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2014-04-13 05:23:32
探索 2014年5期
关键词:面板系数区域

沙 勇

(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3)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以及土地要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其中又以劳动力要素最为重要,新增长理论则更进一步地将劳动力要素深化为人力资本,并构建数理模型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过多年理论研究和经济活动实践,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接受,而对于中国而言,研究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更加重大。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本大国,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我国虽然人力资本存量较多,但是区域分布却并不均衡,因此,研究人力资本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度同样意义重大。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我国不同区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试图找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在不同区域间的表现,从而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相关文献综述

Malthus(1878)较早地展开了对人口理论的研究,他提出了人们熟知的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三个命题,随后孟德斯鸠,斯图亚特和斯密都将人口视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雪(1906)首次提出的,但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认可[1]。通常而言,人们以1960年Schultz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表“人力资本”的演说,作为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随后Schultz(1961)在其论文中对人力资本做出如下定义,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旨在获得较好工作出路的国内迁移的直接开支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明显例证①舒尔茨也因此被称之为“人力资本概念之父”。。Becker《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2]。Becker(1975)指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归纳起来可以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是指人们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迁移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是体现于人自身的生产知识、技能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是人们作为经济主体创造财富和收入的生产能力[3]。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力。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读那深化,人力资本理论逐渐被介绍到国内,并渐渐被接受,其影响力不断增加,运用范围不断拓展。国内学者在学习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对人力资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周其仁(1996)认为,一方面人力资本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所有权,它天然归属个人,它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人。李建民和任关华(1997)从企业理论的角度对人力资本的产权进行了研究,把人力资本产权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权,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存在于人体之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乃至健康水平等的所有权。张凤林(2006)在其专著中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众多领域的应用[4]。

实证研究方面:KENDRICK(2002)选取了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国家,通过比较三个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靠高等教育,而对于不发达国家而言,初等、中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5]。Caselli(2004)研究指出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是严格单调递增的,因为它还受到税收结构、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制约[6]。Park·J(2006)的研究发现,教育投资应该侧重于分散投资,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7]。Manfred M.Fischer(2009)则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得出人力资本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相似的结论[8]。

国内的诸多学者从实证的角度解释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关系。沈利生(1999)利用1982一1990年的数据对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9]。其余很多学者也得到了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的结论[10]。然而有的学者却通过其所建立的经验模型,及其所使用的数据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曹晋文(2004)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较小[11]。胡永远(2005)运用国内数据,对我国人力资本的产出贡献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贡献率虽然显著为正,但贡献值较小,同时人力资本对产出并不具有长期的增长效应[12]。郑鸣等(2007)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利用中国1999—2005年间31个省市的高等教育的面板数据,就各省市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几乎有一半地区的高校对当地经济发展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3]。燕安等(2010)则运用基尼系数方法测算了我国省际的人力资本不平等状况,结果发现人力资本不平等会阻碍经济增长,且这一趋势在中西部落后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14]。

从文献回顾中可以发现,虽然学者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系数的大小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学者都在人力资本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点上达成共识。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可能存在区域差异效应即同样的人力资本在不同区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效果。如李秀敏(2007)指出目前我国三大区域间存在的人力资本差距是导致我国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15]。王金营等(2010)提出人力资本在我国东部和西部区域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就存在巨大差异。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作用机理、作用程度可能都是存在差异性的。为了进一步证明该结论,本文以中国省级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模型对我国及四大区域层面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从而检验人力资本的区域效应是否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16]。

二、模型与数据分析

(一)模型

1.模型的选择

由于面板数据既具有时间序列性质,又具有截面性质,因此,以面板数据为基础建立的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在经济分析中更显优越性,已成为近20年来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根据面板数据模型的以上特点,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省级地区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模型介绍

面板模型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由于我国区域间差异较大,面板模型被广泛运用于研究我国省级或者区域间相关研究,如潘文卿(2002)、张江雪(2005)、聂辉华(2008)、白重恩(2009)、徐康宁(2010)、许和连(2012)、钱忠好(2013)、武晓霞(2014)等。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其中Xit是影响所有横截面单元的外生变量向量;βi是参数向量;αi代表了截面单元的个体特性,μit反映了模型中被遗漏的体现个体差异变量的影响;t是个体时期变量,u代表模型中被遗漏的体现随截面与时序同时变化的因素的影响;下标i代表不同个体;t代表时间。

当分析对象在横截面上无个体影响、无结构变化时上式转化为:

当分析对象在横截面上存在个体影响,且表现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但无结构变化时;

当分析对象在横截面上除了存在个体影响外还存在变化的经济结构时,结构参数在不同横截面单位上是不同的,这时即为一般形式;

要对模型进行正确估计,必须对模型的设定进行F检验;

F检验如下:

假设1: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相同;

假设2:截距和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

首先检验“假设1”,如果检验结果是接受的,则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果是拒绝的,就应该检验“假设2”;如果“假设2”也被拒绝,就采用(1)式表示的变系数模型;

