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毅韵,夏海岩,薛 征
(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
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尽管防治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药物和技术不断进步,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并未下降,且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仍以惊人的速度递增。患病率以每10年呈10% ~50%的速度增加,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哮喘也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常反复发作,可影响患儿的肺功能,急性或(和)严重发作时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药防治哮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辨证论治发挥了重大作用,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标准化的辨证分型是提高辨证论治水平的前提。中医传统将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分为寒哮和热哮,缓解期分为肺、脾、肾三脏虚损[2]。然而,这种方法过于简单笼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临床实际辨证的需要。笔者从目前标准、古代及现代文献以及名老专家的经验认识这4个方面对目前小儿哮喘的辨证分型做以下阐述。
权威性的出版物中关于哮喘的辨证各自为政,而其中小儿哮喘的辨证分型更难见其踪影,中医辨证分型也各不相同。《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国家标准)分为风寒束肺证、寒饮停肺证、痰气互结证、痰热壅肺证、肺脾气虚证等。《中医儿科学》将小儿哮喘发作期分为寒饮内停证、痰热壅肺证、外寒肺热证、虚实夹杂证,将缓解期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行业标准)。此标准规定了中医儿科33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该标准认为,哮喘是由感受外邪,或因伏痰宿根复加外感、饮食等因素诱发,以喉间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常见于哮喘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分为寒饮停肺证、痰热壅肺证、外寒肺热证、虚实夹杂证,缓解期分为肺气亏虚、脾气亏虚、肾气亏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提出的《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将哮喘发作期分为风哮、冷哮、热哮、痰哮、瘀哮5种的分型方法[3]。
王霞芳教授将小儿哮喘分为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进行治疗。发作期分外感风邪、肺气失宣型,风寒外束、痰热内蕴型和风寒客表、水饮射肺型;缓解期以化痰为治疗之要,分为脾虚痰湿证及痰热蕴肺证。稳定期存在脏腑功能失调,肺、脾、肾亏虚,痰饮是其宿根[4]。虞坚尔教授认为,哮喘为肺、脾、肾虚,功能失常,“痰”和“瘀”阴邪凝滞,人体阴阳功能打破,是哮喘发生的根本[5]。时毓民教授临床辨证时,首先分辨哮喘的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及缓解期,提出健脾益气并用,活血药物贯穿,日久补益肾阳[6]。汪受传教授认为“风盛痰阻”,强调“驱风化痰以治标,益气御风以固本”“益气”在于“肺气虚、脾气虚”[7]。王烈教授认为,在缓解期哮止,或微咳痰盛,或有形之痰不显,均是哮喘治痰的关键时机,可分为“肺虚之痰”“脾虚之痰”“肾虚之痰”分治[8]。俞景茂认为,小儿哮喘在发作期、缓解初期,肺、脾、肾亏虚未复,此时虚实寒热夹杂、表里通病的错杂证候属少阳失利,枢机失和,可用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加减治疗[9]。
中医古代文献对该病早有相关论述。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为“哮专主于痰”。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而成,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以后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多种诱因均可引起发作。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3.1 根据病理产物辨证分型 汉代张仲景辨哮喘总属痰饮,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他创制的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等均与痰饮有关。许叔微认为哮喘“肺窍中积有冷痰”,故设紫金丹治哮喘。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总结哮喘发作期分二证,一者为中外皆寒,二者属寒包热。李士材在《医宗必读》中认为其为痰火内郁,风寒束表。
3.2 根据病位辨证分型 蒋宝素《问斋医案》提出“发时以疏解豁痰为主,平复后脾肾双补为宜”的治法。《王旭高临证医案》提出:“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此一定章程。”以上2位医家提出了哮喘的病位是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3.3 根据病因辨证分型 《医宗金鉴》分为寒、热、虚、实4类,还有医家以病因为依据分为风哮、痰哮、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
4.1 体质学说与证型 异常的病理体质是相关疾病发生的背景和重要物质基础。中医学有“同气相求”的理论,指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类聚、相互亲合、相互同化、相互融合的现象。此外,患病后外邪随人体脏腑阴阳盛衰变化形成的某种证型反复不愈,易于转化为该型病理性体质。证型和体质互为因果,可相互转化。赵霞等[10]对100例哮喘患儿的体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哮喘患儿均为不均衡质,其中以脾肾质为多,占哮喘患儿的80%。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表明,脾肾质患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康立媛[11]研究了500例哮喘儿童,认为哮喘儿童易感性体质具有共性,基本是偏颇兼夹体质,兼夹特禀质,最多见为气虚质兼特禀质,普遍易见为气虚质兼痰湿质兼特禀质,1~14岁普遍易见气虚质兼阴虚质兼特禀质。黄姗姗等[12]调查了2 014例易患咳嗽小儿体质类型,其中平和型为669例,阴虚型为751例,气虚型为338例,痰湿型为256例,分别占总人数的33%,37%,16%,13%,病理体质多于正常体质,且阴虚型最为多见。林冰[13]认为,广东地区哮喘患儿舌苔黄厚腻比例较高,即湿热、痰湿体质比例较高。
