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存卿
常见某些教师或家长恨铁不成钢,一发现学生调皮捣蛋便大发雷霆,轻则恶言训斥,重则拳脚相加。他们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让学生吃些苦头,受些教训,他就不会老老实实,守纪学习,更不会有什么出息。
诚然,“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很有哲理的,对于那些屡屡失败,身处逆境者,只要不怕挫折,卧薪尝胆,孜孜以求,必能苦尽甘来,东山再起,终成大器。这是科学家、发明家等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我们也可以此勉励学生要有坚强的毅力,要经得起挫折、失败的考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因此有人提出要多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磨难教育,这确实很有必要,特别是对那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但问题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究竟能不能简单套用到学生身上?我认为这是万万不能的。
因为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柔弱的,他们往往还不具备长远的预见能力,很难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在他们看来,任何挫折与失败都可能是永久性的,是灾难性的。尤其是对那些屡受打击,身处逆境,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的学生;对那些经常受到训斥、被群体冷落,批评多于表扬、否定多于肯定的学生;对那些身患疾病或有生理缺陷,痛苦多于幸福、自卑多于自信的学生,不是让他们继续接受失败的考验,而是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孩子都希望引起注意,都渴望成功。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指出“成功是靠成功推动的”。因而,对教师来说,更应该时刻牢记“成功是成功之母”。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机会,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集小成功为大成功,他们就会逐渐增强成就感,进而树立必胜信念,产生必胜行动。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可,一些学校还在大张旗鼓地搞“成功教育实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应该说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实践,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更是纷繁复杂,免不了要经受挫折、磨难。更不用说每年能被评为三好生,或升入重点大学。而这恰好是许多教师、家长心目中孩子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不管教师、家长如何高期望,孩子如何拼命,最终结果仍有绝大多数的孩子要品尝失败的苦果。如何帮助他们走出这痛苦的沼泽呢?即便是那些优秀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也可能在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羡慕中飘飘然,滋长“骄娇”二气,自满自傲,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同样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失败或成功本身,而在于我们有没有一个和谐的心态。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对待失败与成功。对此,我们不妨学一学魏书生。他的人生格言是“怀平平常常心态,做实实在在事情”。在他看来,人生最要紧的是享受乐趣。人能获得在地球上生活的机会,这本身就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像魏书生那样怀平平常常心态,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既能把成功当享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又能把失败当享受,吃一堑长一智,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如此,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常怀平常心,脚踏实地,走出失败的阴影,走向成功。
同样地,还有人提出:挫折是成功之母、检讨是成功之母、赏识是成功之母、勤奋是成功之母、实践是成功之母、学习是成功之母等,不一而足。尽管从某个角度来说,以上各种观点都能自圆其说,都有一定道理,但仔细探究起来,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一样,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
《学习的革命》一书作者戈登·德莱顿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周围的生命和谐、与宇宙万物和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认为:“赏识导致成功,但这不是本质,本质是赏识导致和谐。没有和谐,难以保证真正成功;而和谐了,不可能不成功。”因而我想,对基础教育来说,决不能简单照搬“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成功之母”等格言,这些格言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失偏颇,不够全面。
因此,我们应该提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和谐,惟有和谐,才是真正的成功之母。”和谐是指关系融洽、配合适当、结构匀称,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具体的动态的辩证的统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创建和谐校园的教育实践中,作为教师或家长,必须始终保持一种和谐的心态,善于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善于融洽师生感情,善于对个性各异的学生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于经常遭受歧视、冷眼的后进生,不妨用期望理论,少批评、多赏识,帮助他体验成功,树立信心,激发动力;对于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优秀生,则要常敲警钟,及时引导,帮助他戒骄戒躁,再创佳绩;对于娇生惯养,缺乏自理自立者,不妨在生活上适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让他受些磨难,经些风雨,以强身壮骨。果能如此,学生必能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则成功之日不远矣。
(作者单位:河南省宜阳县教师进修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