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石化报社举办的“长城润滑油杯”第二届“感动石化”人物评选活动自2014年4月启动以来,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共推荐“感动石化”人物97名。经报社各媒体报道后,初评小组认真遴选,确定了30位候选人。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传递他们的热情,凝聚打造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公司的正能量。
□ 张松才
宋丽萍:寒冬里烧旺万盆火
宋丽萍是中原油田第十社区管理中心滨河管理站书刊管理员。1998年春天,27岁的她走进乡镇敬老院义务为老人洗衣、缝被。从那往后,她一连干了16年“傻事”。
当初一些嘲笑她“傻 ”的人,后来成了和她一样的“傻子”。
今天,她的“傻子团队”——宋丽萍志愿服务队队员超过了500人!
去年9月26日,宋丽萍喜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盟城社区肾病患者周月莉与母亲相依为命。2009年冬天,她生病住院。宋丽萍捐出2000元钱,还抽空去陪护。小周疼得不能下床,宋丽萍就抱着她上卫生间。
中原油田基地东北角有家培障园,那里住着十几名残障儿童。十几年里,宋丽萍不知往那里跑了多少趟——不是给孩子们送衣服、文具、食品,就是领着他们玩“老鹰抓小鸡”“小火车跑得快”草莓、樱桃一上市,宋丽萍就买上几兜子,送给孩子们尝鲜。
16年里,宋丽萍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和1.6万毫升鲜血。她的志愿服务队与66户特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给158名空巢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为15名重症患者募捐50余万元医疗费,向黄河滩区小学赠送了1万多册图书。
□ 龙泰良
张恒珍:问不倒的女能手
茂名石化化工分部首席技师张恒珍被称为问不倒的女能手。
问不倒,是因为善于动手。2006年建成的100万吨/年乙烯装置是国产化大乙烯,其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国产化程度高,对生产操作人员是一个新挑战。张恒珍边工作边学习,很快掌握了技术和操作要领,成为甲烷氢压缩机开车的“首席指挥官”。
问不倒,是因为善于总结。她编写了近8万字的脂肪烃乙烯装置操作工分离系统工艺培训教材,完善了茂名乙烯《裂解装置分离系统操作指南》,并担任中国石化高级技师培训班教师。2004年她率队夺得全国石油石化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集体第二名,个人第四名。
问不倒,是因为技术精湛。她在装置安全运行基础上,使装置投料量从每小时146吨提高到152吨,每月增加效益超过700万元。在企业开展“创先争优”“比学赶帮超”活动中,她参与实施60多项节能降耗、优化改造措施,为茂名乙烯裂解装置长周期运行79个月的世界先进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守着装置,心里才踏实。”张恒珍说,在这片土地、这个岗位上干了20年,自己和这里的一切早已融为一体,无法分开了。
□ 潘月斌 吉 强
田明:创新擦亮最美招牌
今年五一前夕,全国总工会、中宣部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十位“最美工人”,江苏油田井下作业处高级技师田明榜上有名。
他的最美之处在于,虽为一线工人,却成为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石化18位技能大师之一,完成技术创新成果92项,获得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唯一的一等奖。
2005年春节后,江苏油田新疆项目组职工返回位于沙漠腹地的井场,发现经过一个寒冬,井场的进口净水装置被冻坏了。
乌鲁木齐的维修部说等到进口配件到货才能给予修理,且修理费高达7万多元。田明心中不忍,“进口的就摸不得么?”凭借丰富经验,3天后,进口净水装置竟然在田明手中又正常运转起来,一共才花了几千元钱。这件事在油田传开了,大家都说“试油队有个田大师”。
针对试油环节的行业难题,田明持续多年进行攻关,完成了试油测试工艺配套工具的研制与应用,使试油资料准确率由92.5%提升到99%,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10年,以田明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四年来,创新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80多项,申请专利22项,1人成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3人成为中国石化技术能手。
□ 姜月平 郭 望
刘言:情注大气田
刘言,人称老会战,西南石油局副总工程师、元坝气田开发建设项目部常务副经理。
