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然
西安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是古城墙、大雁塔、钟鼓楼、秦皇陵兵马俑等历史遗存,而快速走入今日西安的通道是秦腔与美食,虽然秦腔已经渐渐成为西安老人怀古的一种方式,而从美食中传递的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从丝绸之路的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西安,是梦开始的地方。
本刊从此期开始,将陆续刊发“丝路密码”——丝绸之路古城与古道。
西安,从汉代时被称为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曾经有无数使团、商队、僧侣、学者从这里启程,向着已知和未知的西方踏出万里征程的第一步。西安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有3000多年的都城历史,历经13个朝代、21个政权,是世界上古代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城市之一。西安,在汉唐盛世时期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城,是世界先进文化和流行趋势前言阵地,全世界的目光都向东方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池集中。
一根丝,柔韧绵长,连接着蚕与衣裳的两端,连接着动与静的和谐,连接着植物、动物、人类与神话的通道,连接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两端。由一根丝扯出丝丝缕缕的故事和渊源,织出了千年绮丽的光阴,铺就了一条连贯古今的路,这条路被一个叫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形象地命名为“丝绸之路”。
被帝王将相和历史名人包围的城市
从丝绸的一端回溯,东方的起点是华夏大地著名都城——长安(现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2000多年前曾是世界上最繁华、最庶富的帝都,有着令古罗马国君着迷又恐惧国库亏空的丝绸,那让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思慕不已的丝绸锦缎,促使一批批商队不畏险途,朝着幻想中的“赛里斯”国行进。自从张骞凿空西域、通衢丝绸之路后,长安城在全球版图上成为一座闪着丝绸光泽的宝地。
据说纺织业的先祖黄帝之妻嫘祖就在此地“始教民育蚕”,她将一只只白色蚕茧吐出的细丝,制成了美轮美奂的丝衣,由此开创了一个行业,被众多善男信女供香膜拜。确切地说,这里是人神共居的宝地,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这里还是《述异志》《山海经》等古籍中的神话场景,神话传说中的通天仙人与现实中的英雄俊杰相互萦绕,已然分不清人与神的界限了。
据科学考古证实,蓝田猿人和半坡人都曾是这座古城的先民,人类在这里迈出了走向文明的第一步。早期直立的蓝田猿人比北京猿人早数十万年,他们获得天机掌握了用火的技巧,使得这个迥异于动物的新生族群顽强地生存繁衍。从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石斧、石刀等新石器时代的例证,还有最早的粟和蔬菜种子体现了人类最初的探索。那些红底黑彩绘有人面鱼纹的陶器,记载着这个崇尚女性的氏族部落的审美和思想。
奴隶制社会的首领周文王将臣民从岐山迁至西安,使得西安成为都城之始。作为《易经》《八卦》的创始人,周文王看中了“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关中宝地——西安,南有秦岭连绵,北有北山阻隔,四面八方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西安不但有着易守难攻的战略优势,还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曾经“八水绕长安”的盛景是帝都驻扎的重要原因。关中平原土地肥沃,适宜耕种,沃野千里,素有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之美誉。
从围绕在西安周围的著名帝王陵墓即可看出,这座城已经被帝王将相和历史名人包围了,那些巨大的陵墓与子孙后代争夺着生存空间。黄帝陵、周文王陵、周武王陵、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隋文帝泰陵、唐太宗昭陵、武则天乾陵等,每一座陵墓都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和终结。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其丧葬方式、陪葬品、墓室画及建筑风格,都是一段无法复原的历史记录。
