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宿州市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2014-04-11 08:27:12李明星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宿州市宿州人才队伍

李明星

(埇桥区三里湾街道办事处 安徽·宿州 23400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活载体,优秀科技人才更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人力资源中的精华,是财富中财富。随着形势的发展,宿州市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点燃激情,提升效能,突出重点,抓实抓重”的工作要求下,为加快宿州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3111”工程,必须充分认识人才在宿州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笔者基于突破瓶颈、完善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如何推进宿州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 宿州市科技人才队伍面临的挑战

1.1 面临着人才资源争夺的压力

从全球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地,国内各省、市、县,各大中小企业之间争夺人才资源日趋激烈。宿州周边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省份相继出台了大力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由于这些省份和周边发达市区财力雄厚,对引进人才开出十分诱人的条件和价格。如江苏昆山市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昆山人才高地的亿元人才政策,自2008年起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不低于1亿元用于引进和培训各类人才,还有该市近几年运行较为完善的人才公寓政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津贴,每年重额奖励近千名享受政府、购房、生活补贴的高级人才。使高技能人才衣食住行无后顾之忧。由于宿州是超600万人口大市,经济总量落后,是皖北经济欠发达省辖市之一,居民人均收入和福利待遇偏低,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人才先天不足,加上近年来本地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大量外流,流失一个高层人才,随后可能会带走走一个人才团队,同时也相应带走多种资源。新时期的宿州正处在左右都受挤压的境地。宿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鉴先进经验,加快人才政策创建力度,完善设计,优化人才结构,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良的环境、更加优质的服务,叫响“宿州服务”品牌,最终实现汇聚各方人才,实现谱写中国梦宿州篇章前进的战略目标。

1.2 发挥人才作用的政策突破面临体制障碍

(1)事业单位与企业在社会保障、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不统一,造成人才流动困难。如我市的事业单位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对有创业愿望的,市里能否出台政策,允许这些人在一定年度内带薪、代编离岗创业,人社、财政、金融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2)大专院校职称评定制度造成科技人员难以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大专院校及企业中有些既是领导干部,又是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取得收益分配时如何界定身份?

(3)大专院校及企业负责人因拥有行政权力,往往成为科技项目负责人,而部分负责人因实际参与科研时间较少,却成为课题第一完成人,享受相应荣誉和奖励,严重挫伤了一部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4)有些企业把科技成果转让收入全部作为企业收入,不作分配,责、权、利不明。市里相关部门可以研究出台明确的责任、权利分配政策,激励高技能人才创业、创新。

1.3 重教育、轻使用造成人才投入与产出不对称。

国家及家庭对教育支出及子女教育培养投入巨大,2013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超过2万亿,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18%,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费用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40%以上,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接口不吻合,造成学无所用,有的用而未学。“一分钱难买一分货”,很形象描述了中国人才培养的投入与产出问题。这种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对称的现象,亟待改进和完善。

2 聚创新人才:鼓励“组团”创业

经济发展,靠的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靠的是人才聚集,谁聚集了一流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发展的优势和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本,发展之源。近期安徽省里出台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还印发了《安徽省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细则(试行)》等6个配套文件,对自主创新以及人才使用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政策福利。

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吴周令,曾经历出国留学生、美国大学教授和跨国公司高管的多重身份。如今,他的身份是合肥知常光电科技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吴周令的公司是“合芜蚌人才特区”孕育的首批企业,创办仅一年就开发了多款高端仪器设备,获得了30多项专利授权,并建立了省级院士工作站。

像吴周令这样的境外高科技人才,宿州应将以更大的胸襟迎接他们的到来,为吸引、扶持省外、境外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团队来宿创新创业,《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晥创新创业实效细则 (试行)》提出,省、设区的市(简称市、含直管县)对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品、来晥创办公司或与省内企业共同设立公司,开展科技成果传化,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活动的省(境)外科技团队给予支持,宿州市政府同样出台了多项政策,对自主创新的专利申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成果申报、人才引进等均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专项资金给予资助与帮扶。使宿州市三大科技园区不断引进了人才,引进知名企业入驻,加快了宿州市的发展,实现了“借船出海”,达到了“腾笼换鸟”的目的。另外宿州市在对科技团队成员配偶就业,子女就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政策设计,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

日前从市财政局获悉,一季度我市财政收入完成30.39亿元,同比增收3.19亿元,增长11.8%。高出全省省辖市市平均增幅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实现首季开门红。其中3月份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0.52亿元,同比增长17.9%。充分说明宿州人才制度已奠定一定的基础,职能部门立足本地、多吸纳外地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强市政策,建设宿州人才高地,推进自主创新、产业升级。

3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3.1 稳定现有人才,扭转人才流失的严重局面。

如果连本地人才都留不住,只靠引进外地人才,那是舍本求末,舍近求远。应该摆正留住本地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的关系,以稳定本地人才为主,引进外来人才为辅。不能干那种“引进女婿跑掉了儿子”的蠢事。

3.2 继续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力度

如事业单位每年自己可以组织组织一至二次大型招考,我市可以对紧缺人才或高学历人才给予用人单位自主权,由用人单位组织考试考核公开招聘,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市工作。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的是要使科技人才创业有环境,施才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有与其身份相称的社会地位,有与其贡献相当的报酬和待遇。合理的报酬和待遇是知识群体社会价值的体现。实施一流人才一流的薪酬和待遇,是对高级人才的尊重和认可。

建议各级政府尽快为专业技术人员兑现货币化住房补贴资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一个“高智能、低体能”的群体,中年知识分子由于劳累过度而体质下降的现象应引起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视。建议政府拨款解决二级保健经费,同时对副高级职称人员建立三级保健机制。

3.3 既要重教育又要重使用,“双轮驱动”,让人才效率最大化。

加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切实改变“教材陈旧、与实际脱节、教学模式过于传统,赋予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爱好与特长,自由选择学习课程的空间。达到学以致用,学而有用。

人才成长经历着从 “潜人才”→“显人才”→“领军人才”等基本发展阶段。潜人才阶段的创造性实践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人才成长的可能性和潜力空间。当前高层次人才开发远远不够。各项人才培养工程,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充裕的研究时间和配套资金,以及各种深造的机会,切实增强他们自我开发的能力。

3.4 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上对成果转化及自主创新收入进行规范,明晰责、权、利,营造创新环境,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人才是需要培养和发挥的土壤的,我们在顶层设计时,制度层面上做到这两点:第一,提高人才的社会保障机制,优化生活环境,让人才能够在我们的这片沃土上创新创业后顾无忧;第二,优化企业生存环境,让大量人才能够有一个宽大的竞技台,使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身才能,能够使潜人才在宽松的市场氛围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人才,或能够进一步成长为领军人才。

总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突破瓶颈,完善机制,强化设计,使之,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之有效。

猜你喜欢
宿州市宿州人才队伍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长江蔬菜(2022年15期)2022-08-06 01:51:38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8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工程与建设(2019年2期)2019-09-02 01:34:14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2
揽 月
宝藏(2018年10期)2018-10-18 02:29:20
拼 搏
宝藏(2018年10期)2018-10-18 02:29:20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
宿州市2000国家坐标系转换方法的研究
安徽地质(2016年4期)2016-02-27 0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