别看刘言戴一副600度的近视眼镜,却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清”7000米以下地层的油气储层情况。在元坝272H井,他优化调整井眼轨迹近10次,让钻头在地层下3次增斜,两次降斜,蛇行钻进700多米,穿越高差近30米的两个优质储层,首次成功实现超深台阶式水平井钻进。
他优化方案设计,地面集输和净化厂设备国产化率达66%,国产化设备台(套)数达86%。他实地详察细勘,净化厂集输管线优化后长度减少800多米,节约拆迁费、材料费780万元。他将大坑河大桥主跨跨径、桥长数值合理调整,仅钢筋、混凝土用量一项就降低造价670万元。
在刘言的时间表里,没有休息日。大家都知道,刘总不在办公室,就在现场。
2014年大年初一,鞭炮声此起彼伏。崇山峻岭中,刘言一个井场接着一个井场看望慰问当班员工。从百色会战算起,他已经在会战前线过了8个春节。
“等到退休了,我能自豪地说,我参与过建设元坝大气田”。刘言不是不孝,不是不敬,不是没有爱,而是把满腔的温情都倾注给了元坝。
□ 宋 飞
王忠英:坚守海岛11年
十几年前,王忠英夫妇来到烟台石油长岛第四加油站。该站位于大黑山岛上,交通十分不便,只能让奶奶照顾孙子在长岛上学。夫妻俩每天半夜十一二点或者凌晨三四点起床为渔民加油,十几年没有睡过囫囵觉,白天有时吃着饭还要放下碗筷跑到码头边加油。
从船上眺望大黑山,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但一踏上该岛,就会马上体会到环境的恶劣。潮湿、闷热的天气,人只要一活动浑身就黏糊糊的。岛上的蚊子特多,一旦被叮到,就会迅速起个大包,奇痒无比。
“夏天的天气还算好,最恶劣的要算冬天,屋里四周墙上都结满了冰,遇上大风天气,经常一个大浪接着一个大浪地涌进院里”。由于经常要到海边加油,王忠英的脸和耳朵都冻破了。此外,王忠英和妻子长期喝苦咸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肉蛋,住在建在码头边上的加油站内,一年四季睡着湿湿的铺盖。
岛上的居民说:“岛上渔民所需的粮食蔬菜全要靠船运,渔民赖以为生的养殖、捕捞更离不开用油。如果王忠英不干了,我们真不知道到哪儿加油。”
“我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黑山人。只要岛上的居民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坚守在这里。”王忠英笑着说。
□ 王志东 熊 海
杨玉琳: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丢下你
2003年11月26日下午6时多,湖北襄阳石油谷城县镇南加油站员工杨玉琳的丈夫肖艳军驾驶着桑塔纳与一辆机动三轮车相撞后,虽经抢救苏醒过来,然而脖子以下永远失去了知觉。
肖艳军瘫痪后,家庭重担全部落在了杨玉琳身上。她一边照顾肖艳军,一边工作赚钱养家。每天早上起床,杨玉琳会为肖艳军刷牙、洗脸,按摩半个小时胳膊、腿和身子,做好了饭也先喂他吃。为了避免肖艳军长期卧床生褥疮,她还要定期帮丈夫翻身,每天为他擦洗身体。
看着妻子如此操劳,躺在床上的肖艳军几次尝试绝食自杀,都被杨玉琳劝住:“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不会丢下你!”
在亲友反复劝说下,杨玉琳接受了再嫁的建议。但她同时提出了两个条件:如果再嫁,不离开家;新丈夫必须接受前夫和女儿,共同照顾他们。
2012年9月,另一个男人王焱走进了杨玉琳的生活。“能对自己丈夫这样好,人一定错不了”。 去年10月,谷城县法院上门为杨玉琳和肖艳军办理了离婚手续。同时约定:离婚后,肖艳军由杨玉琳和现任丈夫共同照顾。杨玉琳也和王焱拿了结婚证。
他们的世界,也许我们不懂,但他们的爱,谁不震撼?!
□ 赵士振 田 真
薛梅:一句承诺,廿年不悔
20年前,薛梅和丈夫来到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营8更9“夫妻井”驻地,开始负责方圆5平方公里内5口油井、两口水井和1个计量站的巡护保养和计量工作。
三间普普通通的砖瓦房,一个50平方米的小院,矗立在长满野生芦苇的荒原上。
按照规定,每隔4个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巡井和巡线。这样的路线,这样的场景,薛梅一天就要重复6次,一次就要1个半小时,走10多里路。由于长年在这样的巡井路上行走,薛梅的脚严重变形,阴天下雨便疼痛难忍。
20年,夫妻俩巡井4万多趟,行程30多万公里,走出了“24个长征”。20年,他们磨坏了200多双鞋子,为国家安全输送原油10万多吨,价值5亿多元。
有一口井在门前的河对岸,刚来时抽油机的响声让薛梅睡不好,后来抽油机不响就会把她“惊醒”。20年里的每一天,他俩把这些井当成自己的孩子,“望、闻、问、切”,像医生一样精心地诊治。
□ 程 强 姜化明 田 真
吴吉林:活着就要创造价值
18岁,他初中毕业后成为胜利油田一名维修工;32岁,他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33岁,他取得30项革新成果;如今,他刚刚度过40岁生日,取得48项革新成果,其中13项获国家专利。
他,就是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高级技师吴吉林。
