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豚同游

2014-04-15 15:18朱长法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海怪江滩江豚

朱长法

“蜿蜒海怪互出没,踊跃与我为先驱。神闲气定若无见,自信胆量由来麤(粗)。江神惟识诗客意,故而献状聊相娱。”这是元代尹廷高在《雨中渡扬子江见海怪出没》中描绘的鱼人竞渡的一道江景。从“江神”之称,“蜿蜒……出没”之群聚习性,诗末“雨裹金焦(镇江二山)”之地名,可见其“海怪”即江豚(江猪)。看了这首诗,我不禁忆起小时候的一些生活片段来。

我生长在素有“长江绿宝石”之称的南京江心洲(亦名梅子洲)上。我家住在大江边围堤内侧的墩子(泥土堆起的房基地)上,地势高,视野阔,趣事多,江景美。冬天清晨,江边捡几枚铜板,“自将磨洗认前朝”。平日上午,扁舟漂过,猎枪一响,惊鹜齐飞。下午,客轮鸣笛,声瓮音长,那是它进港的信号。夕照中,“渔舟唱晚”,渔民收网了……而最有趣的是江豚戏水的景象。

远望的机会较多。四季皆有。风浪里,暴雨前,数枚相连,喷水直上,一浮一沉,一如元诗“蜿蜒”之状。小时爱背古诗,会迎着江风,悠荡着牵牛绳,套用苏词——“大江东去,浪淘尽,点点江猪黑影”,自吟自娱。

偶尔能近距离看到。热天,坐在硬硬的马肝土地段,将腿伸进江水中纳凉。突然间,一只黑江猪从2.3米远的上游冲来,吓得我慌忙后退。

惊险的是零距离同游。酷暑难熬,同几个玩伴将裤衩一扔,到凹岸浅滩划水。一次,当我快游至深水处时,一只江猪擦肩而过,“扑哧”一声,一个翻滚,又钻进水中。那时也不知此物咬不咬人,只得没命地向岸边逃去。那旋转的柔姿、感官的刺激,至今难忘……

物换星移。60年后,我从《扬子晚报》“江豚之殇”专栏中,得知半年内有30多只江豚陈尸江、湖,觉得这与我小时常见的生动景象反差太大,颇为感伤。为追怀往事,为解答小孙子的询问,我们来到南师大仙林校区珍稀动植物标本馆。我伫立在江豚标本旁,从几十年前动态观望变成眼下静态察看:头圆,上有小鼻孔,眼小,无背鳍,灰黑色,俨如几尊江豚雕塑。近处,有四只更大的标本,标签注明:白鳍豚。撼人心魄的美感让我眼前一亮。这种大鱼,儿时在江边见过的呀!那是渔民从江西九江用二十几道滚钩拖至我们西下村江滩的。他们在傍晚将300多斤重的大鱼分割后卖给下关菜馆了。记得老伴说过,她年轻时割绿肥,看到江滩上有一只死“白鳍”,长嘴,锯形齿,约200斤重。一位王姓女子试图割点肉炒着吃。翻开身,看见两只酷似人体的乳头,有人大喊“妇女变身不能吃”,于是齐力将死鱼推下江。还有一次在江边挑吃水,看见一只“白鳍”,似乎吃力地向洲头游去。此后,再也未有见闻。

标本前,小孙子正在认真地做笔录。这让我涌起一种关爱珍稀动物的激情。是啊,《皇家协会生物信笺》于2007年正式宣布白鳍豚已功能性灭绝。这个“长江精灵”已经游憩于展览馆,定格在展盘,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了。真该给它造个铜像,让其形象永驻世间。江豚呢,这一物种,古称江猪、水猪、拜江猪、井鱼、馋鱼、追风使、海怪等,渔民尊之为江神、神兽。明人彭大翼《山堂肆考》记载:“人取江豚子系着水中,母自来就而取之,其子如鳢鱼子,数万为群,随母而行。”《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江豚有时集成50头以上的群聚。有著作称:“长江群豚会”最高达87只。这足见古代江豚分布之广,母子之亲,数量之多。而今(2013年),中科院在武汉发布《考察报告》说:江豚种群数量约一千只,远少于野生熊猫(1596只),已成“濒危”动物了。

智慧的人类应该遏制滥捕,增设保护区,设限航区,将江豚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与保护人类生存条件画上等号!

拯救江豚,让这经历了2500万年的“长江生态活化石”、“水中大熊猫”能长久地同人类相娱、共存;让这曾经与元人竞渡、为郑和船队领航、与我同游的追风使能永远在历史长河中戏水、“拜风”!

责任编辑:黄艳秋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怪江滩江豚
30多头野生江豚出现在长江
长江江豚科考日记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赞江滩芦花
海怪也要被保护
高能海怪团
大鱼海怪
看白鹭
海底来了新海怪
江豚“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