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芸峰,浦斌红,张 妤,屠丽萍,张 群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30)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迅速而巨大的变化,不良的生活习惯、过度的心理压力以及环境污染等对人们的健康体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由此痰湿体质逐渐成为一种较常见的体质类型。该体质人群多见先天遗传,或平素经常有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如起居无常、饮食无节、缺乏运动等。临床上,痰湿体质人群似乎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或血脂异常倾向。而一些研究[1]的确发现,相对其他体质,痰湿体质与血脂异常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笔者现从中医学及现代医学两方面讨论两者的相关性。
痰湿体质特征表现为:其人多形体肥胖,或素肥今瘦;面色淡黄偏暗,肤色可白;或见眼睑下微肿,鼻色稍黑,口黏腻时甜,肢体沉重或不爽,脉濡滑,黏液苔,或见灰黑;平素性情急躁或时而偏静;平素恣肥甘辛辣、嗜茶酒等[2]。
中医学非常重视个体差异,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体质辨识的相关理论记载,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所重视[3]。中医认为,痰湿体质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起居等各种原因引起人体脏腑阴阳失衡,导致津液运化失司,进而痰湿凝聚,形成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根据《内经》的“膏脂学说”进行分析,我国古代的医学文献中并无“血脂”一词,但有类似血脂及相关临床症状的记载,如“膏脂”“肥人”“膏人”“肉人”“脂人”等。《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内经》中的“膏脂学说”被视为血脂异常的中医理论依据,血脂水平与痰湿密切相关,痰湿入于血脉,与血互结流走全身,导致血脂异常症状的发生[4]。根据血脂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病因病机,中医学多将其归于“痰湿”“痰浊”“湿浊”等范畴。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中也有“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多痰饮”的记载,首先明确提出“肥人多痰湿”的观点。
现代医学认为,痰湿体质形成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先天因素又可涉及遗传或胎禀,后天因素可包括饮食失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不适合的地理与气候环境等因素。而先天遗传或胎禀可以说是该体质形成的内在因素,后天因素则是外界条件。大量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痰湿体质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李小燕等[5]根据中医体质辨识情况进行分组,分为痰湿体质组、平和体质组及非痰湿体质组各100例,在禁食8~12 h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脂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痰湿体质组血脂(TG、TC、HDL-C、LDL-C)水平均高于平和体质组及非痰湿体质组(P<0.01)。苏庆民等[6]对23例痰湿质及21例非痰湿质病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发现:痰湿质病例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亚组分水平显著高于非痰湿质。林谦等[7]调查3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现其中各型体质分布差异较大,其中腻滞质(痰湿质)与燥红质(阴虚质)比例最高,两者的分布比例分别为31.27%及35.86%,其中腻滞质(痰湿质)可引起血脂升高。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8]也发现,瘀血质、痰湿质、气虚质是冠心病的主要体质类型,LDL-R第13外显子AvaⅡ位点等位基因的携带患者多出现在痰湿质和瘀血质中,纯合子患者的血脂升高,这种现象也进一步揭示了痰湿体质人群易患冠心病的遗传学基础。
在积极改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针对痰湿体质易于发生血脂异常的倾向,根据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应结合体质辨证进行预防,积极改善痰湿体质[9]。口服药物虽不失为一种方法,但其不同程度的加重了经济负担,且长期服药可引起难以避免的脏器损伤。笔者认为除药物治疗,体育保健方式如中国传统功法(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不失为甚佳的选择,其改善体质,有效调节血脂代谢,且简单易学,长期锻炼安全可靠[10]。
痰湿体质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所以该体质会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或发展。大量流行病调查显示,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相关,是冠心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脂肪肝、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是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9]。另一方面,痰湿体质人群平素亦可无明显不适症状,一般在体检时会发现血脂升高,但尚未因异常血脂而引发各种严重疾病,这类人群亦不在少数,同样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痰湿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预防该人群相关疾病的发生或发展。
[1]邓小敏,唐丽丽,陆斌.痰湿体质人群血脂水平调查及体质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4):432-433.
[2]王琦,叶加农,朱燕波,等.中医痰湿体质的判定标准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2):73-75.
[3]丛德毓.痰湿质与高血压病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74.
[4]胡雯,汤毅.浅析痰湿体质与高脂血症[J].天津中医药,2011,28(3):221-223.
[5]李小燕,邓金凤,陈润东,等.痰湿体质人群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变化[J].广东医学,2011,32(7):914-915.
[6]苏庆民,王琦.肥胖人痰湿型体质血脂、血糖、胰岛素及红细胞Na+-K+-ATP酶活性的检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2):39-41.
[7]林谦,陈焱木,金法,等.3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证研究[J].现代中医药,2004,3(3):17-18.
[8]欧阳涛,宋剑南,林谦,等.冠心病体质表型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AvaII位点多态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7):521-523.
[9]李敏.近十年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30(6):488-490.
[10]刘俊荣,朱丽光,李俊杰,等.“八段锦”对不同血脂水平人群HDL和LDL水平的影响[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