2007年11月30日,胜利油田东辛采油三矿34队工人技师吴吉林被确诊患“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医生当时判定,他只有3到6个月的生命期限。
自那天起,他开始生命倒计时。吴吉林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特殊的考评表,每一天每一时都认真规划,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有段时间,为了解决抽油机减速箱盖板防盗问题,吴吉林药没喝完就撂下碗去查资料;常常偷偷爬起来上网查资料,一折腾就是大半夜。
他带领QC小组花了近一年时间,研制出多功能抽油井增效装置,在100多口油井应用后,泵效平均提升11%。这项成果参评全国QC质量管理评选发布会,最终从217项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人怎样活也是一辈子,与其让病魔吓倒,还不如鼓起劲来做点该做的事,做点有价值的事。活不出生命的长度,那就活出宽度和厚度。”吴吉林说。
□ 张 洋 马锐子
穆合塔尔:传递简单的快乐
穆合塔尔·沙吾提当上新疆石油塔河桥加油站站长后,便与各种各样的路结下不解之缘。
由于位置偏僻,在穆合塔尔上任之初,加油站销量不高。见周边农户忙到晚上才来加油,他想,送油上门应该能实现双赢。于是,这一送便是五个春秋。
有一次,他去200多公里外的哈德地区送油,半路遭遇沙尘暴,车被困在路边。被困十几个小时,饮用水已经见了瓶底,剩下半个干馕,掰开时上面的沙尘簌簌而下,但这样也得咽下去。到了农户家,棉农阿不力孜看到他浑身只有牙齿是白的,知道他在笑,但自己却笑不出来。
在田间地头玩耍的孩子也能与他打成一片。5岁的萨乃姆一见到送油车便嚷嚷,穆站长来了。但是,他的儿子两岁半了,与他见面不足10次。见到他时,一副怕生的样子。
每次去看孩子,穆合塔尔都要想了又想,而帮助别人时,他却从不犹豫。加油站对面的诊所收治了一名3岁的汉族男孩。孩子高烧不退,他立即将孩子拉到90公里外的县医院。
汉族老人刘新丧子后,每天领着3个年幼的孙子捡拾垃圾维持生计。他知道后,为孩子送去衣服和鞋子。看到他们穿上后兴奋地蹦跳,穆合塔尔也幸福地笑了。
□ 贾永存 郑宣懿
彭光勤:芳烃装置建设的拼命三郎
“芳烃国产化责任大于天”,这是海南炼化副总工程师、芳烃部部长彭光勤常说的一句话。
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化、中央企业“双料”劳动模范,彭光勤心里分量最重是中国石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套芳烃装置——海南炼化6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这个他为之倾力付出的“孩子”。
投料试车关键阶段,他索性吃住在现场。去北京出差多次,他从未腾出时间去见一见身在北京的女儿。公司派他出国考察,他放不下现场的工作,主动放弃出国机会。
彭光勤遍访国内在建和已经建成的芳烃装置,又与设计单位一起,对方案反复论证,实现芳烃生产装置一系列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二甲苯塔内件开始安装时,彭光勤爬上几十米高的脚手架,钻进油腻湿滑、焊渣飞溅的塔内,检查内件焊接质量与桁架安装水平度。吸附塔格栅安装过程中,为了满足10年不再拆开检修的质量要求,他在闷热的吸附塔内拿着喷壶逐条检查焊缝气密,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出来时连体服已被汗水浸透。地下雨水管道铺设完成土方回填前,他拉着监理人员,戴上头灯从狭窄的排水主管道的一端进去,猫着腰从另一端出来。
□ 李雅楠 晁 璇 张 轩
谷长吉:装置漏点终结者
他是中国石化“新鲜出炉”的精神文明建设标兵,他是燕山石化无人不知的“堵漏大王”,他有着数不清的荣誉——中国石化安全卫士、北京市劳动模范、国务院国资委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谷长吉专家工作室,仅一年时间就被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谷长吉是燕山石化运保中心第一作业部管铆焊工段长,他有一手“打补丁”的绝活儿——“带压堵漏”。在领导和同事的眼中,他就是名副其实的装置漏点终结者。
危险物料管线上带压堵漏,在谷师傅30多年的工作历程中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次了。每一次,他都要忍受高温管线500多摄氏度的炙烤,在高空中连续作业。
眼看就到退休年龄了,有人劝谷长吉别太拼了。可谷师傅却说:“无论到什么时候,我都会用我手中的焊枪为装置保驾护航!”
谷长吉工作室2012年4个课题小组分别完成7个攻关课题,2013年攻关课题立项13个,申报燕山石化创新成果7项,承担急难险重任务10余项,多次避免生产装置停车、停炉,为企业打造出了一支敢打硬仗、经得起考验的高精尖团队。
□ 王 惟 于海燕 蒋国兰
黄素银:优秀农民工的代表
在5月4日召开的中国石化青年工作会议上,32岁的黄素银获中国石化最美一线青工标兵称号。傅成玉董事长赞扬她:“你是优秀农民工的代表,是基层一线员工的骄傲!”
