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红梅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艺术轮廓决定于艺术诞生的源头
谭红梅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艺术轮廓形成的过程是漫长而又复杂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着艺术的轮廓模式。艺术轮廓形成的关键期是在艺术诞生的初级阶段,无论是时间因素、地域因素、文化因素或是社会因素,艺术诞生的源头决定了艺术未来轮廓的形成。本篇从东西方艺术诞生的源头来论述东西方艺术轮廓的形成及特征。
艺术源头 艺术轮廓 艺术特征 美学精神
古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及小亚细亚沿岸的边缘地带,是西方文化艺术诞生的摇篮,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绚烂多彩的文化与艺术。在希腊,尽管存在着奴隶制度,但当奴隶制度的发展还没有给予手工业者的劳动以破坏性影响的时候,手工业者的自由劳动已经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古希腊在欧洲文化艺术形成之初,就已经实行民主共和制,民主制原则使得希腊形成豪迈与深刻的思想成为一种可能,这种思想既肯定了人的美,同时也肯定了人的重大意义。希腊地处沿海,商业航运比较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说古希腊在发展文化艺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希腊崇尚美,追求自由,他们的艺术作品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谐的完整性、以英雄气概和热爱生活的精神、尊重人的崇高品质而震惊了世界,显示其艺术的独特个性。
在古希腊的神话里,虽然有希腊人朴素的幻想和天才,但更多的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现希腊人对于现实的把握和理解。希腊人的神话观点既包含着宗教的萌芽,也包含着历史和哲学的萌芽。当人类还无法完全征服和战胜自然时,人类会依靠幻想來满足自身的精神支配,艺术在幻想的推动下,一方面获得了繁荣,另一方面弥补了人类精神需求的不足。希腊艺术是和人类的伦理观及美学观相联系的,希腊人的伦理观与美学观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希腊人所熟悉的古代神话中的形象、化身与情节而体现出来的,希腊艺术是借助于希腊神话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希腊神话中还习惯于用拟人化的特征把神话形象深刻的加以人化,正是出于对人的兴趣、对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的庄严与美丽的肯定,才使得古希腊神话极大的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希腊时代是一个诞生巨人的时代,它创造了欧洲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第一个巅峰时代。从文化艺术发展的各个角度,人成了艺术家关注和颂扬的对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希腊人崇尚运动、竞技,逐渐表现出对人体健美的热爱,人体不仅象征着自然美,同时也体现出希腊民族精神上的壮美。如《拉奥孔》、《大卫》、《垂死的奴隶》、《掷铁饼的人》等都已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经典,它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雕塑本身的含义,使希腊艺术的精神魅力更加永恒。古典时期,希腊哲学与科学获得了进步,自由民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和政治生活,希腊的艺术充满了人民性的思想。自由民个人空闲时间与个人活动是在群众间与集体中度过的,因而艺术具有社会教育的性质就成为一种必然。
除了古希腊艺术、文化对于形成欧洲文化艺术轮廓有着必然的影响之外,基督教文明也是欧洲文化艺术源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源头的宗教因素方面,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模式是相似的。西方的宗教崇拜对象是神、上帝,他们认为只有上帝才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思想、活动、现象都是由这个造物主来操纵的。一千多年的基督教统治跨越了欧洲的整个封建时期,这一时期所创造的特殊的文化、艺术成果,在整个欧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进入中世纪,基督教教会的势力不断扩大,它利用宗教从政治、文化艺术上进行统治。绘画作品往往以宗教故事中的人物为主,内容主要取自《圣经》,画面中的宗教人物形象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空幻的,现实因素成了未來西方艺术写实主义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希腊人对上帝的崇拜,人们自然会把“光”看作是上帝力量的象征,对光的追求、描绘运用于绘画中、建筑艺术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解剖学在绘画上的运用,印象派对光学、色彩学的运用,都很好的说明了艺术与科学的紧密关系。因此,可以说西方艺术中充满的科学精神也是西方艺术轮廓的一大特色,至此,我们可以说,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成为形成整个西方艺术文化模式与轮廓的主要思想意识根源,它使西方传统艺术轮廓呈现为关注现实、描绘现实、崇尚科学精神、重视理性分析,整体审美认识的态度是“由内到外”的“形而上”。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末,此阶段文化艺术的发展基本是沿着古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发展的轨迹而演变的。如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倡导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性的表达,强调人的力量,其实也就是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这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根本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从内容到形象上更加的平民化、世俗化了,比如拉斐尔的圣母形象已经脱离了宗教桎枯下的威严、肃穆,而十分贴近生活中的女性形象,亲切、随和、更人性化。米开朗基罗的人体雕塑更加注重形体的体块、结构比例,注重表现人的力量美。十九世纪,德拉克罗瓦这样的浪漫主义绘画领袖,也不足以战胜西方力量强大、基础雄厚的传统艺术风格。不管是人物肖像、风景画、历史题材的绘画,或者是静物绘画,都非常重视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即尊重现实。比如光影、线条、明暗、色彩都忠于现实,也就是说,艺术家关注的是创作主体之外的客观自然。
