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声,覃业贵 (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无疑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此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颁发了《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05方案”),对课程进行了调整(由98方案的两课变为现在的5课),同时还提出了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方案实施将近10年来,效果究竟如何呢。不得不承认,能见的效果只是差强人意,并不理想。下面是对南京几所高校做问卷调查的结果。就效果来提问,选择一般的占43.6%,效果不好的占35.2%,仅有5.9%的学生认为效果很好;从是否有所收获来提问,72.3%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觉得很有收获的仅有8.2%,包含于其中的《纲要》课堂并无例外。此外,上课迟到早退,睡觉说话,听歌看书(与课程无关的书籍)更是常态。此情此景,让教师情何以堪?当然,最后责任还是归到老师这里。如何改变现状?目前教师做得最多的是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运用最多的是科学技术。但是在本文中我要讲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而更是科学精神。
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开始不断运用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目前最常用的就是多媒体。这种集声音、影像于一体的教学手段逐步甚至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其优越性显而易见。首先,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其次,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纲要》课程中,其优越性更是明显。《纲要》虽是政治理论课,但毕竟是以历史作为背景,很多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历史故事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无疑更逼真,效果更好。如讲抗日战争,结合当时的抗战影像片,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从而更加珍视当下。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同样凸显,多媒体的使用,不经意间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得本应二合一的课堂教学,变成两个独立的部分。老师忙着放幻灯片,学生忙着拍照片(取代传统的手写笔记)。即使是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音视频也不见得能有传统教学手段好。抗战的影片,大都是黑白片,学生不感兴趣,反之,相关历史,教师如果能精彩的讲演(如评书这一传统故事讲解方式就长盛不衰),学生可能更加欢迎。多媒体无形中使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整体水平下降,如演讲水平、板书水平、了解学生的能力等等。其次也消解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紧张感。他们不必忙着做笔记,甚至更有借口分心走神,因为即使没有听课,甚至没来上课,课后拷一下课件就行了。再次,丰富多彩的画面,甚至会束缚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他们失去想象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专注度。
显然科学产品、科学技术对《纲要》课程教学正如硬币的两面,教师在采用相关手段时,必须掌握好度,否则将得不偿失,被科技异化。
2.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时代:“全球化1.0”、“全球化2.0”、“全球化 3.0”。在“全球化 3.0”时代中个人成为主角,软件的创新,网络的普及,世界变为扁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面对可以随时更新信息,掌握世界发展动态,而且极其看重自我发展,张扬个性的学生,必然被要求主动信息化或被信息化。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同时,更要驾驭好现代科技所承载的扑天而来、良莠不齐的信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在传统教学中要想学生有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现代学生要求的是自来水,要想成为学生的自来水,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快捷简便的网络,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最快地获取最新资讯。
当下,计算机、互联网络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新天地,他们不再满足于图书馆借书阅读,更多的时候愿意选择方便快捷的网络。当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给他们提出的问题以满意的解答时,学生转而求助于互联网络;利用电子邮件,与他人交流,获得满意的答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的综合学习手段。“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好真实而形象地道出了当今师生的处境,那么老师作为引路人的作用就更加凸显,面对科技、网络,面对海量的信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帮助他们去伪存真。
3.20世纪10年代风云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思想启蒙的滥觞,到1919年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成为其核心旗帜。那么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核心是什么?国人对科学的认识和运用大都停留在技术层面,有学者就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人对先进的器物文明能够接受,且认为是富国强兵的法宝”,但是“对外来的制度文明和观念文明,大多是拒斥的。”这其实是国人目前对科学的普遍认识和态度,课堂教学中亦是如此。正如本文上述所论,我们重视了科学技术产品,科学技术网络平台,但是却恰恰遗忘了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批判与质疑”,正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海德格尔亦言“我在故我思。”在多年的《纲要》课程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这种科学精神。社会总是批判现代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就大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是行不通的,可是它却依然盛行,究其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大学生仍是是一味的接受,从不去思考。对教科书不质疑,对教师所授知识不质疑。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时,学生还必须听讲,既然听就有可能去思考,但是当多媒体广泛应用于教学后,学生唯一的思考空间也被淹没。
其实科学技术只是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其作用主要是以大学生最易于接收的方式来讲解课程内容,更大程度地活跃教学过程;网络平台则可以及时地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反馈,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检查。
毋庸置疑,“任何技术手段都不能取代业务熟练教师的工作和教师与学生间积极的思想交流。”在《纲要》课程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网络平台,但更要一以贯之地实施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