2008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2012年,她当选广东省清远市政协委员,成为油品销售企业唯一的“政协委员站长”。
黄素银卖过报纸、摆过地摊、送过牛奶,尝遍酸甜苦辣。2004年,她回到家乡,应聘到广东清远石油太和加油站当加油员。
2007年9月,黄素银任金城站站长。2008年7月,一辆大客车刚驶入加油站,便发生自燃导致轮胎爆炸,车上乘客惊慌失措。“大家不要挤,让老人和孩子先下!”黄素银立即切断加油机电源,带领员工灭火。消防车赶到时,火被彻底扑灭,顾客的生命财产完好无损,黄素银却因吸入过多浓烟晕倒在地。之后,清远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她1万元,她却把奖金全部捐给了清远市社会福利院。
2011年,因孩子患疾病每月要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黄素银调到离家较近的清新县城站任站长。她仍然早到晚走,加班加点。
在她的带领下,清新县城站保持零投诉纪录,获得“广东石油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称号。
□ 胡拥军 顾彦晖
潘卫忠:减肥22斤,只为捐献干细胞
2月25日9时半,上海石化员工潘卫忠准时进入上海华山医院血液成分单采室。
伴随血细胞分离机“嗡嗡”的运转声,带着体温的造血干细胞,被一点点从血液中分离出来。
经过两次采集,至第二天,约400毫升造血干细胞被分离出来。生命的种子,被移植到一名20多岁的女孩身上。
完成捐献干细胞的当天,恰是潘卫忠39岁生日。
自2007年储运六车间丁班班长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之后,潘卫忠就许下心愿: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并救助他人。
为了得偿所愿,潘卫忠实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减肥计划。
今年2月10日,红十字会终于打来电话,潘卫忠可签订捐献意向书。几个月的时间里,潘卫忠的身体越练越棒。此时的他,已经成功减肥22斤。充满活力的潘卫忠,化身“点燃生命希望的阳光使者”。
捐献完成后,他舔了舔嘴唇,对妻子说:“我好想吃块红烧肉。”
2月26日,潘卫忠减肥22斤成功捐献干细胞救助湖北28岁女孩的消息,从上海到湖北,感动了大江南北许许多多人。短短几天,由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的这条消息,收到7153个“赞”,转发评论2744条。
□ 巫卫华
窦德年:放心油站送油郎
安徽六安石油鲜花岭加油站坐落在金寨县东北部麻埠镇上的一个小山洼里,四面环山。如果不是当地人,很难找得到。
提起窦站长,当地的乡亲无不称赞:“他的服务没说的。有时候半夜渔船突然没油了,一个电话,他就给我们送油来。在镇上,我们都叫他送油郎。”
在窦德年枣红色摩托车后座上,横放着两根直径10厘米的木杆,两边各挂着一个大竹筐。窦德年说,竹筐简易实用,一次能装30箱酒、60条香烟。
201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客户闵胜如的车在半路上没油了,离油站还有17公里,向窦德年紧急求援。
“你别急,我马上到。”窦德年挂了电话,仔细看了下表,两点半。
迎着小雨和寒风,在一个拐弯处,前方突然冲出一辆小轿车,窦德年连车带人重重地摔倒在路边。等他回过神,才发现车后那个简易送货箱挂在树上。见到闵胜如已是凌晨4点了。见到浑身上下湿漉漉的窦德年,闵胜如眼里噙着泪水。
窦德年家在35公里外的金寨县城。驻站26年,他觉得鲜花岭才是自己的家:“不是不想回去,感情全部在这里。”如今,鲜花岭油站已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放心油站、救急油站。
□ 付 强
胡道德:把握生命每一分钟
一本普通的工作日志,扉页上写着:“我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一切顺利,但可以尽心尽力。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其宽度。”
这段话出自四建公司储罐公司项目管理部副部长胡道德。
2009年,由于呼吸困难,胡道德数次前往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甲状腺癌,并已扩散至淋巴、血管。
这一年12月,胡道德刚做完手术出院,储罐公司一直在跟踪的大连LNG储罐项目就进入招标程序。胡道德没有犹豫,当即自告奋勇前往。
当时,气管切开处还没有完全愈合,存在漏气的情况,理应卧床休息,可他知道情况后第二天早上就赶往机场。由于大雾,航班取消了。胡道德当即转往火车站,乘坐下午的火车前往大连。
2012年,储罐公司承担施工的山东日照油库扩建工程进入结算阶段。由于该工程投标时是他做的基价,春节过后,他主动请缨,前往日照帮助结算。
此后的4个月时间里,除了两次回津治疗外,他再没请过假。
