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黑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华龙公司
卷首篇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博/黑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华龙公司
我国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国风电产业相关技术快速发展,商业化应用取得突破。30多年来,我国风电场迅速在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布局、发展并投入发电运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清洁的电力能源;随着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的日益变革,我国风电企业也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了同业竞争的格局;我国风机设备容量逐步升级,从最初的国外引进到现在的规模化国产,并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在核心技术上还不具备制高点优势,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发展规划、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风电发展规划缺乏科学衔接
由于我国政府中央层面的统一规划出台较晚,在风电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在组织编制大型风电场或风电基地的开发规划时,首要考虑的是依照当地风能资源情况来制定风电的规划规模和建设时序,却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电力网络系统的电源结构、风电消纳市场、电网输电能力等因素,导致各地确定的风电发展规划规模远远超过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指标。“十一五”以来,我国风电发展目标多次修改,目前仍尚无定论,从而没有发挥出国家统一的发展规划对产业发展的总体指导作用,出现了中央和地方发展规划缺乏科学衔接的现象。
(二)风电发展规划缺乏综合协调
风能虽然是清洁和成本较低的能源资源,但是风能资源的间歇性、随机性和不可控等特性使得风力发电天然具有随机和局部反调峰特性,会对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冲击。从电网安全角度来看,电网系统消纳风力发电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电网系统的合理规划和各种电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在大力发展风电的同时必须考虑到风能资源充足时的电网调峰和风能资源缺乏时的电网调谷问题,而目前我国电源结构还是以煤电为主,水电装机中大部分为径流式电站,丰水期不能调峰,核电目前不参与调峰,系统调峰能力极为紧张,导致我国部分地区风电无法尽快上网。
(三)风电场区域布局缺乏科学合理规划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风电场的区域布局也不尽合理,首先部分陆地风电场建在沿海滩涂地区,频繁的滩涂围垦将使已建风电场逐渐远离海岸线,而海岸线1.5公里以内的区域则属于风能资源丰富地带。其次,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宝贵,由于风电场占用土地面积大,这就更需要科学综合规划,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四)电网规划建设与风电发展规模不配套
我国风能资源在陆地上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地区,其技术可开发量占到全国陆地风能总量的95%以上。但是我国的风能资源却与用电负荷呈逆向分布,风电发展具有“大规模、高集中开发,远距离输送”等特征,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技术挑战。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必须依托坚强、灵活的电网来实现。因此各地的风电发展规划要与电网规划配套,风电厂建设应同步考虑电网建设的进度,从而现实风电与电网协调发展。
(一)尽快出台更加科学的风电发展指导性政策
一是要抓紧制定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出台绿色电力消费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认购清洁能源,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提高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回报率,促进更多投资主体进入该领域。二是加强政策引导,采取优惠税率或其他财税政策鼓励风电相关制造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风电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出台补偿机制,补偿煤电机组参与调峰造成的损失,从而鼓励更多发电企业参与风电消纳。四是在风电上网过程中涉及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制定明确的技术规范。
(二)完善能源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风电份额
由于电网技术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能源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能源规划方面,必须统筹考虑风电与其它电源的比例结构,合理确定调峰、调谷的备用电源,综合考虑风电与电网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科学解决风电上网和市场消纳问题。从风电发展的战略高度看,2020年以前我国风电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尽快培育出本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争取降低占风电项目投资70%的风电机组成本,拉动相关地区风电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确保风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经济快速起飞。
(三)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占领产业制高点
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首先要超前研究风电设备核心技术,重点在兆瓦级风机的总体设计、高效率能量转换叶片、高可靠性齿轮箱等重点技术方面加快研发力度和产业化力度。其次要加快研究风电自动化控制技术和风能功率预测技术,建立健全风电产品市场化检测认证体系。第三应重点培养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究和设计制造能力,提高开发制造300K W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的水平,尤其是浆叶和控制系统及总装等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国家实力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涵盖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逐步推进我国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发展,力求实现风力发电机组的国产化,以降低风电成本,推动我国的风电行业向商业化、产业化更好的发展。
(四)加强电网配套,促进智能电网发展
电网是能源系统发展的物理骨架,必须建设通畅智能的电网才能保证电源投资的正常回收。因此首先要配合风电基地建设合理设置电网架构和负荷规模,并和大煤电基地建设协调配套,配合特高压电网发展,建设以分布式能源为基础的区域电网,配合大电源基地为基础的特高压电网,形成电力“宽带网络”,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电能,共同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其次是将智能电网列入国家能源战略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政策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服务新能源快速发展。
(五)完善风电相关服务体系
我国应尽快构建国家层面上的风电技术中心体系,用于风电技术研究、风电标准制定和认证检测,以及风能资源的评估普查和风电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等工作。我国风机产品的标准化政策的制定,应在详细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达到我国风机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生产,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还应该着力提升产品性能,改变国产风电机组的运行时间和使用寿命。
王博,男,出生于1962年4月3日,黑龙江哈尔滨人,现任黑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华龙公司副总经理,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市场及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