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亮
(沈阳音乐学院教务处 辽宁·沈阳 11081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目前却没有中国公民得过诺贝尔奖?”这被称为国人心中难以题解的“诺贝尔奖情结”。
“为什么古代有着发达科学技术的中国,并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这是学界一度关注的“李约瑟悖论”。
探究三个不同质疑的答案,从前任总理温家宝对钱老发问的回答中也许可以找出一些依据: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三十五中听课后说:“我理解,他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我们说的一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位置。”
确实,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可以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难题,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他们的数量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速度与高度。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C.W.Taylor)所说:创造活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全民创造性潜能的开发与应用,尤其是代表国家未来发展力量的年轻一代创造性潜能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年轻一代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是共同构成人们期望图景中巨人的肩膀以及站在巨人肩膀上思考的“牛顿们”。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有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也有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在这场新一轮的大国崛起竞争中,这些创新型国家不约而同的把竞争的实质看成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关键的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并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根本。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2061计划》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以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日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基本的教育国策,提出“创造性科技立国”口号。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又宣布了历时10年耗资1360亿美元的 《美国竞争力计划》,目标之一是使人才领先于世界,培养一流创新性人才。同年欧盟发布了“创建创新型欧洲”的报告,提出了通过创新繁荣欧洲的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虽然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但是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谁就拥有主动权。因此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我国弥补创新国家建设目标差距的顺势而为,更是体现中国特色又极富远见的大国崛起之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正如世纪之交的两位国家领导人先后所论述的那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学无止境》的报告中指出: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在其另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强调说:人的创造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要重要。
故此许多发达国家也都把加强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重视创新的研究,并把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日本的教育国策而确定下来。撒切尔夫人在1981年英国保守党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在未来同日本、德国和美国进行成功的竞争,英国需要有受良好教育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一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于1989年颁布并实施了包括12门必修课的国家课程,明确规定英语、数学和科学为核心课程,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50年代,原因是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意识到其科技和军事优势受到威胁,应急起直追,以改善当时美国的科技发展状态。其途径就是大力开展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培养创新性的人才。2007年美国参众两院以绝对多数通过了《美国创造机会以有意义地促进技术、教育和科学之卓越法》(一般简称《美国竟争法》)。在这些文件和法案中表现出美国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为保持美国在创新方面领先优势而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其中对K-l2教育的重视更是引人关注。
我国政府对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视。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在当今对教育公平的讨论早已超越了教育本身的范畴,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的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略带杂音的词汇。尽管与基础教育领域相比,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大多是通过高考中的高分这一相对公平的途径获得,但是以“985”、“211”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高校中的部分院校在当年确立地位时确实有政策倾斜与扶持的因素,甚至在当下的发展中也有新的“圈地运动”之嫌,但本文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无论我们情感上接纳与否,必须承认的是上文所说的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科技,可以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难题,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由优质高校才能培养。套用曾经流行一时的的“见与不见体”可以这样说“你恨,或者不恨我,优质教育资源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优质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优势,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存在,对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优良的办学传统,代代相传的的民主科学精神,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教学、科研与实践环境,以及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一大批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等等软硬件优势都是他们之所以有可能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主体的重要保证,而这些优势则是普通高校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这些优质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的最高水平,这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所能达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教育领域所可能达到的高度。虽然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是真正扎实的提高,但是也只有在高层次上的提高才会带来高水平的普及,二者相得益彰,任何的顾此失彼都是对高等教育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应有之义的另类误读。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对这些优质高校的教育实践多一份热情,多一份关注与鼓励,多一份理性的宽容,将研究的着眼点更多落实在他们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炼,经验的传播以及成果的辐射作用上。因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教育使命,尤其是以“985”“211”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高水平国际有影响的优质高等院校必须担负的历史任务。
学校管理在培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务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手段、方法上有所作为。教务管理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学校自身发展优势,明确在部分优势专业培养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具体做法包括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适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推动一对一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新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总之在教务管理范围内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
[1]TAYLOR C W,HOLLAND J H.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ests of creativity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62(1):91-102.
[2]王璐.重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评介[J].外国教育动态,1990年第5期,14.
[3]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人士时的讲话[R]1998年11月24日,论科学技术,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