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分析与思考

2014-04-11 07:30赵红丽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爱情观爱情大学生

赵红丽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高校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分析与思考

赵红丽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高校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已经呈现出恋爱动机多样化、恋爱行为公开化、恋爱方式多元化和恋爱结果多极化等特征,相应的高校爱情观教育却显得有点滞后。爱情观教育缺乏系统性,教育内容滞后,教育方式单一,教育经验推广有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理工科高校的教育模式无法为大学生多样化的恋爱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文化载体建设,拓展教育渠道,是强化高校爱情观教育的有效举措。

理工科大学生;爱情观;教育

在人类的情感发展史上,最感人、最伟大的要数魂牵梦绕、美丽芬芳的“爱情”两个字。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爱情这样一个原本神圣而美好的话题,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却变成了一种正常而广泛的现象。在不少大学生眼中,恋爱甚至成了他们上大学的憧憬之一。在理工科大学里,男女生比例不平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爱情观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当下大学校园的恋爱现状

校园爱情青春、浪漫,谈恋爱已是许多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500名大学生感情生活进行了跟踪调研,认为高校大学生的恋爱现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恋爱动机多样化

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不一样,他们追求爱的动机和出发点也不一样。基于在学生工作中了解到的学生恋爱情况,笔者发现大学生恋爱动机可以归为两大类,即“懂得爱情”型和“需求爱情”型。“懂得爱情”型的大学生爱情的成功率比较高,心理比较成熟,对爱情有理性的认识,能够很好地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但是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不多,约有20%。像在大学校园里可以看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爱情和情投意合的爱情,都属于这种类型。“需求爱情”型的大学生恋爱人数相对偏多,约占80%,他们的恋爱动机不够端正,恋爱心理不够成熟,故成功率不高。比如有的大学生认为生活空虚而去追求爱情,有的大学生为了面子去追求爱情等。理工科大学里存在男生多女生少的情况,不少男生一进校就开始追求本班女生,理由竟然是“再不追就追不着了”。当然,因为爱情动机的不端正带来的负面后果也不少,不少高校因恋爱不成出现过自杀或他杀现象。

1.2 恋爱行为公开化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思想更加独立、行为更有个性,恋爱更是日益公开化。他们认为恋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他们的恋爱举止越来越坦然、奔放。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经常看到成双成对的恋人,大多数还是比较文明的。当然,也有的同学在大庭广众下拥抱、热吻,无所顾忌,忽视了校园文明礼仪。恋爱的话题已经从宿舍“卧谈会”的现实中拓展至虚拟的QQ空间中、微博里、动漫中。理工科大学中,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有的班级女生全部都谈恋爱,特别是大一新生进校不久也纷纷加入到恋爱大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新生谈恋爱的人数高达40%,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一比例不到1%[1]219。随着恋爱行为的公开,出现的不良现象之一就是校园同居现象的增多,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同居是个人权利,约2/3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同意或认可态度[2]。

1.3 恋爱方式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区域扩大,大学生的恋爱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校内恋爱有同班同学的,有同届不同班的,也有学长追学妹的和学弟追学姐的等;跨校恋爱是指处于同一个城市不同高校的大学生恋爱,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和师范类高校大学生之间的恋爱比较多。随着人们对网恋越来越多的理性认识,网恋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也已经成为异地恋的主要群体,因为有不少同学在高中或者高考之后就开始谈恋爱。调查发现,被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正在进行异地恋的有90人之多,异地恋比例高达18%,还有一部分曾经经历过异地恋,因某种原因已经分手[1]220。由于异地恋导致的困惑和问题也越来越多,应当引起高校重视。

1.4 恋爱结果多极化

随着大学生学业生涯的发展以及与社会接触的越来越广,大学生们对恋爱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面临毕业季,恋爱的结果也是五花八门。大学生活的四年中,随着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成熟,加上现实环境的影响,被调查的500名毕业生中,有40位谈了四年恋爱的同学选择毕业之前分手;有60人和恋人选择在一个城市或单位工作并准备结婚;有6人选择就业之后开始恋爱;有4人选择毕业半年内就结婚,成为“毕婚族”的一员;有20人选择在毕业前才开始恋爱。90人的异地恋中,已经有15人毕业后坚持了一段时间,最终因为现实原因不得不选择了分手。

2 当前高校爱情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高校的爱情观教育要与时俱进。因为“对男女青年谈谈什么是爱情,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3]11随着社会转型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取舍中迷茫和困惑。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而频频出现的自杀事件,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予以反思,并加强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

2.1 爱情观教育缺乏系统性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爱情观教育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很长时间里,在校大学生并没有从学校正规教育中得到专门性的指导。很多大学生的婚恋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媒介,而且这些知识也是良莠不齐;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很少能关注到爱情教育;大学生们在入学之前,除了学习生理卫生课之外,也没有专门的爱情教育课。对于什么是爱情,爱情的基本特征和爱情的本质这些理论性的专业知识,很多学生并不知晓。爱情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应该成为一门学科,但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爱情学思想。其实,理工科高校的很多专业课教师对爱情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也不是很到位,他们认为很多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关注是多此一举。