在出席“最美石化一线青工”标兵颁奖仪式的第二天,胡道德就坐上火车,返回远在广东的现场。“工程紧,不能耽搁。”胡道德顿了顿说,“我要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 蔡廷永 李泰豫 付喜艳
吴汉川:从仿造到创造
从不到30岁就拿着图纸研究美国引进的压裂设备,到仿造出国内4种型号的第一套压裂机组,再到自主研发的2500型压裂机组亮相“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最终3000型压裂车刷新中国石化8项页岩气井压裂施工纪录。
吴汉川是石油工程机械公司四机厂压裂设备首席工程师。
25年前,四机厂开始引进美国的压裂设备,原本研究抽油机的吴汉川转行研究压裂设备。一堆英文图纸就像天书,让人摸不着头脑。几十箱图纸摞起来就是一座山,吴汉川开始从“山底”攀登。
他不分昼夜,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学习,一点点吸收,先后研发出4种型号的压裂机组。
“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吴汉川认为,搞装备研发不能只坐在实验室里,还要接地气,帮客户解决应用难题。
每年,他都要至少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走访用户。有人给他统计过,10多年来,他行程数十万公里。
同事说吴汉川像乔布斯,因为他的许多研发成果改变了传统操作习惯,让施工更加便捷。吴汉川却笑称,因为自己是个“懒人”,所以想让工人在工作时也能“偷点懒”。这或许就是吴汉川对石油机械装备从仿造到创造的最佳解读。
□ 宁 彬
刘洪忠:技能工人的旗帜
在润滑油天津分公司,刘洪忠的名号很响。
他在润滑油公司首届职工节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先后被评为集团公司技术能手、优秀共产党员。
他创下了连续3年998罐次产品无次品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他带领的班组,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班组。
熟悉刘洪忠的人都知道,他每天上班随身必备“三件宝”:安全帽、记录本、圆珠笔。多年来,刘洪忠坚持每天提前15分钟到岗,穿着整齐工作服,戴好安全帽,拿上本和笔。
参加工作后,刘洪忠借的第一本书就是润滑脂方面的,看到有用的知识点就抄录在笔记本上,累积到现在已经有20多本了。
与刘洪忠经常打交道的工艺员、技术人员都知道,他有个特点:“三勤四好”——口勤、腿勤、手勤;好学、好问、好观察、好琢磨。
为了加深对产品性能的理解,他跟工艺员学会看“图谱”;通过各种方式,他学习有关工艺、设备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车间开展技改活动,他积极帮着出谋划策;有了新工艺、新设备,他勤观察、多咨询,一定要第一个掌握。技术人员都说:“刘师傅特别会问问题,他观察的情况、分析的思路,让我们常觉得很有启发。”
□ 马 玲
叶明:为贫困孩子托举梦想
叶明是江汉油田荆州采油厂采油9队职工。他18年来匆匆行走在贫困山区,寻找那些需要帮助的“大眼睛”。
叶明的家中,摞着一尺多高的档案袋,里面是300多个贫困生的详细情况。这是叶明揣着表格先后走访500多个村子收集到的。
在恩施鹤峰大山深处见到王美杏时,叶明被眼前这个13岁的女孩惊呆了。她怀里抱着5岁的妹妹,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听说美杏喜欢画画,叶明就给她寄去画笔、画板和绘画的书。后来,美杏顺利考上湖北民族学院美术系。
2006年,叶明以网络为平台,组建了“情暖荆楚志愿者”社团。每个人都分配“包保”指标——除了自己资助他人,还替更多贫困生找到资助对象。
募集学习生活物资到山区学校,是志愿者社团的重要任务。“最多一次,募集了两吨半的衣物,整整装了一卡车,清点、登记、编号、装箱,最后又一包包扛到指定点。虽然累,但很有成就感。”叶明笑着说。
荆楚大地上的雷锋传人、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湖北省扶贫济困个人在叶明的感召下,目前,“情暖荆楚志愿者”社团已发展成员近千人,先后帮助90多名贫困生重返校园。
□ 陈 俊 李泰豫
吴超:为了西部石油梦
2011年准噶尔成1井东三维,高大的沙丘严重制约打井效率。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2114队队长吴超打破常规,选定12井组合小药量激发因素生产,创下单个项目地震打井24万口的纪录。
2013年的哈山东地区可控震源高效采集试验,他带队创下国内可控震源施工日均、最高日产、最高时效等3项纪录,成功打破国内外行业技术垄断。
“向甲方负责,为国家找油”。吴超要求员工获取的每一张地震记录都是承诺。2012年董2井北一束测线施工,现场监控人员发现地震波能量变弱,影响资料品质。吴超知道后立即叫停组织试验,在原有井深基础上增加了7米,甲方为此竖起大拇指。
一年365天,吴超300天在西部,200天泡在工地,100天睡在车上。
在指挥生产的间隙,他习惯性地拿出账本。这是他的另一场战役——经济仗。
