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引诗情到碧“宵”
——小议天文摄影的艺术表达(下)

2014-04-15 08:22向极仲
天文爱好者 2014年5期
关键词:天文摄影

□ 向极仲 施 南

便引诗情到碧“宵”
——小议天文摄影的艺术表达(下)

□ 向极仲 施 南

完成了天文摄影的艺术创作,其实也就完成了摄影作品的诗意表达。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诗与作品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们可以从诗的意境解读摄影作品,也可以从摄影作品中引发出诗的主题。当然,平时有选择性地熟读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些有关日月星辰的审美意境及画面形象,方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拍摄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成功作品。

1 真正读懂唐诗宋词

这里的读懂包括准确的艺术解读与严谨的科学解读。艺术解读可以阅读相关赏析文章,只有真正理解了诗词中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采用的艺术技巧,才能拍出与诗词意境及主题相符的摄影作品。例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想要拍出这句诗的意境,就要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其隐含的复杂情感。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因此,只有拍出浮云的无根、落日的依恋,才能准确诠释原诗的意味。

关于科学解读,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我们不要犯知识性的错误。例如:“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要表达这种意境,就要弄清楚“西南新月”到底该是什么月相(上娥眉)?“九月初三”的“月似弓”到底是新月低悬,还是残月将隐?再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采莲去,月没春江曙”(望月西沉)、“杨柳岸,晓风残月”、“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弄清楚诗中涉及的科学原理及科学知识,很有可能张冠李戴,贻笑大方。以右页上图为例。

《孤帆远影》,余爽摄,“第四届中国外交官看世界摄影展”一等奖获奖作品。作者对此照有这样的描述:长滩岛上,看远处归航的帆船,不禁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诗句。海平面中,一叶扁舟,孑然远行,天上浮云无根,随风飘荡,如同游子行走无踪,流浪天涯;地平线上,落日缱绻,不忍隐去,如同心心相印的故人,聚散两依依,不了离别情。读懂了唐诗,我们也就读懂了眼前的风景。读懂了唐诗,我们也才能复制出唐诗中的风景。

这是一张古城夜景图(合成作品)。圆月高悬,古塔静立,小桥流水,客船依岸。如果找一首古诗与画面相配,大多数人肯定会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姑且不论这个古城是不是今苏州市西枫桥镇的寒山寺的所在,单从一轮圆月来看,就与诗中的意境不符。“月落乌啼”之时可隐约听见“夜半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月落之时正值夜半,月相应该是上弦月。如果是圆月月落,那么此时东方应该已初现曙光,也就不可能有“夜半”的“钟声”传到客船之上了。况且从圆月上的阴影位置来看,照片中月亮上的危海正朝上,当是月升时的特征。细节决定成败,科学是容不得一丝马虎的。

再看下面两张照片(其中一张为了说明问题,特别做了合成)。

从科学的角度看,上面两张照片,如果题诗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哪张是合适的,哪张不合适?

2 选择合适的拍摄地点

这点至关重要。照片中的日月星辰,如果不能有相关的前景、背景以及辅助元素的配合,是很难表达出作者的拍摄意图以及思想情感,顶多可算作天文摄影,但与艺术摄影则相去甚远了。可以说,摄影作品的诗情画意,在很大程度上寄托于摄影地点的选择恰当与否之上。老话说,“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镜头前的一山一水、一石一物,配合日月经行,星移斗转,都在向我们默默讲述着关于永恒、关于生命、关于存在的光阴故事和普适情感。下面举几例来说明。

《长城上的星空》。这是2011年度由知名天文教育项目组“世界之夜(TWAN)”和“全球天文月”主办的第二届“地球与星空摄影大赛”“星空之美”主题第4名获奖作品,摄影师肖华(Xiaohua)。拍摄地点:中国长城。长城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长城的传奇和传说经久不衰,但在永恒的宇宙面前,这座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世界地标不过只是眨眼之间、沧海一粟。在该照片中,长城的城楼和天空中银河系仿佛在不约而同地向人们诉说着它们悠久的历史。“无国界天文学家”组织主席西蒙斯说:“悬在上空的银河系在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门建造前很久就已存在,在城门崩毁之后,银河系仍会长久存在。”本次大赛主办方要求参赛作品能够满足“天文景观”的要求——要以世界各地的地标性建筑为背景进行拍摄。可以说,该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拍摄地点选择的成功。(作品来自网络)

