治化构建 周佑勇(1·145)

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湛中乐 高俊杰(1·151)

人的尊严与弱者权利保护 胡玉鸿(2·124)

论法治社会下行政权力的配置与运行石佑启 陈咏梅(2·132)

家事诉讼程序:徘徊在制度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陈爱武(2·140)

我国学位标准立法研究 刘 恒 邱 新(3·125)

家事纠纷类型化分析 许少波(3·133)

基于公民健康权视野的医患和谐机制构建任梦华 詹 璐(3·143)

区域法治发展路径:一个文化论的解释 姜 涛(4·131)

论老年人适当照顾权中的国家义务 郑智航(4·141)

法治建设先导区域的概念与功能 公丕祥(5·124)

代孕技术应用的法伦理探析 杨素云(5·133)

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权及其立法保护石红梅(5·141)

急难救助的责任豁免 张利民(6·13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司法保护冲突及其解决路径胡道才(6·143)

台湾地区判例制度之评析与检讨 孙铭宗(6·151)

历史学

论孙中山的“中国国际化发展”思想——《实业计划》再认识 陈谦平 孙 扬(1·160)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吴必康(1·168)

唐五代江南社会经济进步的科技因素 郑学檬(1·176)

西方主要国家公众史学的进展美国模式之公众史学在中国是否可行——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建构 李 娜(2·149)从德国范式看公众史学争议的起因、进程与影响孟钟捷(2·157)谁拥有过去——兼谈法国公众史学的发展 赖国栋(2·162)公共史学之公共性反思 祝宏俊(2·170)

实至而名自归——对宋庆龄“国母”称呼来由的历史考察罗福惠 李凤凤(3·148)

近代报刊在晚清史学批评演进中的地位与价值刘开军(3·157)

魏晋贵族体制的形成与乡论 李济沧(3·166)

清朝与日本之间的情报搜集——以清朝入关前后为中心 陈 波(4·147)

近代财政统计中货币换算问题之实例分析——以清末财政清理为中心的考察韩 祥 李 宏(4·156)

最后的挽歌:国民党军队覆灭之际的政治工作(1948~1949) 李 翔(4·163)

中国古代礼制研究论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的类别及其构成的变化梁满仓(5·148)论朱子礼学对《五礼通考》的影响 曹建墩(5·156)明代王国庙制的演进及礼制特点吴恩荣 赵克生(5·162)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涌起 周 棉 王荣国(5·170)

从社会科学拯救历史——关于历史学学科特质的再思考 李里峰(6·158)

倡导、激励和保护:清政府的族田政策 王志龙(6·166)

凶终隙末:蒋介石李济深关系探微肖自力 杨 林(6·173)

徐复观的考据观和考据方法述论邵 华 陈 勇(6·178)

文 学

宋代城市桥记刍议 钟振振(1·182)

两种西化与两种西方美学——中国美学西化的运作机制 代 迅(1·190)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关系研究——基于新媒体语境和传统语境中情形的比较丁柏铨(1·200)

中华元典关键词研究中华元典关键词的原创意蕴与现代价值——基于词根性、坐标性和转义性的语义考察李建中(2·175)礼:中国文学伦理学关键词 吴中胜(2·183)从“体”到“有机统一体”:“体”的转义与回归李 立(2·188)

论海洋文化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王 青(2·195)

典范确立:论陆游的当世接受 曾维刚(3·174)

章回小说补书初探 傅承洲(3·181)

艺术媒介与审美感兴——论艺术创作发生的内在物性特征张 晶 张佳音(3·188)

行体乐府四题 王福利(4·170)

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研究从形象看视觉文化 周 宪(4·177)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视觉建构问题调研报告李 健(4·186)当代中国“草根传媒文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庞 弘(4·193)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治理路径创新:信任与合作秩序的视角陈 华 丁 宏(4·228)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研究桑学成 周义程 陈 蔚(5·211)

行政精神的历史类型 王 锋(5·219)

公共政策的和谐型博弈执行模式探究徐敏宁 朱国云 袁志田(6·221)

从线性管理到结构性管理——当前我国党政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与重建朱婵玲 王济干 倪春青(6·227)

学术评论

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研究话语体系 裴长洪(2·229)

西方批判性唯名论传统与中国传统的当代结合——评徐长福教授《拯救实践》第一卷黄其洪 蒋志红(5·226)

学术短札

《法苑珠林校注》拾遗 王 东(1·5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误收诗一则 周 鹏(1·85)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底几个规律》译文作者辨正王 磊(1·113)

