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育萍 沈 乔
网络监督对反腐倡廉影响的启示
裴育萍 沈 乔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介质呈现出爆发式发展趋势的同时,网络逐渐成为反腐败的重要战场,网络监督作为一个新的监督方式与传统监督方式相比,在反腐倡廉领域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为了提升新媒体时代的反腐成效,必须重视网络监督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影响。
新媒体 网络监督 反腐倡廉 网民
“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与此同时,我国的手机网民数量也在迅猛增长。数据显示,到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5.2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83.4%,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1]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社会环境、监督途径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十八大后尚不足一个月,已有至少10名官员(含三名厅级干部)遭遇网络举报被调查[2]。网络监督正以空前的力度进入公众视野,我国政府及党政干部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网络监督洗礼,如何正确认识新媒体时代网络监督对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对权力的监督方式有多种,传统的监督模式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一种全新的监督方式——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呈现出传统监督方式无法比拟的特点。
1.与传统监督方式相比网络监督凸显出快速、便捷、廉价一大特色。
在党内传统的监督方式中,按照规定,党员群众在进行批评、揭发、检举以及提出处分或者罢免、撤换要求时,要按照组织原则,并且要求符合有关程序,不得随意扩散和传播。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当前使用互联网技术和软硬件设备的成本越来越低廉,人人可以得而用之,普通大众都可掌握互联网的登录上网和相关的网络使用技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一个帖子瞬间可以被亿万人共享,新媒体的出现使我国社会传播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各种各样的“民意”可以不经过传统的“组织”或“单位”而直接表达。比如:网上热爆的“房叔”事件,就是2012年10月8日由天涯网友“广州正义者联盟K”发帖曝光,9日在微博上广泛传播,22日当事人被双规,仅用了19天的时间。近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微博“秒杀”正厅级干部雷正富,从不雅视频在网上曝光到雷正富被立案调查,仅用了63小时。网络的这种快速、便捷、廉价,大大降低了群众参与的社会成本,新媒体在表达利益诉求方面的功能在我国远远超出西方国家,也是传统的监督方式无法比拟的。
2.与传统监督方式相比网络监督的另一大特色是虚拟现实性和范围广域性。
在传统监督模式中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群众可以投寄举报信和匿名信,但是举报得不到保护的案例为数众多。典型案例是石家庄市郭光允的举报信就被转到了他要举报的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本人手中,结果受到一连串报复并被劳教两年。而河南省舞钢市八台镇副镇长吕净一举报时任舞钢市市委书记李长河,最终被举报人雇凶杀人,几近灭门。有一项调查表明,党员会向纪检委举报违法违纪的只占6.07%,且采用匿名方式的占65.28%,原因是怕打击报复[3]。
网络监督的主体是网民。在互联网上,普通公民凭借一组代码和一个角色身份就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虚拟的ID在某一个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仅仅一组数字或一个代码就表示了一个网民的存在。这种虚拟和隐身的特点,彻底打消了人民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的顾虑,极大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比如:被网民称为“微笑局长”的原陕西省安全监督管理局局长杨达才,因在2012年8月26日交通事故现场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网,随后网友又爆出其拥有价值十万多元的眼镜和名贵腰带。这起事件就是由虚拟的网民发帖,达到现实解决问题的目的。新媒体在我国对公民的政治生活和党的建设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3.与传统监督方式相比网络监督实现了由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监督方式的改变。
我国传统的监督模式是自上而下,一般认为党内监督体系中最强有力的监督是自上而下的监督,而来自下层群众的监督恰恰是一个弱项。中国社科院在《党内监督权利的实现》报告中指出:“在党内相对于上对下的监督,下对上的监督明显乏力。下级对上级组织、普通党员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经常处于‘空’‘虚’‘弱’的状态。”[4]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强势加入在逐渐改变我国反腐领域的格局,互联网对群众参与政治的影响,对规范官员行为,提供了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开始形成一种新的监督模式,即网络(BBS,微博,博客等)提出议题——传统媒体(电视、报刊等)关注——全社会参与——移交司法的模式。并且监督网络是越织越密,对揭露腐败行为已经显示出强大的震撼效果,网络监督实现了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监督方式的转变。
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网络监督是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社会监督方式,是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一个新特点。同时,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由于网络监督的迅猛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对网络反腐行为出现了不合理限制与打压。
网络监督的对象涵盖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网络面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人都可成为监督的主体和对象,网络监督开创了反腐倡廉新的社会监督渠道,也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推动力。然而一些地方官员仍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手段对待网民的监督行为。用“封、堵、删”处理,更有甚者对网民实行打击报复,因网民发帖被治罪现象屡屡出现,动用公权力甚至司法力量打击网络举报的行为大大加深了网民网络监督的担忧,影响网民监督的热情。有调查显示。有69.7%的公众担心“对于举报信息只受理,不处理”,54%的公众“害怕举报信息外泄,受到报复”[5]。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引发的舆论监督高潮以及对公权力的批评,在某些地方,往往被当做“诽谤罪”,从而暴露出一些领导人的法制意识和人权意识的淡漠。
2.由于网络监督范围的广域性,一些官员出现了“网络恐惧”症。
在当代中国,从web1.0到web3.0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迅速创造了全新的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党情和民情。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模式,为人人起来监督政府搭建了一个平台,然而,一些领导干部面对BBS、新闻跟帖、博客、博客微视频等新媒体的出现,由于能力有限,而对网络时代的到来显得惊慌失措。