《复活节岛的星空》。该照片拍摄于南太平洋复活节岛。复活节岛以数百尊充满神秘色彩的巨型石像闻名于世。照片中石像的右上方,是著名的大麦哲伦星云。左下角是明亮的老人星。而在石像的另一侧,则是一道罕见的月虹。在这张照片中,还有夜空中的雾霭缭绕。通常情况下云雾会影响摄影效果,但是照片中的薄霭却恰到好处地为整幅图片增添了几分朦胧而又神秘的色彩。这是一个何等美妙的时刻,巨人似乎等待的就是这一时刻的到来。以神秘的石像为前景,以深邃的星空为背景,石像与星空之间似乎在完成一次对话: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于此,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陈子昂的那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品来自网络)

《满月下的波塞冬神庙》。摄影师:安东尼·阿伊奥玛米蒂斯(希腊)。在夏至那天,一轮缓缓升起的满月映衬着位于希腊雅典南部舒尼恩半岛(Sounion)上的海神波塞冬神庙。摄影作者说:“这轮满月仿佛将时间静止下来……这一景象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想,即使是那有着45亿年历史的月亮,还有那2500年前建造的海神庙,在这样的场景面前也会黯然失色的。”时间的永恒,古往今来的历史,人世间的转瞬即逝,是艺术表达的永恒主题。看着这张照片,我想到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这幅照片很好地诠释了这份情感,具有悠久历史的波塞冬神庙功不可没。(作品来自网络)

此张照片,笔者以为将其命名为《风从银河来》似乎非常适当。作者在地景的选择上非常偷巧,自然天成,毫无斧匠之痕迹。在这幅作品中,银河系水平延伸,就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走向地平线,你并不会从地球边缘坠落,而是似乎进入了银河系的其他区域。而最为吸引眼球的是,作品中大草原上的一棵树向右弯曲着,看起来好像就是被来自银河系的风给吹弯的,构图诙谐而自然。试想一下,如果照片中的那棵大树不是那样巧妙地弯曲,作品效果将大打折扣。要捕捉到这样的情景,需要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张照片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光影效果非常和谐,侧光使画面明暗反差清晰,景物层次丰富,空气透视现象明显,很好地表现了被摄体的空间深度感和立体感,形成了较强烈的造型效果。风从银河来,自然让人想起李商隐著名的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作品来自网络)

3 切忌主题宽泛,层次不分

一幅作品,只有主题突出,主次分明,才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作品的思想诉求和情感表达。如果作者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主题都含混不清,对读者而言,就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迷失在约塞米蒂》,“人与太空”单元二等奖获奖作品,摄影师史蒂文·克里斯滕森(Steven Christenson)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偶遇两名迷路的徒步旅行者,于是拍下了这幅照片。本作品通过点与面的强烈对比,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深化和传递。照片上方是辽阔壮观的夜空景象,银河纵贯而下,群星闪烁寰宇,而星空之下是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大森林。在这无尽的黑暗的笼罩中,只有一盏小小火把的亮光,照着迷路的旅行者,而这亮光在这大面积的森林黑色剪影中是如此的孱弱和无力。看着照片,使人对宇宙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句话可以成为这幅照片的最好注释: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这张照片告诉我们,摄影如同行文,应“意在笔先”,主题先行。有了主题才有明确的构想,有了明确的构想才会有好的构图,有了主题构图才不会使作品杂乱无章。

