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铮铮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向纵深发展中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也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期。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我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之重要成果,亦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珍贵资源,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包括水利建设、林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等四方面。
中华民族兴于水,又饱受水患,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浓缩为与水奋斗的历史,治理水患是历代国家建设的大事,也是广大老百姓的迫切需求,深谙治国之道的毛泽东,毕其一生对水利建设都非常关注和重视,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提出“在目前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的第一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应予以极大的注意。”[1](P131)中央苏区在他的主持下,兴建和完成了水利工程一万多座,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为红军反围剿战争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毛泽东不仅是天才的军事家,对水利也非常精通,在生存条件极为危险、艰苦的革命年代,毛泽东以卓越的战略意识认识到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建国后,基于中国南涝北旱的现实,毛泽东又一次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通过合理分配水资源来达到水利兴国的目的。1958年10月,毛泽东在听取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关于引江济黄的设想汇报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从此,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序幕,毛泽东为中国人民静心绘制了一幅宏大的水利梦,这个水利梦在2002年1月正式开工,成为现实。毛泽东南水北调思想体现出他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是富有远见卓识的资源调配思想,对我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毛泽东在水利建设上不仅重视战略,也十分重视战术。他强调,水利是农业的根本,水利要搞中小的,搞分散的,搞游击战,他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确立的方针: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以建设高产稳产的农田为重点,加强水利工程的勘探、规划和设计工作。在毛泽东水利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水利建设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据统计,从1949年到1976年近三十年间,全国建成了万亩以上的灌区5000多处,修建大型水闸241座,中小型水库56000多座。毛泽东更是以人定胜天,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领导建设了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三门峡水库,先后对黄河、长江、淮河等七大流域进了规划治理,筑坝防洪发电,修堰利水灌溉,这些水利工程发挥其效益,显著改善了当时的农业生态环境,控制了普遍的洪水灾害,农业产量大为提高,同时还解决了工业用水和饮用水问题,开辟了一条通往“生态文明”建设之新蹊径。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毛泽东一生关注水利建设,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水利建设思想不仅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对于今天的水利建设乃至整个经济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毛泽东高度重视林业,他说:“要发展林业,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1958年郑州举行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林业思想丰富而深刻,如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保护森林资源等。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相当关注林业建设。
森林是国家建设的重要资源,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对林业有独特的感情,他把植树造林作为关键实业问题,把森林培养作为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19年毛泽东在《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把造林问题列入中国社会需要重点解决的八大实业问题之一,在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期间,毛泽东就在江西兴业县进行农村调查,发现有效防止水旱天灾的办法是广植树目保障河坝。为此,在1932年3月,毛泽东签署了中华苏维埃政府《对于植树造林运动的决议》,制定了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绿化当地荒山秃岭的办法。[2](P57)号召当时农村中每人植树十株。
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毛泽东非常关心保护山林和植树造林,为使植树造林活动制度化,边区政府出台了许多林业政策、法规和措施,如《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1949年1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1945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说:“延安的山头都是光的,像个和尚,我们要种树,使它长上头发……搞他个十年八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P183)要求党员带头,延安每家每户十年内种一百棵树。可见,即使在残酷的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于林业工作也始终没有忽略。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森林资源过少,森林覆盖率仅为8.6%,国民经济恢复和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毛泽东多次发表讲话,制定林业发展措施,他指出,绿化对各方都有利,要消灭荒山秃岭,“没有林,也不成其为世界。”[4](P69)1956 年 3 月,毛泽东提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全国各地掀起一股植树造林的热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59年,毛泽东又发出了“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5](P51)这些重要的论断是毛泽东林业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青山绿水才是社会主义,他所描绘的祖国到处是青山绿水的宏伟蓝图。从此,绿化祖国、园林化的思想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行动指南,这一思想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一致,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注国民生存环境的改善也是毛泽东在治国实践中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保护思想主要包含生活环境保护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