检验“假设2”的F统计量为:

检验“假设1”的F统计量为:

在式(5)和(6)式中,S1、S2、S3分别为采用模型(2),(3),(1)的残差平方和,N为截面样本点个数,T为时序期数,N为自变量数目。

在本文中运用Eviews软件经过F1检验发现假设1与假设2都未通过,故本文采用变系数面板模型,以GDPit、HCit表示第i市第t年的真实GDP与真实地方人力资本的累计值,建立双对数模型。

(二)数据来源

在开始任何关于人力资本量化研究之前都必须对人力资本进行测算,然而正如Ludger(2002)所言:人力资本定义是一个容易的问题,但是人力资本的测算则是一个相对困难得多的问题。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包括成本法,收入法以及受教育年限法等。

恩格尔被认为是最早运用了成本法来测量人力资本的学者,他把单个人力资本看作是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抚养成一个25岁的成年人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现在看来,恩格尔的方法只是成本法的萌芽。真正以成本法来度量人力资本的以舒尔茨的教育成本法最为突出,舒尔茨把教育成本加上学生放弃的收入①指的是将14岁以上的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计入间接成本。作为人力资本的近似估计值。但这种方法一直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对教育经费法的缺陷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不符合人力资本的定义,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费用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并不完全一致;二是不准确,资本的价值应当由需求决定,而不是由供给方的花费所决定;三是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难以计量,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也很难区分,人力资本折旧率很难确定,这些都使成本法的操作性大打折扣②某种意义上,机会成本概念的多样性使得机会成本根本不可能被准确的统计出来。;收入法是根据某个区域拥有不同水平人力资本的劳动者的收入来衡量该区域的人力资本。最早使用收入法来估算人力资本的当属威廉配第,虽然其方法现在看来简单且粗糙,但引发了一系列估计人力资本价值的研究[17]。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收入法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型:JF模型、K模型,MS模型、JE模型。需要注意的是,收入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去测量人力资本总量,但这种方法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首先,人力资本的效用不仅仅体现在市场劳动收入上,非市场劳动收入甚至是否应当计入很难确定;其次,影响劳动者收入的因素很多,人力资本也许只是其中之一,甚至不位于重要之列①比如家庭背景,健康程度,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保障情况等因素都是影响劳动收入的重要因素。;最后,相关数据的收集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这些也都使得收入法的操作性值得怀疑②主要因为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工资并不完全由市场决定。。

受教育年限方法是用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表示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总量,该方法综合了收入法和成本法的优点且在实际测算过程中所需相关数据易于获得,故本文将选择受教育年限法对我国各省市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测算。同时,由于西藏和海南数据缺失,因此本文只选取29个省市地区进行研究③西藏地区的数据网上不予公布,海南省的数据时间周期太短,不符合面板数据要求。,本文模型的变量及数据来源如下:

GDP:国民生产总值,各地区生产总值来源于各地区统计年鉴,并经过价格指数处理;

人力资本存量:在上述三种方法中,由于教育年限法的数据获得较为容易以及比较全面,

本文采取教育年限法对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测算,王金营(2002)、侯风云(2005)、钱雪亚(2008)都曾经采用类似方法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测算,E.Soukiazis和M.Antunes(2010)则利用该方法对欧盟各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测算,从而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18]。

教育年限法的具体测算公式为:

其中,H代表加权计算得到的人力资本存量,N代表某学历层次劳动力数量,X为反映生产力差异的系数。在本文中,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人力资本系数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人力资本系数为1.5,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人力资本系数为2,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人力资本系数为4。④人力资本系数有多种不同设定方法,但是必须满足大学文化程度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系数大于中学文化程度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系数,中学文化程度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系数大于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系数这一条件。

三、实证结果诠释

根据相关数据和上述面板模型,我们对中国29省市的人力资本存量及其余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人力资本存量测算结果

根据人力资本测算公式7,利用相关数据本文对我国29个省市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测算,限于文章篇幅,在此只提供2010年的人力资本存量数据。

表1 2010年中国29省市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数据

(二)估计结果

运用Eviews6.0软件,根据j=0时的模型(7)建立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中国各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

由表2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从αi系数的估计结果而言,我国整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势头当中,显著的正数αi值说明从我国总体水平上考察,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具备明显的正向激励作用,这与蔡增正(1999)、龚六堂(2005)年得到的结论极为吻合,也从侧面证明本文结论的稳健性。

第二,全国范围而言,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程度最大的是江苏省,达到1.261,①江苏省自2009—2013年连续五年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排名榜首,这也充分说明江苏省人力资本在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广西自治区为-0.1136,差距巨大,而且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系数的分布不均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失衡状况。另外,就具体的系数分布情况而言,在29个省市中,江苏、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地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居前六位;而宁夏、广西、内蒙古、云南、甘肃、青海地区的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居后六位。这种结果基本与现实情况符合,这种结果表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力资本发挥作用也就越大,这可能是由于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必须依靠一定的环境比如良好的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较好的创新外部性和知识溢出程度、较高的基础设施水平如交通设施、通讯设施等,而这些条件是目前欠发达地区难以提供的,这也直接制约了人力资本在落后区域发挥相应的作用。