2010年《人民论坛》杂志在网上做了关于党员干部的“网络恐惧”一项调查问卷,有70%的人认为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有60%的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有28%的人担心“私人信息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而在2013年1月3日《人民论坛》杂志又在网上开展了关于当代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调查中,有77.38%的人认为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比例明显比2010年上升。因此,有专家指出三种干部最怕网:一是心中不坦荡、不干净的,二是不称职、不负责任的,三是不会熟练运用网络的。有的认为网络的出现不是“帮忙”而是“添乱”;有的视汹涌的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不是积极面对,而是“躲”起来;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一种延伸,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民情的及时反映,但是,如果领导干部不能适应网络社会对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是非常不利于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设。
3.由于网络监督中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整体上表现出理性不足。
网络本来是民意和社会建设性意见的表达空间,用网络舆论监督政府的腐败行为,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平民化和低门榄的使用技术,不可避免地出现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网络中揭露出的许多不良现象正是由于群众的正当利益在无法得到合法保护时的一种自救手段,网民不得不求助网络,如果不及时疏导,也可能一些网民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言论在网络论坛里的非理性表达和群体激化,导致“网络暴力”出现,尤其以“人肉搜索”为典型。从积极方面讲,人肉搜索现象在反腐倡廉的网络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事件很容易转向非理性化,一是网络爆料中往往夹杂着虚假信息,演变为诽谤和侮辱行为,二是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违法信息,攻击党和政府,蓄意破坏社会稳定。
1.积极推动政府部门运用网络、微博问政等新手段,正确看待网络反腐行为。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为党内监督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效的可利用资源。结合现代信息学技术,开发一批有特色的系统软件,让权力在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党务活动、办事原则、程序以及办事结果上实行网上公开、网上审批、网上监督,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这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当前反腐败的成效。从2008年8月13日,湖南省株洲市纪委出台《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成为全国首个网络反腐文件以来,从8月成立到12月底,共受理网络举报207件,查实办结100余件,其中有不少重大案件。到2012年9月19日,湛江市委组织召开各县(市、区)委书记向市委述职述廉会议,“人民微博对会议进行全程微直播,专家及网友通过微博进行实时点评。这也是述职述廉会议首次通过微博这一新媒体进行直播,旨在进一步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推进预防腐败工作。”[6]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党和政府应积极运用网络、微博问政等新手段,进一步拓宽党联系群众的渠道,正确对待网民的批评意见,只要是合法的,在网络上发表多少批评和建议,都应虚心接受。使网络与其他手段形成合力,对权力进行全方位监督。政府部门应“完善机制,善待举报,让更多的举报人免除恐惧与威胁,既考验我们的反腐气魄,更考验我们的反腐智慧。”[7]
2.加强领导干部执网、用网能力,消除“网络恐惧症”。
截至2014年6月底,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8]。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微博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使用的主流应用,微博正在重塑社会舆论生成的传播机制,网络正在成为执政者与民众互动的言论场。领导干部必须认清楚这一发展趋势,提高执网、用网能力,一方面要大力学习互联网知识,可以邀请互联网方面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介绍互联网的发展和互联网在舆论引导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建立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带头上网、用网的制度,特别是一把手要重视“网络问政”工作。第三要强化问责机制,对不熟悉网络工作,造成影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干部适应时代发展,创新管理思维,消除“网络恐惧症”,化挑战为机遇。所以,在2013年1月3日《人民论坛》关于当代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调查中,82.06%的人认为官员的“网络恐惧”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在新媒体时代的反腐败斗争中,领导干部应该认识到“因特网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具”[9]。
3.畅通网络沟通渠道,正确引导网民理性表达诉求。
在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传播、报道的消息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其中非理性的成分比较大,主流媒体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理性的、有建设性的信息,政府可以及时采用变成主流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影响,对于那些非理性的信息,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适当的议程设置措施,发现问题及早解决,积极引导舆论。对于引起社会恐慌不安的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诋毁信息,立刻反馈到有关部门。在负面舆论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及时引导,通过信息公开的形式,用正面的消息主动引导舆论,让主流舆论占领网络阵地。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使信息更加透明,及时应对回击网络上的传言。
目前,中央把反腐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介质,对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多元的社会,党和政府对待新媒体需要一定的包容性,使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在尊重宪法的前提下,有了这种通畅的表达渠道,反而可以缓冲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局面,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的提升。
[1][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中新网,2012-12-10.
[3]毛政相.对“落实党员监督主体地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05,(1):33.
[4]滕兴才.社科院报告提出加强党内监督.中国青年报,2008—07—03.
[5]69.7%公众担心网络反腐困于只受理不处理.中国青年报,2008-9-2.
[6]2012年人民微博政务影响力报告.
[7]人民网,2013-01-11.
[9]彼得.艾根.全球反腐网——世界反贿赂斗争.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6.59.
裴育萍 长治医学院思政部 副教授 法学硕士
沈 乔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副研究员
(责编 张佳琪)
※ 本文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监督——反腐倡廉监督新途径研究”;山西省教育厅项目“网络反腐研究”(项目编号:20102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