2.2 爱情观教育的内容滞后

高校爱情观教育的内容难以满足当前大学生恋爱的需求。教育部在20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在校大学生结婚未做明确限制。这一规定不仅对大学生的爱情观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对高校的管理工作也带来更大的挑战。但是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还无法及时更新教育内容,比如与婚恋相关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等现实内容就很少涉及,难以尽快适应高校普遍公开的恋爱现象及婚姻要求。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涉及到的爱情内涵、恋爱与婚姻家庭等话题,由于篇幅过少,效果甚微。

2.3 爱情观教育的方式单一

因为迷茫,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爱情观的教育还是很期待的,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方式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单一。与此相关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尚未完全显示出来。虽然很多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主题班会和心理咨询等活动中都能融入或体现爱情观的教育,但更多地只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难以满足大学生对爱情观教育的需求,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2.4 教育经验的推广有限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在爱情观教育理论研究,特别是教育实践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2002年9月起,“恋爱、婚姻与家庭”等课程已经列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的公共课程,学生反映强烈。北京的很多高校也陆续开设爱情婚姻方面的公共选修课。但是,这些经验和做法尚未得到系统地推广[4]。

3 丰富爱情观教育的路径

爱情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爱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的形成也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高校爱情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爱情观教育应该结合大学生的恋爱特征与恋爱心理,完善载体,拓展渠道,以丰富的教育路径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1 提高对爱情观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爱情是大学生人生中必修的一大课题,也是一个严肃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社会的重要责任,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首要责任,就是培养高尚的爱的美好情感。”[3]3爱情观属于人生观范畴,积极引导大学生沿着正确的爱情轨迹行事是高校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的重要意义,首先,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转变对这一现象的消极回避立场,坦然面对这一客观现实,深入调查了解、客观分析、理性思考、积极主动地干预和应对[5]。其次,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将一些案例贯穿其中,并要多与大学生在思想上沟通,了解他们在恋爱中的思想动态和遇到的问题,并加以针对性的引导。对于那些失恋者更要加倍关心,密切关注,以防出现意外。同时,社会舆论也应该对大学生的恋爱进行正面的引导,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家长也要多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发展,切不可以为孩子上了大学就可以不管不问。

3.2 加强爱情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成熟,但是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大学阶段要面临学习与生活、恋爱、人际交往、就业与考研等现实问题,其中爱情问题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影响最直接、后果最严重。特别是失恋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容易使不少学生身心受损,如自信心丧失,对异性产生排斥,酗酒,有些还出现自杀或他杀行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其正确对待失恋现象。失恋是爱情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有恋爱的幸福,就有失恋的痛苦。要冷静分析失恋的原因,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生活中除了爱情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去追求。如鲁迅所说,人生第一要义便是生活,不能仅仅因为爱,甚至盲目的爱,而把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要教育大学生学会转移失恋的痛苦,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学习上、事业上奋进的动力,而不是长期沉迷于痛苦之中,更不是从此消沉下去。因此,正视现实,转移精力,用理智战胜痛苦,尽快从失恋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是每一个失恋的人必须认真反思的问题。

3.3 完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和隐形教育功能不可替代,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有着润物无声的功能。加强大学生爱情观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功能。推进校园文化展示平台建设,提升爱情观教育的密度和深度。综合利用广播、社团、网络等校园媒介进行立体式教育,多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融入现代生活元素,提高爱情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情人节等校园节日活动,将爱情观教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富有特色的形式和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内容展现出来。比如,浙江大学首先创办其后许多学校效仿的“三行情书”大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爱的空间和平台。

3.4 拓展爱情观教育渠道

常规的做法仍然需要坚持并完善,比如定期开办专题讲座、心理健康论坛和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恋爱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及时消除他们恋爱心理与行为中的种种障碍,促进身心健康成长。除此之外,还应当将爱情观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之中,从思想上对他们的爱情观进行正确引导。高校还应当挖掘校本资源,鼓励和支持公共课教师开展爱情观方面的教研活动。笔者曾借鉴其他高校经验,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大学生婚恋道德”,学生反映很好。

爱情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应当对当前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严峻现状有着清醒认识,积极推进爱情观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1]赵红丽.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剖析[J].文教资料,2011(20):219-220

[2]顾宏松.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引导刍议[J].宿州学院学报,2005(2):107-109

[3]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M].世敏,寒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汪洪,罗琼.高校爱情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6):18-21

[5]解鹏,王金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分析和引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6):52-53

(责任编辑:刘小阳)

2014-03-18

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研究”(校思政会[2011]6号)。

赵红丽(1981-),女,安徽颍上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9.030

D64

A

1673-2006(2014)09-0099-03

猜你喜欢
爱情观爱情大学生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