从奴隶制社会的顶峰西周王朝到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王朝,从中国第一个盛世王朝西汉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盛世唐朝,这期间出现了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盛世、开皇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众多治国明君均在西安这座古城运筹帷幄、统领天下,留下了历史最华彩的篇章。13个朝代、21个政权都认定西安为国之都,中国历史上鼎盛时代的周、秦、汉、隋、唐各朝均以西安为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看天下时局的汉文化中原视野。
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华夏的中心是以黄河流域为轴心向四周发散,华夏古人曾认为昆仑山就是天际的尽头,穆天子的浪漫西游也只到达了昆仑之丘。汉人除了张骞之外,还没有其他人迈出西域或者更远的地方。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早就对中原这块沃土垂涎已久,富裕的关中平原是他们取之不尽的粮仓。匈奴人的铁蹄在秦朝的边关就经常实施抢掠,秦王朝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最终不惜动用巨大的物力财力人力修建万里长城。
被汉唐所开启的丝路源头
公元前138年的一个早晨,张骞喝下壮行酒,辞别了父老乡亲,踏上了漫漫西行之路。他带着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的指令,朝着茫茫戈壁走向西域,去寻找与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他并不知道,他开启的这条路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那一年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为丝路元年。
在路上他随身携带的丝绸制品受到了沿途各国的喜爱,丝绸以其神话般的速度从中亚流传到波斯,从大食商人手中辗转流入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以及埃及。第一次西出阳关的张骞在匈奴的账营中被质押十余年,最终辗转回国,惊喜不已的汉武帝听取了张骞详细的汇报,才知道西行这条路竟然连接着众多国家和商机。尤其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匈奴的势力在丝绸之路上渐弱,张骞和他的使团最远抵达了古罗马大秦。他们带回来各国对丝绸的渴求,神奇瑰丽的汉家丝绸在丝绸之路上成为了求之若渴的宝物,西方国家对丝绸的喜爱和订单源源不断地涌向汉王朝,让汉家皇帝又惊又喜,使得长安进入了一个“家家户户促机声声”的时代。丝绸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皇帝奖赏臣民亦多用丝绸绵绣,内外贸易则将丝绸作为货币使用,国家税收财政更依赖于丝绸的征收,丝绸带动了一座城的繁华盛世。
汉灵帝对于西域的风土人情非常着迷,引胡风为时尚,“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所以“京城贵戚,皆竞为之”。那“胡床、胡座”,指的就是西域少数民族游牧时用的坐卧工具。在汉灵帝的倡导下,中原普遍使用床榻桌椅的风气开始盛行。经过中原能工巧匠的不断加工改造、雕镂美化,逐渐发展成形形色色、质料各异的床榻桌椅。帝王的龙床龙座,百姓的板床矮凳,均带着胡风韵味,异域风情成了流行一时的趋势。
汉唐时期的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汉长安城是鼎盛时期罗马城的6倍大,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都城,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着大批外国使节来访。天宝年间,常住长安的外国人就有2 万多人,他们有的在长安求学、求法,有的定居、经商,有的甚至为官率兵,唐朝名将高仙芝是高丽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文学、艺术名流云集京城,诗歌、书法、绘画艺术均取得汉文化的巅峰状态。边塞派诗歌在唐诗中占了极大的比例,每一个血脉喷张的诗人都渴望去那神秘的西域游历采风,获取创作灵感。“于阗画派”的尉迟乙僧以他精湛的画技,在长安掀起了一个绘画高潮,他的盘丝曲铁和凹凸画法影响了中国乃至日本的美术发展。“西罗马,东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古代历史地位中的真实写照,朝鲜古都以及日本的奈良、京都等城市都是严格按照唐朝京师长安的建制规划。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西安是其最早的滋生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先后都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信仰殿堂,发展信徒。西亚的拜火教、景教、摩尼教教徒在远隔千里之遥的长安,在颠沛流离的异域找到了极大的包容和欣赏。碑林中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录了古罗马基督教的聂思脱里派——景教的教旨仪式,及在中国的传播和景教僧在唐朝一百五十年中的政治活动情况,碑侧及下端刻有古叙利亚文记事和僧徒多人题名。
