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主张的范式表达与启示

2014-04-11 17:28王金涛
江苏教育 2014年5期

王金涛

【摘 要】苏派名师教学主张及范式的存在与表现,为完整地检索新时期各个年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想和特点,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轨迹,提供了系统而完整的参考范式和理论依据。“教真正的语文”这是苏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主张及范式给予一线教师最大的启示。

【关键词】苏派名师 教学主张 范式表达 教真正的语文

从近代的叶圣陶到现代的各个“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对小学语文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呈现出与时俱进、百家争鸣的态势。当下,“苏派教学”更是薪火相传、名家辈出、主张鲜明。

一、苏派名师教学主张的范式表达

为系统全面地研究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的教学主张及范式,2011年笔者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研究”。课题所选取的七位苏派小语代表人物斯霞、李吉林、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陈红和陈建先,都是享誉小语教坛的名师,他们的教学主张及经典课例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着一代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理想的探索。

七位苏派名师用他们鲜明的“教学主张”及“教学主张”所指向的教学实践及物化的教学成果,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启示并引领着小语教学走向“教真正的语文”的回家之路。

(一)教学主张,揭示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内涵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斯霞老师就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说话写话、写作、习惯培养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建构了属于斯霞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提出了“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主张,倡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学用结合”的理念,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吻合。此外,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薛法根老师的“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等教学主张也无不揭示着“教真正的语文”的本质内涵。这不是巧合,这是对“真正的语文”的共同见解与坚持。

(二)教学主张,承载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追求

没有教学实践作支撑,教学主张只能是空中楼阁,标榜自负。《李闯王渡黄河》《草》《钱学森》等课例(详见文末附表一),是苏派名师在其教学主张的统领下精心创造,并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经典作品”。

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这些课例代表着名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与追求所达到的高度,或曾经所达到的高度,被认可且具有典范性;此外这些课例还不断地接受各种立场及学术背景的人分析、阐释、讨论乃至批判,同时具有公共性。我们研习这些多样化的教学主张,也是在研习名师课例得失利弊及如何改进,为我们深入探讨小学语文最本真的教学过程与最基本的教学范式提供了参考。

二、苏派名师教学主张的范式启示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如何传承苏派名师的教学主张,笔者认为用冯友兰先生的“照着讲”和“接着讲”尤为恰切。首先要扎实学习、实践与师承他们的教学主张,把握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其次要深化与创新,形成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的教学主张及范式,从而把“教真正的语文”落到实处。

(一)如何“教真正的语文”

语文教学是规范的语言文字学习。所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是指社会生活中一般的、自发的、自然的语言习得,而是“学习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得”,这一点都应该是“教真正的语文”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

1.以“热爱儿童”为语文的教学目的。

热爱语文,也是热爱儿童。斯霞老师的语文教学航标上就始终镌刻着“爱”和“儿童”。正是有了以“热爱儿童”为语文教学目的,语文才变得这么可爱;让学生学习可爱的语文,学生才因此喜爱语文,拥有一个幸福而快乐的语文生活、语文童年。所以,“教真正的语文”,也是在教“儿童的语文”“童年的语文”,教“学生热爱的语文”。

2.以“通过语文学习语文”为教学路径。

“通过语文学习语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规律和原理,也是斯霞老师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所体现的就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原理:语文学习的任何环节都不能脱离语境。让语文教学回到语文本身,回归教育教学的本义,这应该是衡量我们是否在“教真正的语文”的一个重要依据。

3.以“语文课做语文的事”为行动导向。

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就是以课文为例来“学语文”,从而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用薛法根老师的话来说:“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小学老师要做小学的事,这节课要做这节课的事。”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这才是在“教真正的语文”。《哪吒闹海》就是一个经典课例。

4.以“丰实儿童语文世界”为最终归宿。

语文课堂虽小,但语文的世界很大,因为有儿童。没有儿童的真实存在,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存在。孙双金老师“13岁以前的语文”呈现的就是“儿童的世界”。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语文课,教师不能总是带学生在课堂上徘徊,而荒了学生自己的“麦田”。“教真正的语文”必须以“引领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和世界”为归宿。

(二)构建“教真正的语文”的评价体系

用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来评价是否“教真正的语文”,这是宏观的,也是刚性指标,本文不予赘述,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微观层面的操作策略,以更清楚自己是否在“教真正的语文”。

1.必须有科学坚定的教学主张。

对语文教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有外显的,如斯霞、李吉林、于永正等主张鲜明、坚定。也有内隐的,更多体现在一线教师身上,他们都知道语文课该教什么、怎么教,且教得也很好,只是没有给自己“树旗”,但心中有教学主张。但针对“伪科学”“伪语文”的东西太多,我们所提出教学主张要“科学”,即无论如何都不能偏离语文最本质的东西,“教真正的语文”这是根本。

