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忠 华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长春 1301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即善治.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善治就要始于现代管理制度建设.
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人文思想主张“天生万物,维人为贵”,坚持“以人为本”的伦理管理思想,在管理原则上,主张“为政以德”,要求管理者集“仁、智、勇”于一身[1].孟子的“仁政理论”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本思想,论述了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老子认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墨家以“兼爱”作为民本思想的核心,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社会和谐太平的基础,古代圣王之所以一统天下,就在于他们尽力爱民,宽厚利民.强调人贵于物,尊崇人的生命价值,是中国先贤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思想原则,历代统治者将这一原则运用在治国方略中,始终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历史悠久,古希腊时期普罗塔哥拉曾提出一个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不可能脱离国家、社会、家庭而生活,而国家与社会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成为有美德的人,过有德性和幸福的生活,人性这两方面都追求和趋向于善,人是自由的,人所做的事都有一个目的——必定是善和至善[2].
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大贡献就是它从人的情感出发,尊重人的价值及对社会的贡献.这一原则被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思想,强调一个愿望:人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能把自己从贫困、无知和不公正中解放出来,建立一个协调、和平及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的社会.马克斯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马克斯、恩格斯肯定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逐渐发展成为我们党的宗旨;邓小平同志提出: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把以人为本提到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群众路线”总方针:“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4].
综上,古今中外的管理思想和领导理念都认同以人为本源、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动力、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从以人为本出发就是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以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维持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健康和安全,就是要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治”即治理.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赋予治理以新的含义,认为“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强调将公共事务的管理权限和责任从传统的政府垄断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政府、市民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治的局面[5].治理与管理的差异在于:管理的主体一定是社会公共机构,权利来自统治阶级的授权,其权利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或者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的权利来自公众的认可,主要通过合作、协商关系、确立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施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治理更具有民主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特征,也更符合全球化时代对新的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的要求.
“善治”在我国的传统意义中就是儒家思想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具体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先让别人得到满足,这也是现代社会追求的双赢目标,“由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对对方的尊重.”善治”的现代意义是“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善治的基本要素是体现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性、有效性.以人为本和对人权的普遍尊重反应了善治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伦理本质,也体现了善治对“治理”道德上的完善和提升[6].
如何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友好、亲善、协调、合作是实现善治的关键.对此,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些代表性思想家不赞成管理者对被管理者采取硬性制服的方针,而主张以善德服人、争取人心的归服.如《管子》中记录了管仲与齐桓公对话的典故,其中,齐桓公问:“我欲胜民,为之奈何?”“胜民”就是要制服民众,使之就范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而管仲则认为“胜民为易,国家要长治久安,要行天下之大道”,要用善意去滋养人,以身作则,用美德去增进人的教养,这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这才是天下之大道.“善治”就是要经营民心.管子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正所谓“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曾轰动一时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一书中提出的激发员工的不二法则是,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待人,被誉为管理的黄金法则,恰恰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思想,这些思想都突出反映了管理中的重要理念是以人为本.
承认人是世界的主宰,即认同人的主体性地位,人的一切努力和活动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因此从人道主义出发,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善治.善治才能使社会发展稳定,在物质利益的不断增长中逐渐淡化人们的物质追求,提升道德精神境界.由竞争走向合作,团结互爱,终将走向成功.这一切都要以现代管理制度的建设为基础,重点体现在:
(1) 人的主体性确立,人格权完善. 近代社会有两次人的主体性觉醒,一次是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宗教神权的统治,主张弘扬人性,尊重和维护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次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以人的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人的主体性的新觉醒.人的主体性观念确立,人格权才进一步完善;反之,只有人格权完善,人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确立.人格权的内容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中,财产权是人格权演变的核心.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实行社会生产资料的完全公有制,使财产权的主体只有一个公共主体,个体无条件地隶属并服从于某一集体,个体的主体性根本无法确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权利意识开始产生,人格权的内容趋于发展与完善,在财产权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生命、健康、身体、名誉、肖像、隐私等各项人格权,所以,只有人格权的完善,人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确立.
(2) 法制化政府建设. 早在柏拉图的以人为本政治社会思想中,他先后提出两种治国方略即贤人之治和法律之治.贤人之治思想把防止权利的腐败和滥用等寄托在个人优秀的道德品质中,但发现不可行、无法保障之后他最终接受了法制.故提出以“法律之治”的治国方略代替“贤人之治”.从各国的政治历史实践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以合理的规则为基础,合理规则的确立和实施是秩序的保证.
(3) 人性化执法. 人性化执法是一种文明的执法方式,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所谓人性化执法,是指执法主体遵循法律规定,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依据正当程序进行非歧视性的、理性化执法活动,这一过程中能集中体现严肃、理解、宽容、尊重等多种人性化活动.它将法律功能和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执法中的贯彻,是法制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体现.
(4) 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政府决策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政府工作是否取得实际效益,而且关系到社会能否健康发展.为此依法、科学、民主是政府正确决策的必要条件.科学决策是指政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进行决策,民主决策是“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它是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不同的意见和利益得到充分考虑的决策.
(5)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本管理最终目标. 我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条件.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最高价值目标,社会财富的生产成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以人为本理论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以人为本强调管理实践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就是良好的治理,即“善治”,因此,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善治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表现,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彰显.
参 考 文 献
[1] 王玉萍.儒家伦理管理思想的时代价值[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3):10-13.
[2] 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4]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6.
[5] 全球治理委员会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R].1995.
[6]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