《远古枯树与银河系》。作者:美国摄影师汤姆·罗伊(Tom Lowe)。这也是一幅主题很鲜明的摄影作品,获得了英国皇家天文台主办的2010年天文摄影展之“年度天文图片”总冠军,同时也是“地球与太空”组的冠军。作品中的树木与银河形成平行线构图,带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延伸感。前景为星光闪烁的夜空下矗立的一棵古老的狐尾松。此时,一颗流星正划过夜空。前景中树干上的光照效果实际上是摄影师在调整设备时意外产生的。这颗枯树据称是一棵狐尾松,盛产于美国西南部地区,可能已经在那里站立了5000年,但是相较于其头顶闪着乳白色光亮的银河系来说,它的年纪只能算得上是个小婴儿,而那乳白色的星光从银河系来到地球就要花费将近三万年的时间。安瑟尔·亚当斯认为:“摄影师不该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拍摄主体;如果他没有毅然决然用心灵之眼观看画面,成品恐怕会令人失望。”阅读这幅作品,可以读出沧桑、悲壮、坚守和力量,有如屈原《离骚》中所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果为此照片附上一首诗,郑燮的《竹石》当可入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作品来自网络)

4 简洁即美

我们知道,摄影是一门减法的艺术,这是摄影中常常提到的经典法则,天文摄影也不例外。照片上出现越多干扰景物,就越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摄影师和画家的区别是,作画是从一个空白的画面开始,然后决定把一些东西加进画面内,来表达自己的意念,而摄影师是在现有的景物中去掉不相关的内容,使之反映本质。美国摄影家维利·奎克指出,“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假如你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这其实就是“简单即美”的美学原则在摄影中的具体体现。

《行者》。这是一幅具有深刻思考的人文摄影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简洁原则在摄影中的重要作用。整幅作品,只有简洁的线条、优美的色调和孤独的行者,再没有其他元素,但却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往往体现在空灵和含蓄,摄影亦然。在这里,作者运用的大量留白给人无限遐思:行者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从构图上看,天地大致等分,而行者位于照片左侧大致黄金分割线及地平线交界处,如处天地之间,视线及行走方向的右侧,留下辽阔的空间,昭示行者前行的长途漫漫和艰辛困苦。屈原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用在此处,甚为得当。(作品来自网络)

《浪子》。照片简洁但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地面大面积的橙、蓝互补色对比强烈,它们与天空的黑色又形成强烈反差,产生了华丽、跳跃、浓郁的审美感觉。地面橙、蓝色块之间的S形的交界线导引读者的视线关注划过天际的彗星,形成图片的视觉中心。点与面的构图,使画面单纯而干净,通过有限的元素组织起无限的想象,让读者也产生无限的联想。对很多摄影师而言,构图是摄影最困难的环节。可能正因如此,构图法则应运而生。虽然一些风景摄影的前辈大师对所谓的构图法则嗤之以鼻,认为“在拍摄前参考构图规则,犹如出门散步前先查阅地心引力定律。”确实,自然世界如此纷繁复杂,不可能有规则能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有一个原则需要我们永远坚守:精简。最出色的构图只撷取精华,剔除冗余。或者,再次引用威斯顿的话:“良好的构图,不过是以最强烈的方式观看并呈现。”14世纪唯名论学者奥卡姆·威廉有一句享誉世界的格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句格言获得了“奥卡姆的剃刀”这一称号。奥卡姆在他作品中还有句类似的话:“能以较少者完成的事物若以较多者去做却是徒劳。”(作品来自网络)

《暮归》。图片简洁但充满诗情画意,不由人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作者抓住的就是这个看似简单但却具有高远意境的影像效果,画面开阔,赋色浓丽。中心点式的构图,更让画面主题一目了然,轻松呈现所要表达的意境。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名句“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也可作为此照的解读。(作品来自网络)