2.必须张扬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有创新活力的。”这是对课程而言,我们不必细说。笔者所要表达的是,要让学生在这“开放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中张扬生命活力。用孙双金老师的“16字好课观”来说,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塑造一个完整、独立而又张扬生命活力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群”,这是“教真正的语文”的原则。

3.必须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

学习语文的方式有很多,但“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是最基本的,斯霞、于永正、薛法根等都是榜样。所以,检验是否“教真正的语文”,其主要标准是要看学生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否有提高,提高了多少。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如学生学习后所获得的仅仅只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那这样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4.必须留下点语文的东西。

差异是存在的,但不能因为这而忽视了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所以,每节语文课我们总要留点语文的东西,让学生能“带得走”“用得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留下方法”,陈建先老师的“四个留下”从不同维度说明了这一点。但能不能“带得走”“用得着”还要学生说了算,看学生有没有收获,收获了什么,这都是可以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检测,“教真正的语文”这是硬指标。

于永正老师曾说:“我50岁开始才真正明白语文课该怎么教。”当然这是于老师的谦辞,但也说明他对“教真正的语文”的生命诉求,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语文教学之道。今天我们研究、学习、传承乃至是创新苏派名师的教学主张及范式,目的就是要坚守正确的语文教学规律,勇于实践,坚持创新,用理论和行动教“真语文”。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张俊平.名师的教学主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朱晓进.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成尚荣.名师应当是思想者——谈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J].人民教育,2009(1).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研究”(项目编号:C-a/2011/02/08)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附表一:

2.必须张扬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有创新活力的。”这是对课程而言,我们不必细说。笔者所要表达的是,要让学生在这“开放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中张扬生命活力。用孙双金老师的“16字好课观”来说,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塑造一个完整、独立而又张扬生命活力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群”,这是“教真正的语文”的原则。

3.必须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

学习语文的方式有很多,但“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是最基本的,斯霞、于永正、薛法根等都是榜样。所以,检验是否“教真正的语文”,其主要标准是要看学生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否有提高,提高了多少。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如学生学习后所获得的仅仅只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那这样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4.必须留下点语文的东西。

差异是存在的,但不能因为这而忽视了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所以,每节语文课我们总要留点语文的东西,让学生能“带得走”“用得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留下方法”,陈建先老师的“四个留下”从不同维度说明了这一点。但能不能“带得走”“用得着”还要学生说了算,看学生有没有收获,收获了什么,这都是可以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检测,“教真正的语文”这是硬指标。

于永正老师曾说:“我50岁开始才真正明白语文课该怎么教。”当然这是于老师的谦辞,但也说明他对“教真正的语文”的生命诉求,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语文教学之道。今天我们研究、学习、传承乃至是创新苏派名师的教学主张及范式,目的就是要坚守正确的语文教学规律,勇于实践,坚持创新,用理论和行动教“真语文”。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张俊平.名师的教学主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朱晓进.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成尚荣.名师应当是思想者——谈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J].人民教育,2009(1).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研究”(项目编号:C-a/2011/02/08)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附表一:

2.必须张扬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有创新活力的。”这是对课程而言,我们不必细说。笔者所要表达的是,要让学生在这“开放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中张扬生命活力。用孙双金老师的“16字好课观”来说,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塑造一个完整、独立而又张扬生命活力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群”,这是“教真正的语文”的原则。

3.必须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

学习语文的方式有很多,但“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是最基本的,斯霞、于永正、薛法根等都是榜样。所以,检验是否“教真正的语文”,其主要标准是要看学生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否有提高,提高了多少。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如学生学习后所获得的仅仅只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那这样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4.必须留下点语文的东西。

差异是存在的,但不能因为这而忽视了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所以,每节语文课我们总要留点语文的东西,让学生能“带得走”“用得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留下方法”,陈建先老师的“四个留下”从不同维度说明了这一点。但能不能“带得走”“用得着”还要学生说了算,看学生有没有收获,收获了什么,这都是可以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检测,“教真正的语文”这是硬指标。

于永正老师曾说:“我50岁开始才真正明白语文课该怎么教。”当然这是于老师的谦辞,但也说明他对“教真正的语文”的生命诉求,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语文教学之道。今天我们研究、学习、传承乃至是创新苏派名师的教学主张及范式,目的就是要坚守正确的语文教学规律,勇于实践,坚持创新,用理论和行动教“真语文”。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张俊平.名师的教学主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朱晓进.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成尚荣.名师应当是思想者——谈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J].人民教育,2009(1).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研究”(项目编号:C-a/2011/02/08)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附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