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林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系,广东 韶关 51212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必将表现为对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必将越来越实用化,希望企业成为科技人才的“用武”之地而非“练武”之地[1]。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人才库,肩负着培养大批专业基础扎实、能熟练应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历史使命[2]。为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隙”连接,高职院校必须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课程结构体系调整,着力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协会制课程”就是教学模式的一项创新。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较重。笔者经观察和探索发现,以学生社团为载体进行高效、灵活的教学活动,有助于使学生快速成长为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是加速人才培养进程的一条新途径,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垦出一片新天地。为此,选择电子信息协会作为社团进行大专业的“协会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以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技能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群众性团体[3]。科技社团往往带有很强的专业性,社团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交流,满足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以相互协作完成课题项目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4]。所谓“协会制课程”教学模式,是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中2年时间基本完成大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一年时间完成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视在扎实专业知识基础上应用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5]。
“协会制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阶梯式的培养模式,分为3个阶梯和6个阶段进行教学。每个学期为一个阶段,每个学年为一个阶梯,每个阶段在专业工程技术上选择一个努力方向,争取在每个阶段皆有小的进步。当6个阶段完成后,学生就会在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专业技能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并有能力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用基本技能解决问题,为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电子信息协会社团每个阶段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
(1)兴趣引入和专业了解阶段。通过电子信息协会内部论坛和优秀作品演示等活动,激发大一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吸引较为优秀新生加入社团,督促社团新成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协助大三学生做课题项目,借此了解专业技术领域、工程应用背景和专业发展方向。这一阶段应尽可能使学生建立电路常用元器件的感性认识,了解元器件的采购方法,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学会元器件的安装、焊接等基本专业技能。
(2)专业启蒙阶段。协会社团内部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锻炼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树立团队意识。这一阶段,应督促学生掌握Protel电子电路设计及仿真、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铺路。
(3)专业训练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各种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的学习,通过仿真及实际制作科技小作品等强化专业训练,巩固和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工程项目的分析方法、硬件电路的设计步骤、软件编程方法和电子电路的调试技巧。
(4)专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应尽可能使学生深入了解社团成员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通过综合性、系统级模块叠加方式的训练,达到固化专业知识、积累应用技能经验和扩大专业视野的目的。学习的重点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通信技术、EDA技术等专业核心技术。
(5)专业跨越阶段。专业应用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这一阶段应鼓励学生适当进行跨专业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等课外科技作品设计大赛,参加企业工程项目中模块的验证式功能设计等专业性、技术性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此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所学到的各种孤立的专业知识系统化,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6]。
(6)专业实践阶段。学生通过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或参加校企合作工程项目,全程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和科研项目,在项目工程背景下把专业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积累专业实践经验,培养项目管理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踏入社会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做好准备。
“协会制课程”教学模式是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其精髓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精讲多练”的教学思想,关键在于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主要由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资深工程师组成,同时吸收在第五阶段学习的优秀大三学生参与[7-8]。教师引导大三学生指导大一新生的学习,既锻炼了大三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能帮助大一新生快速提高基础专业技能,同时也补充了师资力量。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教师是精讲的主角、学生是多练的主角,师生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相互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为后续的工程项目开发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经验。在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的教学中,由企业工程师将企业工程项目带入课堂,学生在其精心指导下完成工程项目。
“协会制课程”可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皆赢:企业不但节省了工程项目的开发经费,而且赢得了完成工程项目的时间;学校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专业技能、专业视野和科学素质等方面的全面锻炼。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在“协会制课程”这种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下,突出专业特色、加强课程群建设、精简授课内容、减少冗余知识,才能为学生多练赢得更多的时间。课程群是指专业体系中存在一定拓扑顺序且关联紧密的课程集合[9]。课程群的建设立足于实用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层层分析,确定课程群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10]。要删除不同课程群之间和课程群内子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将课程群相关课程的内容重新规划,弱化独立课程,强化课程群之间的有序融合和课程群内部各子课程之间的协调,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加完美地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加深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夯实专业技能基础。“协会制课程”教学模式把实验实训室分层次、分阶段建立在社团内部,不但建设成本低,而且设备利用率高。实验实训室完全模仿企业工程项目的研发环境,完全对社团成员开放,有利于社团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实现理论水平与工程能力的高效培养。
由于理论教学的内容可以立即在实验室通过仿真或实验得到验证,可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再因人为的分割而脱节[11]。专业技能的实训项目不再是使用设备进行简单的内部接线就能够完成,而是需要经过原理图设计、仿真环境下的原理验证、元器件焊接组装、软件程序设计、系统调试等完整的工程项目过程,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科技社团积极向上的优良传统对“协会制课程”教学模式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学生存在自我管理的欠缺、团队合作精神不强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科技社团的规章制度建设、学风建设和人文素质建设等学生科技社团的管理建设。在遵守社团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以民主选举和民主评议的方式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以工程项目为纽带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让专业学习和素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基于学生科技社团的高职院校“协会制课程”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整合优势资源,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学生不但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对专业知识的工程应用有深入的理解,综合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而且善于表达、乐于交流,进入企业后能很快承担起岗位工作,深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随着“协会制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它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将有更大的推广价值。
(
)
[1]卢新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之友,2008(8):80-82.
[2]王俊社,张晓明,张建燕.信息类专业大类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43-145.
[3]孙岩,王晓迪,田文志.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85-89.
[4]蒋燕.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J].领导科学论坛,2013(2):57-58.
[5]李震,朱昌平,范新南,等.“3+1”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28-130.
[6]沈新华,陈亚鸿,谢鹏.通过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2(35):174-176.
[7]罗群英.发挥科技社团优势,推进高职教育发展[J].价值工程,2010(7):158-159.
[8]解媚霞.大学生创业2+1培养模式构建:以高职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99-101.
[9]秦剑,胡晓,唐冬.基于课程群的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实验体系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7-30.
[10]李云.高职课程群建设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9-30.
[11]左建勇.面向工程的实训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