5 不能忽视作品的天文特色

本文的主题是“诗意星空天文摄影大赛”,因此,作品的天文元素必不可少。无论是日月经天、霓虹飞悬,还是斗转星移、天河纵贯,均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在遵循艺术摄影一般规律的基础之上,巧妙运用天文摄影的技术技巧,创造独具特色的天文风光意境,增强作品的专业感和竞争力。例如拍摄银河,如何使星点锐利又不拖线;拍摄星轨,如何选择地景、确定角度、设置参数,使星迹作品既震撼人心又富有专业气息;拍摄月球,如何取舍,既能表现月景的诗情画意,又能体现月球固有的质感;拍摄天象,如何关注并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天文事件,如日月食、行星伴月(如金木合月组成的风趣幽默的“笑脸”)、行星连珠、流星雨、日晕月晕、人造天体凌掩,等等,以这些天文事件作为作品的组成元素或表达背景,使得自己的作品因视点独特而卓尔不群。总之,摄影是镜头的艺术,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视角。比赛,既可以从艺术上拔得头筹,也可以从专业上占得先机。

《月亮》。安塞尔·亚当斯是美国摄影界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摄影史上的贝多芬”。他有不少著名的作品,月亮都是重要的组成元素。他在拍摄月亮时,往往不仅仅把月亮拍成为一个简单的发光球体,而是充分保留了其表面的纹理结构和质感,制造出独具特色的戏剧效果。很显然,在相机设置时保留足够的景深至为关键。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谢灵运的《石门岩上宿》一诗,可题此照。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增加作品的天文特色,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天文台站、天文遗迹、地标建筑等做前景或背景,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上面这张照片的前景就取自我国台湾北回归线标志塔,结合背景的耿耿银河与满天繁星,天文气息更为浓郁。(作品来自网络)

名作欣赏

这是美国著名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1902~1984年)的作品《月出》。这张照片的背后有一个小故事:某一天黄昏,安塞尔正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透过车窗看到了难忘的景象:天空、月亮、雪山、树、房屋、墓碑。他快速停车,架好相机脚架。他知道自己只有一次机会,因为光线很快就要隐没,他甚至没有带测光表。拍下这张照片后,他在暗室里做了多次调整,把天空洗得更黑以突出月亮的皎洁,墓碑和房屋的墙壁则闪闪发亮。黑白色调的强烈对比、月升日落的自然交替,形成了节奏强烈、韵律丰富的美感。画面中明月当空,山峦依稀,墓地森然,作者依赖客观的自然美和瞬间美,有意识地从景物中找到表达主观感情的对应物,形成了作品的可视具象世界。对自然的虔诚是安塞尔摄影一直坚守的主题。《月出》使人从中感悟到天地的辽阔和人生的短暂,作品的情感基调深沉而博大,提醒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与此照的主题甚为贴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千里共婵娟》,陈复礼摄。陈复礼是以“巧借诗画成佳作”而蜚声国际的香港摄影家。该作品拍摄于江苏太湖,灵感来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幅画面,空灵温馨,淡雅轻盈。湖水滟滟、素月流辉、小船若隐、芦苇朦胧,共同营造出一种静谧、悠远和深沉的意境,准确而优美地传递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缠绵情感,诗情画意充溢其间。从作品的构图来看,作者采用了竖幅的格局,对称构图,天空与湖面所占比例大致均等,而且色调相近,形成了水天一体的视觉空间;照片湖面部分月光流辉,波光粼粼,高高的芦苇左右平行对称,与“共”字相形似,可谓布局严谨、匠心独运。抽象了的色块、浓黑的芦苇剪影,形成了意味深长的作者感情基调。月亮沿垂直中轴线高悬中天,点明了“千里共婵娟”的意旨。远处位于水天交界线上的小船,影影绰绰,略偏于中轴线之右,既营造了千里之远的视觉印象,又使画面在整体宁静的氛围中有了些微的动势,并增添了画面的故事性和情景感,成为情感表达的点睛之笔。照片下部芦苇之间的那一道泛着月光的水径,引导读者的视线向着湖面的远方延伸,仿佛在召唤着读者走入画境,走向那一轮明月照耀的地方,一同乘风归去,共舞玉宇琼楼。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他的风影摄影好比中国各个时代的山水画”。“它们不仅把美的景色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且诱导观赏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美的影色。”(完)

(责任编辑 张恩红)

(★ 作者向极仲:恩施市崔坝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天文摄影
天文篇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天文与地理
天文望远镜的前世今生(下)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天文知识普及
天文奇观:金星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