毛泽东提倡大环境中人与自然平衡发展,主张通过改造恶劣自然环境来保护生存环境。他认为要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方面,毛泽东要求:“在十二年内,基本消灭荒山荒地、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山荒地上,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模种起树来,实行绿化”。[6](P262)毛泽东主张通过绿化,消灭荒山荒地。这种做法表面看是绿化,其实透过现象看就是保护环境,消除荒山荒地,关注人民居住的生活环境。
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毛泽东曾把治理环境污染生动地比喻成打麻将,他说上一家的废物,到下一家就是原料。他的这一思想那个既解决了原料问题,又解决了污染问题。治理污染,就是保护环境。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毛泽东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确定把环境保护工作当做工农业建设中的重点问题来抓,这次会议后,我国环保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这也标志着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毛泽东也极富远见卓识,他认识到一些非再生自然资源的开采与使用,会造成能源枯竭,1958年2月,毛泽东在讨论三峡工程建设时谈到水电与火电,提出要将煤炭资源保护起来,留给子孙后代,改用水发电。在毛泽东的主导下,我国积极发展了各种可再生能源,对太阳能、风力等新型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些措施反映出毛泽东环境思想中蕴含了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智慧,这也是一种可贵的科学发展观,是超越时代的预见,对解决今天的能源短缺问题仍能提供思路和出路。
人口问题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毛泽东一贯是支持控制人口数量的,早在1920年毛泽东开始探索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道路时,就针对当时生育上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提出人口如不控制“其结局必至人满为患”。[7](P6)主张破除生育上的无政府主义状态。
新中国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状况的逐步改善,人口迅速增长。到1953年全国人口超过6亿,这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在马寅初等之前毛泽东就反复讲到了控制人口问题。
毛泽东对人口数量的认识是一种动态的认识观,充满辩证法的色彩,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有一定的合理的人口规模,但同时他也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好处是人口多,缺点也是人口多”,这说明毛泽东对人口的二重性认识很清楚。1956年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但是毛泽东的控制人口数量并不是简单地、一味地减少人口,而是视实际需要决定人口的数量,减少一些还是增加一些,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辩证法方法论。人口要适度是毛泽东人口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在1957年3月的最高国务院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人类要自己控制自己,又是促使他能够增加一点,有时候使他能够停顿一下,有时减少一点,波浪式前进,实现计划的生育。”他认为人口要有计划地减少或增长,并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让人口与社会及自然生态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关系。
毛泽东人口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男女平等观,在同斯诺谈话(1970年12月18日)中,毛泽东认识到计划生育的主要障碍是传统文化,这使许多人生不出男孩就要一直生下去。他说:“重男轻女,这个风俗要改,我看你们美国可能也是重男轻女,要有一个时间才能改变”。毛泽东通过立法手段,从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为中国妇女建立了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平等的社会地位,将男女平等纳入基本国策,使中国妇女从几千年沉重压迫和奴役中解放出来,毛泽东的男女平等观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改变了千百万中国妇女的命运。到今天这一思想已深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已堂堂正正地成为半边天,男女平等、尊重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一种公共观念,并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
近年来,我国环境日趋恶化,能源紧缺、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寻找生态问题的解决之道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深入研究和领会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对生态问题认识的开端,它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了党中央几代领导人的传承,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故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也为推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了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历史的维度来考量,毛泽东提倡生态建设就是走一条自己的道路,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毛泽东对中国生态问题做出了大量艰苦探索,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改变了我国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的环境破坏,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江河治理、污染治理、水利建设、防护林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8]
从实践的维度来考量,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中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善自然的观点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出辩证法的哲学智慧,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助于我们今天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与自然能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毛泽东文明思想中包含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具有前瞻性智慧,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反对向大自无限度的索取,提倡保护非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生态型转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之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口观主张辩证地控制人口增长,以及男女平等得思想,有利于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之结晶,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之光辉篇章。因此,继承弘扬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将其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之中,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创建美丽中国之新时代做出新贡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4][5]毛泽东.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聂资鲁.生态文明.“两型”社会.绿色立法[J].湖湘论坛,201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