每个项目接手后,他都把项目成本指标细化分解到各个班组。每半月一分析一总结。节约、超支,都是什么原因,必须一清二楚,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措施。2010年吴超开始当队长,4年完成了9个地震采集项目,为公司创造产值12.6亿元。
□ 邹 超 杨志涛
宋保健:通往高端之路
“认识宋总5年多来,他每年能陪家人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沙特公司综合办公室林卫卫说。在他的记忆里,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海外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沙特公司经理宋保健总是不停地奔波在路上,要么跑甲方找市场,要么跑现场了解情况,就连回国还要联系装备和物资。
在吐哈石油会战中,初出茅庐的宋保健被指挥部领导誉为“宋宝剑”;1999年,首次进入海外市场的宋保健把8003队带成了中原海外创利润最多的队伍;2000年,宋保健带领中国钻井队第一次进入中东市场,先后创造了搬迁、钻速、质量等10多项新纪录。
从各个井队车辆到基地的出车频次,他能看出井队的生产组织和安全工作好坏;钻机启动运行大表上的时间节点,他总是记得很清楚。
2008年底,全球遭遇金融危机。刚刚成为沙特公司经理的宋保健面临严峻考验,15支钻井队有8支闲在家里。宋保健从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入手,打破原有的传统框架,全面建立生产运行、人员调配、后勤保障等工作机制,协调队伍有活儿干,让有活儿干的队伍干得更出色。
“这5年,在有‘国际奥林匹克’之称的沙特市场,我们平均3个月新启动一部钻机。”林卫卫自豪地说。
□ 徐 徐 王晓源 乔 彬
吕向军:“能够帮别人,比啥都幸福”
2010年6月,洛阳石化“协解”女工吕向军成为河南省第一家企业“社会法庭”的常驻“法官”。她说:“能够帮到别人,比啥都幸福。”
两口子打架、邻里纠纷、经济纠葛社区居民常到社会法庭上来讨说法。担任“社会法官”之前,吕向军从未接触过法律事务。从法律知识、调解技巧到卷宗材料的制作装订,她带着大家从零学起,认真摸索。近年来,洛阳市各级法院纷纷组织人员来“社会法庭”取经,看到一个非法律专业的编外人员把卷宗档案整理得规范有序,把一桩桩扯不清的案件办得妥妥帖帖,法官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吕向军还担任离退办的图书管理员。离退办原副主任吴海晶说:“当时小吕花了整整半年时间,蚂蚁啃骨头般将新购买的上万册图书拆包、分类、登记、上架,整理得条目清晰、整洁美观。”
吕向军还帮文学社的老人打字、校对。经她改过的文字严谨规范,因此她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活字典。
她是不穿法袍的业余法官、不在编制的老龄服务者、没有证书的文字编辑。每一个身份都是非正式的,她却把每一项工作都看成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 翟瑞龙 于正明
蒋超:抗癌18年的消防铁汉
蒋超今年48岁,是仪征化纤消防气防中心二中队战斗一班班长。
1996年9月,年仅30岁的蒋超被确诊患有结肠癌。那时,他瘦到不足40公斤,坐在马桶上,头就不由自主往下栽。大手术后醒来,他终于明白,“对命运不服,就要抗争”。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蒋超回到工作岗位。经过循序渐进的恢复训练,很快,蒋超已经能和其他队员一样,参与年度体能、技能考核。
交接班后,作为班长,他总是第一个到达训练场。同事劝他悠着点,蒋超总是憨厚一笑:“我能行。”
蒋超在二中队口碑很好。有的队员在训练中不小心受伤了,他用酒精帮着揉搓;队员要回家探亲,他骑摩托车将队员从厂区送到汽车站。近年来,蒋超带领的战斗一班,在二中队组织开展的消防业务体能技能年度考核中,连续3年获得班组第一名,成为 “拉得出、打得赢”的尖刀排头班。
2006年,妻子旧病复发。夫妇俩相濡以沫,积极奔走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有段时间,为了缓解治病带来的经济压力,蒋超工余时间还打工贴补家用。
有了电脑后,蒋超用“冬天的阳光”注册了QQ名,说:“冬天的阳光给人温暖、希望和力量。”
□ 陈秀芳 刘 林
梁文龙:“油二代”的绿色情怀
梁文龙是华北分公司鄂北指挥部主任。
当年,梁文龙刚踏进学校大门时,他的父亲就倒下了。跪在父亲遗像前,他泪流满面:“我一定会好好干的。”他对父亲多了一份承诺。这份承诺伴随他努力去做海外拒百万年薪、率十八勇士奋勇抢险、建设绿色大气田等让父亲为之骄傲的事。
2012年,担任鄂北指挥部主任的梁文龙,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大气田增产的双重压力,推进国内首个全水平井投产。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废弃泥浆、压裂返排液、废液废固等处理费用越来越高,梁文龙感叹:“加速绿色气田建设,刻不容缓。”