第三,从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区域分布而言,东部地区的省市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系数都是比较高的,说明人力资本在该区域作用效果较好;其次是中部六省和西部的四川、重庆两地,这八个地方的人力资本作用系数位于我国所有省市的中前游位置,与其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也是相吻合的;西部地区省份的人力资本系数则普遍较低,甚至某些地区如广西、云南等地人力资本作用系数尚是负数,说明这些地方尚没有构建出良好的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环境,抑制了人力资本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对于东北地区而言,虽然东北三省的人力资本作用系数为正数,但是在全国范围看,尤其是与东中部地区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本作用系数是比较低的,仅高于西部地区,这也说明东北地区还必须进一步的开展人力资本引进和培育工作,最大程度的发挥人力资本作用。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1998—2010年省级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从1998—2010年的l2年间,人力资本对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不同省市而言,虽然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程度效果不同,甚至某些地方还存在明显的负值,这表明了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这与现实情况极为吻合,虽然我国对较为落后地区给予了大量的政策优惠和资源支持,但到目前为止,落后地区的软硬件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这使得人力资本难以发挥其作用。

上述研究结论证明了人力资本在我国的确存在区域效应,这与李亚玲等(2006),逯进等(2013)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在不同区域中,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的确存在差异[19]。同时本文更进一步的测出了我国全国层面以及四大区域内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具体系数,充分证明了人力资本区域效应的存在。而这种区域效应也直接启示中央政府在实施人力资本政策时,必须考虑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特点,对不同的区域应该实施各有重点的政策,而不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一视同仁的人力资本政策。具体而言,相关人力资本的实施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国家层面上要继续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

虽然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整体上比较显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力资本对于各省市的作用程度是参差不齐的,甚至在某些省市还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必须继续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才培育与引进力度,培养和造就具备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只有国家人才总数增加、结构优化了,才能满足各省市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需求。另外,人才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的,比如良好的创新平台与环境、合理的选拔与激励机制等。因此,除了大力培养人才、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以外,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也至关重要。

(二)东部地区要继续完善人力资本作用环境,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东部地区省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系数都比较高,说明人力资本在这些地区的作用效果比较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东部发达地区一方面应该继续完善人力资本作用环境,进一步扩大目前的人力资本优势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东部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人力资本的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挑战①近几年东部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和大学生扎堆现象也充分证明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迫切需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调整。。在这种背景下,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未来经济发展定位,东部地区应该有侧重点的对人力资本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尽快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三)中部与东北地区应该积极利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提高待遇吸引东部地区人才流入

中部和东北地区目前是我国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地区,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部和东北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会逐步加大。同时,中部和东北地区由于紧靠东部地区,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完善自身硬件和软件措施,大力从东部地区引进自身发展所需的人才,为中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四)西部地区重点应该加快改革力度,破除抑制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制度瓶颈,提高对于人力资本的吸引力

与中东部地区不同,西部地区目前人力资本作用效果极低,这可能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制度环境效率低下等原因有关。因此,西部地区采取大规模引进人力资本的做法并不可取,对于西部地区而言,首要工作在于改变自身制度条件,为人力资本发挥作用营造一个基本合格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选择性地吸引与自身产业结构相符的人才进入。另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西部地区必须注意和提高的地方,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样是吸引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张凤林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90.

[2]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9-10.

[3]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7.

[4]朱晓明.人力资本差异性与区域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

[5]KENDRICK,J.W.Total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J].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2002(22).

[6]Caselli,Franceso and Feyrer,James.The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122):535-568.

[7]Park·J.Convergence,Human Capital and International Spillovers[J].2006,IDEASWorking Paper.

[8]Manfred M.Fischer.A spatially AugmentedMankiw-Romer-WeilModel:Theory and Evidence[J].2009,SSRNWorking Paper.

[9]沈利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5.谭永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8.

[10]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63.

[11]曹晋文.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9).

[12]胡永远.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协整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4).

[13]郑鸣,朱怀镇.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

[14]燕安,黄武俊.人力资本不平等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基于1987-2008年中国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分省数据的考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

[15]李秀敏.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来自中国省级区域的证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16]王金营,郑书朋.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东部与西部比较[J].人口与经济,2010(4).

[17]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18]雷辉.我国资本存量测算及投资效率的研究[J].经济学家,2009(6).

[19]李亚玲,王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一项基于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

猜你喜欢
面板系数区域
面板灯设计开发与应用
MasterCAM在面板类零件造型及加工中的应用
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06-24 03:36:50
这些待定系数你能确定吗?
打雪仗
过年啦
Photoshop CC图库面板的正确打开方法
两张图弄懂照明中的“系数”
中国照明(2016年6期)2016-06-15 20:30:14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