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模拟试题: 大数据时代

2014-04-10 21:34黄文涛
时事报告 2014年7期

申论模拟试题: 大数据时代

一 给定资料

1.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大数据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业内人士预期,随着互联网科技发展走向成熟,各路商家将会把目光聚焦在大数据领域的争夺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 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大数据就在我们身边。电商投放广告、物流调度运力、证监会查“老鼠仓”、金融机构卖基金、民航节约成本、农民破解猪周期、制片人拍电影……看似毫不相关的事,背后都有大数据在发力。

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所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发增长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和数据感应器的出现,使数据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在快速增长。全球每秒钟发送290万封电子邮件,每天Twitter上发布5000万条消息,Youtube上传视频2.88万小时。目前大数据仍在以每18个月全球信息总量翻一番的速度膨胀。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

3. 美国社会思想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如果说IBM的主机拉开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数据才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面对爆发式增长的海量数据,基于传统架构的信息系统已难以应对,同时,传统商业智能系统和数据分析软件面对以视频、图片、文字等非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大数据时,也缺少有效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信息系统普遍面临升级换代的迫切需求,为信息产业带来新的、更为广阔的增长点。

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大数据同样拥有很大的利用空间。据统计,亚马逊销售额的1/3来自于它的个性化推荐系统。从一开始,亚马逊就从每一个客户身上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比如,他们购买了什么书籍?哪些书他们只浏览却没有购买?浏览了多久?哪些书是他们一起购买的?根据这些数据,亚马逊就能够判断出客户个人的购物喜好,并为客户推荐相关的书籍。

年年岁岁花相似,今年两会独不同。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今年的两会更接地气、更贴民意、更倾听民声,做到了民有所呼,两会即有所应,两会与民心息息相通。能达到这一理想境界,靠的就是大数据。今年的两会报道,央视首次采用大数据的分析方式,用最新视角看两会,并特别开设新闻栏目《“据”说两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青睐。在这个栏目里,央视与360、百度新闻等合作,凭借最先进的搜索技术力量,捕捉、挖掘、分析网民上网留下的数据痕迹,揭示背后隐藏的规律和趋势。比如,在关注雾霾的话题上,“雾霾是什么”排在了首位,占比达到70%。

4. 个性化服务是大数据应用程序魅力所在。社交网把人际关系数据化,微博把情绪数据化,职业设计网把过去经历数据化。“简而言之,微信知道你在干啥,百度知道你在想啥”。比如,如果有人在淘宝上表示“喜欢”某款牛仔裤,当他下次进入该店铺时,就可能收到店主给他发送的同品牌牛仔裤的打折信息。这看起来对零售商和消费者都有好处,但主张保护数据隐私的人却认为,“大数据”理念其实与“专制独裁”没有区别。

为消除人们顾虑,许多公司强调他们收集、储存、分析数据都是“匿名”的,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在线期刊《科学报道》近期一项研究显示,每个人有自己的行动模式,95%的人可能被识别。1993年,美国一家报纸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到了2013年,“在因特网上每一个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

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表示不希望企业存储个人数据,90%反对企业追踪自己的上网记录。然而,开放的、流通的数据是时代的要求。在欧盟,对于什么是信息隐私、什么是信息安全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对于什么问题用什么法律去应对也都有很明确的规范。在美国,互联网企业比较强势,他们往往是先做了再说,如果出了问题再通过游说国会,以立法的形式对他们的行为加以肯定、保护。

在现代社会,一个更加迫切的问题是:人们是否真的愿意接受一个“数字驱动经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数据分析能预测你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他将来适合怎样的工作,谁有多大几率犯罪或得癌症,电视台和唱片公司能根据预测迎合观众或听众的口味……但在这个一切都计算好的世界里,创意、灵感和惊喜在哪里?

5.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和法国成了世界的领导者;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疑问是,在这一次大数据和云计算共同支撑的工业革命中,有没有可能让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问题是,中国作好准备了吗?

对于中国大数据产业的现状,可用一个词来形容——部落数据。政府部门的数据独占,能够形成大数据吗?运营商、电商自有的公共数据,能供社会商用吗?企业能真正地放手按照生态的规律,去搏击大数据吗?当然,不仅仅是拥有权的分割,目前连标准与格式都是分割的。然而,当“分割”被打破之后,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就是一片坦途了吗?答案或许依然不够乐观。

没有哪个机构或者哪个人会拥有大数据的最终控制权。大数据的本质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化应用,其真正的“魔力”在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大数据的精神归根到底是尊重事实的精神,是理性的精神。当时时变幻的、海量的数据出现在眼前,是怎样一幅壮观的景象?在后台注视着这一切,会不会接近上帝俯视人间星火的感觉?

二 作答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简要概括大数据的特点,并指出发展大数据的意义。(2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300字。

2. 某网站拟做一版关于“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的专栏,请你参考给定资料,以“理性开放,合理保护”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30分)

要求:针对性强,有可操作性,条理清晰,不超过450字。

3.“给定资料5” 写道:“当时时变幻的、海量的数据出现在眼前,是怎样一幅壮观的景象?在后台注视着这一切,会不会接近上帝俯视人间星火的感觉?”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三 政策背景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强调,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

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指出,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四 参考解析

1.大数据的特点:(1)数据体量巨大;(2)数据类型繁多,渠道多元化;(3)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4)高速,处理速度快。其意义在于:(1)推动信息产业创新,推动电商个性化营销,促进信息消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2)关注社会民生,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2.理性开放,合理保护

一个富于创造力却又充斥着巨大破坏力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时代,数据开放已是必然。但是,数据的开放却不可避免地涉及隐私保护。怎么办?理性开放、合理保护才是你我最佳的选择。

数据为什么要开放?企业希望借助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为自身带来更多利益,消费者希望享受到更方便和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国家希望借助数据开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社会管理水平。隐私为什么要保护?事实上,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就是我们紧张和焦虑的源泉。人们最担心的,是对这种数据的无限制利用。

每个人都期待获得个性化服务。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想要获得个性化服务,就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牺牲自己的隐私。数据不开放不可能,隐私不保护不合适,关键是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为此,我们呼吁政府加大数据立法,企业要实现自我管控,共同处理好数据开放与保护个人隐私的关系,建立公平、共治的大环境。

3. 文章的写作关键要把握三点:写作主题、写作角度和文章类型。

写作主题,给定资料围绕“大数据”展开,材料中引用的这句话更多的是在强调大数据本身的价值。所以,本文主题要紧扣“大数据”的特点与意义。说清楚什么是大数据,其价值又何在,侧重强调其对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对大数据带来的负面问题从多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措施。

写作角度,即我们从什么点来切入。在“大数据的价值”这个大主题之下,考生可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就本文而言,可着重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促进信息消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关注社会民生,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文章类型,即我们要写成什么类型的文章。题目要求的部分虽并未对此特别说明,但鉴于目前的考试形势,推荐大家侧重分析,写成一篇政论文,同时也可以为文章的对策建议部分安排少量篇幅。

具体行文建议开门见山,先亮出总论点,然后多角度切入,分析论证大数据的价值、当前面临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最后收束全文,深化主题。

(华图教育 黄文涛)

本栏责编:何一乐

E-mail: ssbghy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