在各种环保项目改革中,最大的难题不仅是技术上的攻关,还有高成本低效率与产能建设之间的矛盾。梁文龙跟同事掰着指头算压裂返排液、泥浆坑处理费等经济环保账。
找到可靠的项目时,梁文龙便激动不已。“现在你账算得这么细,外方百万年薪聘你,你怎么算都没算就推辞了?”同事张冠军从梁文龙身上看到了老钻井队长的影子,“你真像你的父亲。”
“如果奉献能源留下污染,那就是历史的罪人!”如今的“绿色革命”,对梁文龙而言,无疑又是一次考验。
□ 梅辽颖 林旭涛
张怡:和技术较劲的班长
张怡只是技校毕业,然而,这位操作班长硬是凭着较真的劲头钻研技术成了行家。
1996年,张怡被选调到镇海炼化炼油一车间。经过两年努力,张怡同时考取了重整、芳烃、加氢等3套装置所有岗位的上岗操作证,成为炼油全流程操作员。
2008年,张怡通过岗位竞聘脱颖而出,成为炼油一部最年轻的班长。那一年,张怡也成为公司倒班工人中为数不多的副主任技师。2009年,张怡获得“中国石化技术能手”称号。
炼油一部装置仅DCS需要监控的参数就超过4000个。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巡屏效率和操作平稳率,成为张怡一段时间内的头等大事。经过反复琢磨,班组平稳生产监控平台横空出世了。它能对异常波动参数位号、波动值、趋势线等实时显示和调用,不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是把异常参数整合到一起,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相互之间的关联,使异常分析更加准确。
张怡班里近5年进厂的新员工有一半多。在他的带领下,新员工的技能水平很快提升,先后有3人被选送集团公司参加技术比武,并获得重整工种奖牌。他还培养出5名高级技师、两名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占整个区域全部高级技师的三分之一。
□ 刘金涛 杨选琼 任磊磊
李寿年:为低收入老人提供养老
济南炼化退休职工李寿年自办的养老院比较简陋,但是老人过得挺舒服。目前,李寿年的养老院入住了100多位老人,年龄跨度从55岁到93岁。来此养老的老人有本村村民,也有来自槐荫区、天桥区甚至济阳、章丘、商河等地的老人。
这些老人共同的特点就是无收入或者低收入。李寿年从不挑拣,不管什么情况的老人他都接。“老人活一辈子不容易,到老了生活不能自理,看着真可怜。如果再没有个养老的地方,就只能等死!”
因为人手不够,李寿年每天早上3点40分就起床工作,直到晚上10点才睡觉。即便是过年,他也和老人待在一起。
老人大多行动不便,身体机能老化严重,李寿年就从村里雇了一位专业的按摩技师来给老人服务。李寿年还参加养护人员培训和养生班讲座,用所学知识给老人提供健康养护。年过六旬的他,最近正准备参加高级护理员考试。
对入院老人,他们只收生活费和住宿费。生活费全部用于老人的日常生活,住宿费则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和取暖费、水电费等。很多人把这理解为义举,而在李寿年看来,“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是对现实体验的认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才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 梁晓云
戴伟:实现乙烯加氢催化剂跨越
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获得者、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戴伟,实现了国产乙烯装置加氢催化剂的跨越式创新。
1993年,已在加氢催化剂领域探索近10年的戴伟,成为北化院加氢催化剂研发团队领队。他们独辟蹊径,从催化剂载体制备入手设计了一种齿形异形载体,在国际上首次用于碳二选择加氢反应。这种载体制备的催化剂,不仅选择性指标比进口催化剂略胜一筹,而且使乙烯装置在产能增加50%的情况下,压降不增反减,消除了加氢反应器的瓶颈。
实现学科交叉,是戴伟倡导的理念,这种理念带来新跨越。
在选择加氢反应中,乙炔会生成乙烯、乙烷以及绿油等低聚物。提高乙烯收率,必须抑制低聚物的生成。戴伟想到在聚烯烃聚合反应中要千方百计去除的阻碍聚合反应的毒物。他筛选出合适的聚合反应毒物,提出抑制聚合反应的方法并得到验证,催化剂运行周期和使用寿命均延长50%以上。
在催化剂制备方法上,戴伟将极易团聚在一起的纳米钯粒子,均匀分散负载到载体上,使碳三催化剂的贵金属钯含量降低50%~70%,选择性提高10%以上,工业应用结果显示,优于国内外其他同类催化剂。
□ 尹衍红
张方兴:坚持16年的社区宣讲者
张方兴是齐鲁石化原商业公司纪委书记,现年77岁。他从事宣讲工作已有16年。
16年间,他宣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国家形势、国际要闻到公司生产经营形势、社区新闻;讲得越来越生动,从新闻消息、深度分析到结合企业形势的个性化阐释;听众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几人、十几人到几十人、上百人。
