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华明
(宜兴 214221)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喝茶、赏月都是一种风雅的待客之道,文人雅士更是喜欢将喝茶作为清雅生活的一部分。
拥有几千年茶文化的中华民族,把饮茶作为了一种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好茶配好壶,紫砂壶当仁不让地成为被茶叶悄悄收藏的记忆。紫砂壶的美,美在它是综合艺术的反映,它集泥、色、形、款、题铭、绘画、书法、雕塑、篆刻诸艺术共融于一体。五色之土,魅力无穷,其中朱泥是紫砂泥料中的一种特殊泥,属红泥系,兴盛于清朝初期与中期,是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它红而不娇,细腻之感令许多爱壶者痴迷忘怀。朱泥含铁量高,又产在嫩泥矿之下层,被称为“未触风日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风化的土块,质坚如顽石,但遇水则自行溃散。而朱泥壶又被诸多紫砂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福建、广州一带都有用朱泥小壶冲泡功夫茶的习惯,紫砂历史上,惠孟臣等一批制壶高手也都留下精美的朱泥壶作品影响着后人。在紫砂杂志中,在各大拍卖会上,更被紫砂爱好者钟爱,成为紫砂收藏和把玩之佳品。
关于朱泥的分类,业内说法诸多,总的来说朱泥一般分三种:赵庄朱泥、赵庄黄金朱泥、小煤窑朱泥。其命名更是多样化,即梨皮朱泥、水纹朱泥、大红袍、黄朱泥、红芯朱泥等,这些名称的来源是唐宫名砂泥源坊根据不同的提炼工艺并配合烧制后达到的效果所命名的。
图1 报春提梁壶
源于朱泥壶的特殊材质,不是任何一名紫砂艺人都能制作出朱泥壶,原因就在于朱泥壶在烧制过程中极易变形,所以朱泥壶的制作较其它泥料的紫砂壶制作难度大、成品率低。这把“报春提梁壶”(见图1)就是朱泥壶中的养眼之作,它的创意突破了朱泥小壶的范围,反而以大气、蓬勃的艺术感染力演绎了朱泥的另一种美。
朱泥“报春提梁壶”壶身圆润、端庄大度,壶嘴、壶钮都以苍健的梅枝为主体,壶嘴的简洁,壶钮的枝干盘错交织,在一简一繁中梅的元素呼之欲出。壶体左侧几朵梅花盛开,错落相间、层次分明,让宽大的壶身显得并不单调。提梁和梅枝完美融合,精致的梅花和苍穹的枝干在细腻和粗犷之间又找到了很好的组合——提梁的苍劲有力地体现出了梅花的 “傲骨”,而壶体的梅花又展示着“凌寒独自开”的特征。这把壶形状源于自然,巧妙地利用朱泥的材质,表现出梅花高洁、蓬勃的神态,梅桩之苍劲、梅干之挺直、梅花之高雅都是生机勃勃的。整把壶的色调、造型、气质、神态都统一在自然的范围里,一切都显得天然自成,让人对傲立冰雪的梅花产生由衷的敬意。最妙的还是壶身那句“松风竹炉,提壶相呼”道尽了紫砂壶的意境:有茶喝,喝好茶,是人生的乐事。
一把好的朱泥壶作品,还特别注重烧制的温度。朱泥壶对烧结温度非常讲究,因自身的泥质细腻,收缩率在18%左右,窑炉气氛会影响色泽的润度,因此,在烧制过程中要多注意窑温。烧到最高温时,成熟的温度与结晶的玻璃化之间的火候非常的狭窄,约只有10℃之间的范围,而朱泥壶艺的精髓也在这个小小的区域里见出真章。所以说,在制作完美的情况下,烧成火候起着关键作用,结晶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成品的质量。此外,朱泥颗粒细腻,从而导致变形大,制作时要特别注意坯体接头的处理,所以对于泥料的干湿控制要得当。
所谓有得有失,虽然朱泥壶在制作过程中繁琐、不易掌控,但是它的优点也是非常突出:其一朱泥壶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茶香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朱泥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积在内壁上的茶锈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朱泥壶,即使不放茶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正因具有其如此特性,朱泥的冲茗品质向来都是扬香力特高、轻快而俐落,茶汤紧结柔滑、回甘强、回韵悠长,最适合冲泡台湾高山茶及福建铁观音、乌龙茶等轻发酵、重香气之佳茗。其二朱泥壶出浆很快,一般正常使用二个月左右就像老壶一样,其优雅的气韵赋予了紫砂壶无尽的灵魂,这也就是古往今来人们喜欢它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