由于唐太宗之子承乾太子全盘效仿西域生活习俗,当时胡服盛行,着胡妆成为一种时尚。在长安,颜色鲜艳、翻领窄袖紧身的胡服受到女人们的青睐。宫廷妇人学胡人骑马,更是一种潮流,头戴帷帽或裙帽,三面垂裙纱,足蹬软筒皮靴,显得格外潇洒英武。大唐盛世,女子以丰腴为美,衣着喜欢宽博。为了体现腰肢之纤袅,曲线之动人,就把紧身窄袖翻领的胡装与宽松飘洒华丽的唐装混搭,把长裙束在胸前腰下,造成“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在胸前”的审美效果。
妇女们受西域胡风的影响,喜欢用石黛画娥眉,用朱红点额头、面颊,在眉间贴花钿,在鬓畔画斜红,在脸上施胭脂,用天蓝色、深蓝色的植物膏涂抹眼睑,这些西域、印度、波斯美女的美颜术从宫廷迅速流入民间,唐朝美女的模样被画进了画壁中,被铸成唐三彩,被后人惊艳。
从史料上看,张骞从锡尔河畔只带回了葡萄种子,并没有获得大宛人密而不传的酿葡萄酒秘方。中原开始酿造葡萄酒,要晚到隋末唐初。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东汉以至盛唐,葡萄酒一直只是达官贵人的奢侈品。汉代上林苑里的葡萄宫种满了葡萄,由于水土光热地域的差异,始终难以尝到西域葡萄的鲜美滋味。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从宫廷走向民间。酒仙李白在《对酒》中写道:“蒲萄酒,金叵罗”,记载了葡萄酒可以像金叵罗一样,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那时,长安的贵族名流喜欢听龟兹乐、赏胡旋舞,一边畅饮葡萄美酒,一边斗酒诗百篇。长安,成为世界时尚的象征,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此。
海纳百川的丝路美食
丝绸之路上的长安缔造了辉煌的历史,带着对古都的敬仰之情我走进西安。初见西安,那截灰蒙蒙的城墙无声无息地伫立在清晨的雾霭中,破旧而沉静,像一个闭目养神的老者。而前来接站的朋友却告诉我,千万别小看了这老旧城墙,这是千年的历史遗迹,是见证十三朝古都地面之上最辉煌的建筑遗存。
登上城楼,即刻感受到了一种君临天下的威仪,号令天下的王者气息扑面而来,旌旗招展,在风中发出列列声响,曾经站在这里一统天下的君王自诩为天子应有何等胸怀天下的气魄?古朴的青砖上见证了多少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故事?21个政权曾在这里一争高下,你死我活。而长安永远是胜者王侯的皇城,英雄不问出处。败寇纵使英勇善战,也只有遥望长安悔不自禁。金戈铁马、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时间雨打风吹去……古城墙所有的历史,供后人于斜阳中凭吊怀古。
城墙建设是历代皇帝巩固政权的必备基础防御措施之一。明代皇帝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当他一统全国之后,认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遂将西安定为国都,他在唐皇城的基础上修建加固。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据说,最初的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整座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箭楼、正楼、角楼、垛口等一系列设施,设计合理,体现了古人杰出的军事和建筑设计才能。
目前西安城墙共有城门18个,从北开始顺时针依次为: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长乐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永宁门、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安定门、玉祥门。站在安远门前,遥望城楼,当年长安盛世有多少外国使节、商队、学者、僧侣满怀激动的心情从这里进入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这扇大门向世界敞开,袒露着开阔、包容、自信、开放的民族精神,是一片吸引八方宾客、海纳百川的宝地。
走进城门,现代化的西安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中依然呈现着古都的沉静,所有色调都离不开青砖的灰调,那种雅致有内涵的色彩让人的心境变得沉稳而温润,这透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的灰,是我对西安挥之不去的城市印象。
远望城池,盛世长安兴许就是如此模样吧。当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看到了那座玄奘法师的译经之地大雁塔时,不由得走向它,去瞻仰这位传奇高僧传经译道、弘扬佛法和撰写《大唐西域记》的居所。
大雁塔砖的青砖已变成灰色,那是历经时间洗礼的颜色,凝重而质朴。当年长安敞开大门迎接这位从西天取得真经的高僧回国,唐太宗亲自接见,城内万人空巷,从长安主街道朱雀门到弘福寺道路两侧,瞻仰者万头攒动。城内外的几百座寺院僧尼将本寺的经幡、经帐、幢盖、宝案列在街道两旁,焚香奏乐,诵经声不绝于耳。玄奘满载佛经及金银佛像等珍品回到长安,离开故土外出求学17年,穿大漠越雪山,行程约5万多公里,历经艰辛修得正果。看到遥遥的长安城门,高僧在热泪中徐徐下马。那一年是公元645年,佛教浓郁的气息弥漫整个长安城。