16年前,张方兴退休后,常到住处附近的雪宫南小广场散步。小广场每天聚集着一群离退休职工评说时事,也总有人站在个人立场说一些不负责的话。张方兴很着急,“正面的消息不抢占舆论阵地,就会被负面的占领”。
从那以后,他每天从电脑和报纸上找新闻、查资料,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然后讲给大伙儿听。除了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看新闻联播、翻阅订阅的报刊,他还要上网搜集资料,把国内、国际的重点新闻密密麻麻地记录在卡片纸上。他还广泛阅读《山海经》《易经》《道德经》等老同志感兴趣的书。宣讲时事新闻时,他有时会用书中看来的经典名句加以概括,然后再进行解释。大家都说,老张讲得好,有深度。
16年,张方兴记录的卡片纸摞起来已有一米高,电脑用坏了3台。16年,宣讲会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听众。
□ 窦 豆 徐 捷
陆鹏宇:呵护长江的环保达人
金陵石化安全副总监陆鹏宇把企业环保当成自己的命根子。他的手机里存着每一个环保数据,稍有异常就赶往现场。
长期的环保管理实践,既赋予陆鹏宇技术方面的严谨细致,又让他具备了管理者的深谋远虑。公司环保管理哪里薄弱、哪里出彩,环保设施运行得怎么样,他心里“账实清楚”。
无论哪个单位来检查,对方提出的与企业相关的环保问题,陆鹏宇总能对答如流。他的“职业口头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为了强化职工环保理念,他不厌其烦地逢人必谈,反复给职工和参观者宣讲绿色环保。
下雨前,陆鹏宇肯定去现场巡视,督促含油污水井落实封堵措施。暴雨时刻,别人都是往避雨的地方跑,他却第一时间冲向现场,巡查清污分流切换工作。在极端天气下,他经常几天几夜不回家,带领环保技术人员值守现场。
他主持推行了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环保违章必须受罚。哪个单位受处罚,陆鹏宇就去哪里蹲点。在他的建议下,金陵石化设立了环保举报电话,并实行举报有奖制度。同时,他力主推行“开放工厂”,把环保工作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
□ 王胜奎 周 芳
田茂彬:播下海外创业种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勘公司员工田茂彬被派驻科威特工作。
随后的岁月里,田茂彬辗转征战于印尼、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地。在阿尔及利亚,他带领团队奋战在撒哈拉沙漠腹地的油田现场。这里是著名的“三多”地带:高温天气多,至少半年每天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沙尘暴多,刮起来遮天蔽日;苍蝇多,在外站立几秒便满脸都是。
顶着酷热,田茂彬和大家拉起铁丝网,支起活动板房,实施混相驱先导试验。为了对付无孔不入的沙尘,他们只有将湿毛巾捂在口鼻处才能睡觉。
2008年,田茂彬来到苏丹,担任国勘苏丹公司总经理。2012年4月,苏丹和南苏丹爆发武装冲突。田茂彬犯了愁:“中方员工全撤了,势必影响关键岗位工作,怎么进行生产?”田茂彬提出“减少人员、完善预案、做好应急准备”的建议,并得到上级支持,避免了人员全部撤离给项目带来的损失。
海外征战14年,田茂彬记不清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多少个节假日。有一年除夕,他还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南北苏丹解决石油争端谈判的会场上忙碌着。电视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的零点钟声时,吃一碗清水煮的面条,就成了他这一年的年夜饭。
□ 赖 斌 欧 华
杨德凤:一个肩膀挑起两个“家”
2009年,杨德凤的丈夫陆元林被确诊为肝癌。同年,杨德凤的公公也被确诊患上胆管癌。
一边上班养家,一边陪伴丈夫、照顾老人,杨德凤日渐消瘦。为了让妻子安心工作,陆元林最终说服妻子,来到雷公山顶的亲戚家疗养。
每逢周五,杨德凤下班后都会带上足够一周用的生活用品和营养品,驱车行驶几十公里去看望丈夫。5年来陪丈夫外出就医,杨德凤住过地下室,也曾彻夜排队等号。她既担心丈夫的病情,又操心家里的老人孩子和公司的事情。
同事说:“杨经理闲不住,不是跑工地走客户,就是下加油站检查。”
凯里某物流公司车队每月用油近40吨,为抓住这个客户,杨德凤做足了准备。可刚把来意说明,车队负责人就将杨德凤拒之门外。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节假日的祝福短信、雨季的天气提示、优惠活动的短信提醒客户渐渐被杨德凤感动,愿意听她的销售方案。最终,该物流公司将所有车辆转到中国石化加油站加油。
2013年,杨德凤的年直销量和小额配送年销量在黔东南石油位列第一。公司曾想为她发动募捐,杨德凤拒绝了:“亲朋好友、领导同事已经帮我太多,我没有理由再麻烦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