《天问》钩沉一则 张学城(1·159)

《宋诗纪事续补》补正(二) 王利民(1·199)

《魏书》标点勘误一则 刘东升(1·207)

《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勘误一则 朱春悦(2·50)

袁枚集外诗文辑考 夏志颖(2·77)

《全宋诗》胡槻、胡榘订补 张福清(2·100)

新出石刻与杜牧研究札记 孟国栋(2·156)

《全辽文》校勘商榷 周阿根(2·174)

《法苑珠林校注》商斠 王 东(2·182)

简帛医书所见“仆累”辨析 杨艳辉(3·132)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补正一则 韩李良(3·147)

《欧阳修诗编年笺注》补正(一) 徐 涛(3·180)

《法苑珠林校注》拾零 王 东(3·187)

《元史·世祖本纪》献疑一则 朱春悦(3·195)

《兰言萃腋》所见《燕山外史》作者陈球史料李永泉(3·227)

陈田《明诗纪事》小传补正 周录祥(4·22)

朱祖谋《沧海遗音集》误收宋词考 陈昌强(4·71)

“恩格斯”汉译名补正 毛自鹏(4·80)

《欧阳修诗编年笺注》补正(二) 徐 涛(4·93)

《法苑珠林校注》札记 王 东(4·140)新版《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瞿秋白简介”商榷王 磊(4·213)

林则徐佚文一则 鲁小俊(5·57)

《法苑珠林校注》商榷(一) 罗明月(5·69)

中华书局点校本《山居新语》勘误三则 王振华(5·100)

《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勘误六则 刘 伟(5·147)

《诗经·节南山》“不吊昊天”补正 毛振华(5·155)

南宋吴正子卒年考 刘 磊(5·225)

屠隆佚文一篇 闫 勖(6·54)

《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献疑数则 刘 晨(6·78)

《论语》“不重”章断句、释义辨析 宋 钢(6·120)

《沈从文年谱简编》勘误(一) 王建丰(6·142)

《周书》校读札记(一) 黄 楼(6·172)

日藏文澜阁《四库全书》残本四种之发现张春国(6·191)

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启示 党圣元(5·177)

文化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斯图亚特·霍尔章 辉(5·186)

“政治正确”与美国文化马克思主义 张 军(5·193)

乐人身份与《江南逢李龟年》作者之争 柏红秀(6·185)

论诗歌长题和题序在唐宋间的变化——以杜甫、白居易、苏轼为中心 黄小珠(6·192)

虚拟化浪潮中文学虚构的意义 赵 玉(6·200)

社科成果集粹

协商民主:从政治协商到国家层面的基本民主制度建设 王庆五 王金水(1·208)

马克思法本质观的双重视角及其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 田志明 周建超(1·215)

“村改居”社区邻避冲突的治理——以江苏南通十总居社区为例储 诚 潘金珠 夏美武(2·201)

我国公共听证制度的困境与突围成 洁 赵 晖(2·209)

论取水权交易的私法构造与公法干预张莉莉 王建文(3·196)

论矛盾凸显期的社会转型:方向、路径与战略选择王立新(3·202)当前社会矛盾及其调控 彭劲松(3·209)信用证欺诈的认定标准与止付令下达依据——中、英、美不同法律视角的比较研究陆 璐(3·216)论美国制定法解释中的想象性重构刘 翀 龚廷泰(4·201)论大学生沟通理性的培养路径陈中建 唐 涛(4·209)专利法理论的偏误与矫正——基于不确定性缺陷的理论重塑高 莉(4·214)公共领域理论视域下的网络反腐研究 戴玉琴(5·199)房屋征收中的公共利益困境——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胡 洪(5·205)生活世界中的刑法:日常俗语给出的刑法启示杨宏云 马荣春(6·206)语言测试的道德维度:研究理路与实践反思张 艳(6·212)传统“和”文化与中国外交“促和观”的理念与实践张乐磊(6·217)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集萃近代长三角地区打工妹群体职业分层片论池子华(1·221)金融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来自江苏13个地级市的证据成春林 华桂宏(1·227)企业战略转型的思维突破与路径依赖超越徐礼伯 施建军 张雪平(2·215)开启公共行政实践智慧:谋求主体、情境与规范交互建构的新探索 刘 晶(2·221)约瑟夫·奈的“巧实力”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洪晓楠 李 琳(3·221)大学生“村官”绩效:定量评价与优化路径李炳龙 苏益南 朱永跃(3·228)列宁的理想信念观及其现实启示 双传学(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