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云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四川 遂宁 629000)
四川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社会和社区模式研究
杨凌云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四川 遂宁 629000)
社会和社区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放大与辐射,研究四川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和社区的不同模式,对于更公平便利地满足不同读者用户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信息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先分析了四川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社区的现状和四川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和社区所具备的优势,最后总结出了四川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和社区的几种主要模式。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和社区;模式研究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时代任务,高校图书馆既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和社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担有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自身功能和水平,根据图书馆、当地经济社会和社区的实际情况,提供更便捷更适用的知识技术文献信息,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信息服务需求。然而,针对高校图书馆如何创新服务社会社区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少,对四川高校图书馆的这种服务模式的创新研究文献就更少了,所以研究四川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如何创新服务社会和社区模式,对促使省内高校图书馆更有效地面向社会服务,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和社区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经验和教训,为开展这方面的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当然,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社区的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模式在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下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图书馆服务社会社区的功能在不断提升,领域在不断拓展。
通过走访调研省内一些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社区方面也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是对服务社会社区的社会责任认识不到位,经常闭关自守,所开展的服务工作也仅为应付上级安排,没有真正把社会社区读者当成校内读者同等对待;二是开展的服务社会社区工作缺乏特色和针对性,提供的信息、书刊偏重于学术性,而新颖时尚、适用技术性方面的较少,没有认真分析研究读者受众的文化信息需求;三是缺乏与社会社区读者的沟通渠道,难以及时准确的了解社会社区读者的信息需求;四是缺少专业人员和经费,服务社会社区工作的开展加剧了本来就紧张的经费的开支,再加上专业人员的缺乏,致使对服务社会社区工作难以做到持久深入的开展;五是服务技术滞后,传统服务如书刊借阅、咨询查询等较多,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阅览室、云图书馆、移动数字图书馆等使用较少。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截止2014年,全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07所(其中本科高校50所、专科高校57所;公办普通高校74所、民办普通高校33所),分布于省内所辖各市(州)。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共同构成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系统,具有服务性、教育性和学术性等特性,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无论高校图书馆在哪里,它都应该成为所要提供服务社会和社区的文献信息中心。
省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社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有文献资源保障优势,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图书馆的条件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在馆藏文献资源和数据库电子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科研院所和社会社区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二是有专业人员队伍优势,拥有一批专业学科结构合理、素质文化水平高、富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队伍,有能力对信息数据进行一定的收集、整理、加工,既能很好的解答读者用户的疑问和咨询又能辅导读者对所需信息进行检索;三是有先进技术设施优势,随着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省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网络系统和特色数据库,在极大的便利读者用户享用馆藏各种资源同时,也加强了图书馆与读者用户的信息交流沟通,拓展了服务领域,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有前沿思想观念优势,高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队伍在拥有便利馆藏资源和先进网络设施技术等有利条件的同时关注前沿科研信息,同样也能承担紧跟时代的社会性科研项目和信息技能培训。
通过以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力量办学院校图书馆和高职高专图书馆为单位对省内21个市(州)107所高校中的较有特色的图书馆近几年开展服务社会和社区实践工作的调研,并结合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社区典型实例进行比较分析,四川省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和社区模式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传统独立模式
这种模式是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社区初期阶段采用较多,利用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和电子资源半开放或全开放的向学校所在区域或社区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如为本区域或同城读者用户提供传统的文献书籍借阅服务、为附近社区居民开放部分电子资源等。此种模式操作简单、便于操作管理,不足是覆盖范围有限、服务面窄。
3.2 订单式模式
高校图书馆为满足当前社会和社区读者用户日益增长的多元文献信息需求推出的一种个性化服务模式,读者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文献信息需求自由点购书籍文献信息资源等,由图书馆出资购买,以此优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结构,实现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
3.3 现代联盟模式
联盟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和社区的典型模式,高职高专图书馆所选择的主要是这种服务模式,此种模式既能有效弥补高校图书馆资源资金不足,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提供平等途径,强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又可以在协作单位在节省投入的同时获取更多的文献信息,实现共建双赢。现代联盟模式又可以分以下几种,一是根据“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地方政府、公共图书馆建立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承担起公共图书馆的职责,高校图书馆可从地方政府获得经费资助,也可以共同出资购买昂贵的电子数据库资源、联合开发集数字化服务和远程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网络化信息平台(能够有效实施联合采购、联机编目、馆藏查询、通借通还、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等多种功能),居民在享受便利的公共图书馆文献借阅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享受高校图书馆定题、查新等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二是与当地大的企事业单位联合建馆。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需要与高校图书馆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出资进行专业文献资源共建,既丰富了馆藏文献资源,又为企事业单位宣传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场所。三是与社区共建分馆,共享文献资源,开展图书馆延伸服务,如开设社区分馆、开办公益讲座、组织培训和举办展览等,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方便附近居民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外围读者,能更便利地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让图书馆各类馆藏文献资源发挥出应有的更大的社会效用,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文化影响力。
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系统丰富的馆藏资源是社会的共同财富,高校图书馆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兼顾社会公众的需要,密切联系高校图书馆和当地社会社区发展的实际,开展社会和社区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放大与辐射;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和社区模式,实现社会和社区居民公平便利使用图书馆和享受图书馆的权利,正是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付诸的名副其实的实践行动。
[1]陆其红.普通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模式研究——以宁波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与企业,2014,(4):245.
[2]杨靖.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以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1):66-68.
[3]王海,何和天.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实践探索——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5):53-55.
[4]郭新红.服务社区读者,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领域.[J]科技文献管理,2012,(4):33-35.
[5]刘静春.服务社区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延伸.[C]广西图书馆学会年会暨第28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2010,(10).
责任编辑:邓荣华
G25
A
1672-2094(2014)05-0164-02
2014-07-12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四川省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和社区的不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为12S A239)的阶段性成果。
杨凌云(1974-),男,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工商管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