4.2 病理因素与证型 哮喘的发病是外感因素作用于内在因素的结果。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痰饮久伏,触遇诱因而发,痰浊阻碍气机运行,久病可致瘀血。武维屏[14]主张按风、痰、瘀的主次分为风哮、痰哮、瘀哮3型论治。孙增涛等[15]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哮喘证候开展前瞻性调查研究,对480例患者进行研究,认为哮喘发作期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候是热哮,其次是冷哮、风哮和虚哮,出现频次前3位的病性要素是痰、气郁和风。
4.3 病位与证型 哮喘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肾,因痰饮的生成和留伏与三脏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新的见解。李智[16]根据哮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分为早、中、后3期,结合脏腑辨证分为鼻哮、肺哮、肝哮、脾哮、肾哮5型的“3期5型”分型方法。耿嘉玮等[17]研究了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认为其证候分布为:肺虚证、脾虚证、兼痰浊证。
4.4 综合辨证 曾德友[18]采用寒邪伏肺、热痰阻肺、气郁痰阻、痰瘀气壅、肺肾两虚的病理特点分型。徐荣谦[19]将小儿哮喘分为喘前期、发作期、间歇期和缓解期。喘前期分鼻咽不利、肺风咳嗽和阴虚燥咳3型,发作期分寒哮和热哮2型,间歇期分寒热夹杂和上盛下虚2型,缓解期分肺气虚弱、脾气虚弱、肾气虚弱和肺脾气虚4型。史锁芳等[20]按照流行病学设计方案随机调查不同医院430例哮喘患者,收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将支气管哮喘分为寒饮伏肺证、痰热蕴肺证、风痰阻肺证、肺肾气虚证及脾气不足证等5大类证候。
通过以上标准及文献的查阅,笔者发现尚存在以下问题。1)标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2)结论大多建立在临床报道和个人经验的基础上,缺乏大样本的病例研究,缺乏统计学处理,导致结论缺乏说服力。3)目前的研究以成人哮喘研究为主,缺乏小儿的研究。4)研究存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差异,故不能统一作为小儿哮喘辨证分型的依据。5)表述、分型方法、分型依据等不统一。笔者设想:依托地方标准委员会,采用大样本、回顾性及前瞻性的研究,研究小儿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证候分型的客观规律,制定出证型草案,在专家中形成共识,再进一步论证、测试并发布标准,以期形成小儿哮喘的中医标准化诊断和治疗。
[1]陈育智.中国儿童哮喘防治近况[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司.新药(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医药学报,1990,5(1):73-75.
[3]张燕萍,李明华,董竞成.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方案[C].全国第六届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南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2002:10.
[4]汪永红.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分期分证治疗-王霞芳老师临床经验介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5):20-21.
[5]周静冬.虞坚尔治疗小儿哮喘的学术思想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3):460-461.
[6]孙雯,俞建.时毓民辨治小儿哮喘经验[J].上海中医杂志,2008,42(11):19-20.
[7]王文革.汪受传辨治小儿哮喘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4):82.
[8]周静冬.王烈治疗小儿哮喘的学术思想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40(1):72-73.
[9]余六平.俞景茂教授用和解少阳法异病同治的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1,31(8):727-729.
[10]赵霞,苏树蓉.100例哮喘患儿体质调查及分型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16-17.
[11]康立媛.500例不同年龄哮喘儿童中医体质分型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1,43(7):38-39.
[12]黄姗姗,王雪平.2014例易患咳嗽小儿体质调查与分型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5):310.
[13]林冰.儿童哮喘舌象变化规律与中医体质及血清IgE的相关性[J].吉林中医药,2013,33(8):809-811.
[14]武维屏.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2-8.
[15]孙增涛,刘恩顺,封继宏,等.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调查及证素提取的初步研究[J].中医杂志,2008,49(8):731-733.
[16]李智.哮病辨证体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8):27-29.
[17]耿嘉玮,乔会秀.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环球中医药,2005,5(8):582-583.
[18]曾德友.分型论治急性支气管哮喘78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6(7):29-30.
[19]徐荣谦.小儿哮喘的分期论治[J].中医儿科杂志,2006,2(6):15-17.
[20]史锁芳,刘秀芳.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调查及验证性因子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