玄奘从天竺回国后,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务,以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在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塔体呈方形锥体,塔身7层。外仿西域窣堵坡形制,仿木结构砖面土心,每层皆存舍利。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券门拱洞,可以凭栏远眺。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2年竣工,如今的大雁塔已经成了西安地标性建筑,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迹。
在钟鼓楼前蓦然听到一嗓秦腔浓重的音色,即使没有舞台,老人们也自得其乐地朝着这座城的核心之地,发出自己内心的声息。悲壮、浓烈,犹如决堤的黄河之水,瞬时将市井淹没。那突破胸腔的悲与情,高亢有力,据称这样的声音来源于常打胜仗的人群。源自秦地的古音,如同西安的鼓点,带着古城的沧桑和自信。
虔诚的穆斯林与佛教徒在着装上都会恪守自己的标准,在人流中总能一眼分辨。那些行色匆匆的人流,很多人的面孔都会感觉似曾相识,而当我再次看到秦皇陵兵马俑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宽额细眼阔唇的模样有着共同的遗传基因,哪怕千年已逝。
顺着人流走进闹市,遥遥可见清真寺上银光烁烁的新月,钟鼓楼附近的回民坊是穆斯林的聚集地,这里曾是当时从西域来华经商的胡人聚居地,中亚、西亚商人的后裔最终留在西安,成为西安的原住民。穆斯林居住的传统是先建清真寺,然后环寺而居。回民坊的化觉巷清真寺,是伊斯兰进入中国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寺里至今还保存有唐朝时期的地砖雕刻。
悠扬的诵经声穿过飞起的鸽群,沐浴着城市的一隅。那些带着白帽做礼拜的虔诚身影,清真寺上的藤蔓花纹,以及整个回民坊空气中流动的气息,显示着他们的精神追求对生活的指引。最终,在世俗的生活中,用自己虔诚之心对待每一顿精心烹制的美食,于是这里又出现了一条清真美食街。
那些经由丝绸之路来到长安的商旅,他们带来了许多西域风味食品。古籍《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许多唐代美食,如“萧家馄饨”“庾家粽子”“樱桃毕罗”“草皮索饼”等,其中“毕罗”有些学者认为是手抓饭,有些认为是饼,而无论是什么,有一点非常明确,是西域传来的美食。“索饼”则确定是一种面条。当时的胡食中,尤以长安辅兴坊的胡饼最负盛名。这种胡饼在汉代就已经传入中原。在回民小吃街上是洒满芝麻、椭圆形的薄饼,而在河西走廊则演化成厚厚的锅盔,到了新疆就变成馕坑里烤制的馕。
西安风味中著名的是号称“陕西一绝”的羊肉泡馍,来到西安这羊肉泡馍是必须要品尝的。朋友说,老西安人吃泡馍,讲究自己掰馍,两个人对面而坐,悠悠地聊着天,一点一点掰的细致而缓慢,似乎这日子就这么一点点地掰碎了。一碗香气四溢的羊肉汤,一碟糖蒜,还有油泼辣子。在热腾腾的气氛中,享受食物带来的舌尖和胃的美好感受。而今已经很少有人能有闲情地耐下心来自己掰馍,店家也没有时间让你慢悠悠地掰馍,店外有那么多人在排队呢,所以我们吃的泡馍多是用机器粉碎了馍块,原本慢享受的羊肉泡馍变成了快餐,掰馍的乐趣只能从老人的手指中慢慢流逝。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吃一老碗biangbiang面喜气洋洋,油泼辣子少了嘟嘟囔囔。”都说陕西人爱吃面,若是三天吃不上面,就觉得不舒服。到西安才发现,面食无处不在,而且花样繁多。陕西的面食粗细厚薄不同,长短宽窄各异,有方有圆,绝不雷同,其中最著名的非“裤带面”莫属。“裤带面”就是biangbiang面,它的发音用陕西方言最有韵味,这个笔画繁多的字出现在餐厅的食谱上,好像一幅画,它出现的机率非常之少,以至于你不尝到这碗面,就没机会接触这个字。也许,这个字和音就是为这碗面准备的。正宗的“裤带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一米上下。遗憾的是,出了陕西,就很难见到它的踪影了。同样用面粉制成的面条,在河西走廊是金城人早餐必吃的牛肉面,到了新疆则成了拉条子拌面。在丝绸之路的另一端,则变成了弯弯曲曲的意大利面。
“肉夹馍”的叫法是古汉语的倒装句式,从声势上夺势,实则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腊汁肉、白吉馍。刚出炉的烧饼,用刀切开一道缝,从锅里捞出卤煮得已经绵软、酥烂的腊汁肉,快刀剁碎,夹进饼里,再浇上一勺汤,还没吃就闻见那浓郁的香气,让人馋涎欲滴,张开嘴,满满咬一口,呀,那汤汁顺着嘴角流到了手上。
汉中大米凉皮一入口即成了我的最爱,绿的青菜,黄的小豆芽,晶莹剔透的米皮,配上红油调料,声色夺人,口感绝佳,是我在西安百吃不厌的食物。
熙熙攘攘的人群,很多人手拿柿子饼、镜儿糕在小吃街上边走、边逛、边吃、边看……这条声光流动的街市,袅袅升腾着人间烟火的祥和气息,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人,这里俨然已经成了西安的一张市井名片。
远处的钟鼓楼沉默地伴着古城的呼吸,千年不变守候着。也许任何语言和图片都无法概括西安这座城的全貌和精髓,就让我重回丝绸之路的起点,从西安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