中国传统艺术的自觉时代应当从魏晋时期说起,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上一个特殊的标志性时代,是人类的自我认可、自我发现的时代。由于魏晋时代的特殊性,造就了其文学艺术思想的极度开放。我们知道一国艺术风格的形成,从其社会发展的历程看,都是来源于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心理状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当然,阶级社会里,更重要的因素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导向。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艺术的作用只能是“成教化,助人伦”。魏晋以前,绘画是用来服务于政治的,还未实现其审美功能,虽然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石刻艺术代表了汉代的最高艺术成就,但它只是作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惩恶扬善的手段和工具。魏晋时代,整个社会极度动荡不安,混乱严酷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怀疑儒家思想,而这时,道家思想确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王国,道家提出“旷远、高蹈”的思想无疑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让人类通过内心发觉到一个超越现实社会的“清静世界”、“自在世界”、“极乐世界”。道家的这一高蹈境界成为后來中国绘画艺术以及文学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最高标准,再者东汉末期,佛教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高扬这种思想境界的包容性。
魏晋这个特殊时代激发了人类心灵的潜能,中国绘画的主流文人画开始萌芽、各种文艺美学理论也相继出现,即艺术的主导思想开始形成,使得中国传统艺术的大致审美取向初见倪端。比如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一开始就确定了中国传统绘画“形而上”的审美关照方式。尽管“传神论”的提出最初是针对于人物画,但后来山水画、花鸟画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也都是一直延续“多”这一理念,如气韵说、形神说、意境说、包括清代石涛《画语录》提出的“一画“论也都是在此基础上的阐发。继顾之后,宗炳、王微先后写出《画山水序》、《叙画》继承和发展了顾恺之的艺术思想,更加详细的提出了有关绘画的细节和相关原则,而且这些思想一直影响了历朝历代,甚至一些思想命题在经历了空间的历练之后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意义。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的残暴、黑暗,无法使文人、士大夫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文人、士大夫又是以效忠国家为己任,这样,现实社会与自身理想之间就产生了一种深刻矛盾。而道家的“以实入虚,逃遁现实”的无为思想给了文人、士大夫更广阔的情感寄托空间。
魏晋以后,山水画迅速获得发展,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题材。首先,自然山水蕴涵着宇宙一人生——艺术之“道”,只有通过描绘自然山水,才能发现其中的“道”;其次,它成为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矛盾的一种手段,通过寄情山水而达到“畅神”、“自娱”的目的地。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的文人水墨画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历史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仅从文入画这个绘画艺术就可以看出东西方艺术存在的轮廓差异。从观察客观自然的角度看,我们注重客观自然的整体刻画,如魏晋早期的山水画,有人物,山水、亭台楼阁、动植物、车船等,尽管“人大于山,水不溶泛”,但对自然景物刻画的很全面,画法上偏重写意、抒情、追求画面意境,画面的整体感觉是“意象”的;尤其是山水画,总觉得画面的景物“似曾相识”,其实,这种“意象”也不是画家编造出来的,它也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山水,是画家通过大量的观察,目识心记,获得的对自然山水的一种主观感受。“目识心记”是古代画家获得绘画素材的一种特殊方式,和西方的一对一式的对景写生又有根本的区别。我们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自然界里获得感受,然后在画面上画出这种“似与不似”的自然。而西方绘画的写生则是“看到什么画什么”,不违背自然的原貌,他们是“务实”,我们是“务虚”,他们关注的是实在世界,我们关注的是自在世界,或者说他们看到的是具象世界,而我们看到的是抽象的世界。质的不同一定会产生表象的不同,内在的本质决定事物所呈现的状态。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中所包含的美学命题大多是对立统一的美学观,如形和神、似与不似、道与理、有和无、黑与白、等等,在中国美学中,这种对立的两极世界并不矛盾,而是和谐统一的。
通过分析东西方艺术轮廓形成的漫长过程,可以清晰的看到它们之间的表象差异和本质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遗传”因素,应归因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源头,它对艺术轮廓的导向与形成是功不可没的。
[1]宗白华著《宗白华中西美学论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2][英]赫伯特·里德著《艺术的真谛》[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1版.
[3][法]埃马努埃尔·阿纳蒂著,刘建.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4]肖宏发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及其演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5]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1版.
[6]陈高华编《隋唐画家史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版.
[7]陈世宁著《西方美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版.
[8]沈琪译《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78年5月第1版.
J0-02
A
1009-8534(2014)03-0027-02
2013-09-21
谭红梅(1978-),女,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方绘画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