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丽艳,李 卉 (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大学生党组织作为党在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在加强党建和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新时期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其积极作用的发挥。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并要探索提高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党组织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导向机制。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要求,建立目标体系。该体系内涵要丰富明确、有可操作的实施规划,明确支部发展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绘就总体发展蓝图和具体工作目标。长期的、总体的目标追求,有利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持续有计划发展,不因一届学生的毕业而影响组织的工作,具体的、短期的目标则利于凝聚力量做好当前的工作。实现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和谐互动,使大学生党建工作真正做到目标明确、设置合理、方向清晰、内容充实,促进大学生党建工作良性发展。
目标体系的构建要充分注意与学校发展、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等统一起来。把加强党建工作、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带动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质量的提升;通过党建工作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而赋予大学生党建工作更多内涵等等。通过这种目标体系“带有导向意义”的丰富和发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党组织工作的计划性、发展性。这种目标导向也可以具体到每一个党员作用的发挥。党员在党组织的指导下制定个人的发展、工作目标,形成规划。使党员在目标指导之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形势的发展,往往提出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或者老问题出现了新变化。怎样有效解决,总有个探索过程,可考虑调动基层党组织、党员个人参与研究解决。借用经济管理理念,谋划基层党建工作,将项目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引入基层党建工作,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
江西高校进行了实践探索。江西高校实行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坚持科学设计、分类设定、统筹推进,主要分为创新探索型项目、典型示范型项目和制度推广型项目三大类推进。其中,创新探索型项目,重在破解一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共性难题;典型示范型项目,重在形成一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特色品牌;制度推广型项目,重在探索一条符合省委要求、具有江西高校特点的基层党建科学化新路子。南昌大学、江西师大、南昌航大等18所高校承担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项目,项目内容涵盖高校的干部队伍建设、党组织设置、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创先争优等诸多方面。
以高校为单位,同样可以在各部系党总支、各党支部间进行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通过党员向项目集中、资源向基层集中的方式,设立专题项目经费,支持学生支部开展各具特色的党建活动。调动学生党组织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党的管理的实效性,促使他们更广泛深入的思考党建工作,同时锻炼基层党员队伍的研究实践能力。项目的选定往往出自项目负责者的申报,能够体现党建工作中最前沿的理论和最直接的问题,极具活性和时代性,会极大的推进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论证是确保民主决策的重要步骤,对创新方案的实施及良好效果产生的意义重大。学生党支部新制度的确立和活动的开展要经过党支部委员会或党员大会进行讨论,调动党员参与党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作用。确保性的制度或活动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是可考虑对促进大学生作用发挥的相关方案建立校内专家咨询论证制度。二是方案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将相关方案公开,听取群众的建议和接受社会的监督。规定公示具体程序、公示的内容、社会公示的方式,形成可操作的机制。三是建立多种方案的比较制度。多种方案的比较是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重大决策可提出多个决策方案;决策时应当有两种以上的方案可供选择,对不同决策方案的利弊公正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估。
创新本身需要实践,各院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条件,实践中会形成不同的经验和提出不同的问题。地方党委要善于搭建平台,组织各高校交流经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座谈研讨会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广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针对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加大工作创新力度。重视和加强对工作全局性、前瞻性、规律性问题的研究,推进工作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可考虑在确定的时间进行学生党建经验交流。如一个季度一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经验交流会,就可以共同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分享有效地做法,进行创新经验的推广。各自院系党总支同样形成制度、有计划的安排时间,各党总支进行创新经验交流。促使新成果的推广运用,同时集思广益,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或者建设地方党委的高校学生党建网络平台,设定专栏,及时交流经验。
这一机制的形成可以整合各学生党支部、各院(部、系)的创新力量,也可以跨越各学院的界限,借助网络平台甚至可以跨越各地方,在全国范围进行创新经验的交流与推广。关键在于有足够的力量组织和调动更各方面积极总结和交流。这个关键应把握在各级领导组织手里,要形成自上而下的调动力量,要组织架构有效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基层的创新经验才能不断地得到总结,形成主动推广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