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北京 100872)
说秦汉“乞儿”称谓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北京 100872)
“乞儿”作为身份代号,在秦汉社会称谓中并非使用很普遍,但是其等级性极其鲜明,且对后世的影响相当长久,因而值得称谓史研究者和秦汉社会史研究者注意。“乞儿”称谓使用具有年龄标示意义的“儿”字,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未成年人的社会地位。
秦汉;乞;乞儿;儿;未成年人
“乞儿”作为身份代号,在秦汉社会称谓中虽然使用并不十分普遍,但是其等级性极其鲜明,且对后世形成了相当长久的影响,因而值得称谓史研究者和秦汉社会史研究者注意。“乞儿”称谓使用具有年龄标示意义的“儿”字,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未成年人的地位。
“逐贫”“送穷”是古代民间礼俗中特别能够反映社会经济意识的内容。韩愈《送穷文》声名显赫。然而有学者说,“退之《送穷文》学《逐贫赋》”[1]卷一一下,“退之《送穷》出于《逐贫》”[1]卷二九下,“韩愈《送穷文》本于扬雄《逐贫赋》”①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四五《说部·艺苑巵言二》比较两篇文字,有这样的评说:“子云《逐贫赋》固为退之《送穷文》梯阶,然大单薄,少变化。内贫答主人‘茅茨土阶,瑶台琼榭’之比,乃以俭答奢,非贫答主人也。退之横出意变,而辞亦雄瞻,末语‘烧车与船,延之上坐’,亦自胜。凡子云之为赋,为《玄》,为《法言》,其旁搜酷拟,沈想曲换,亦自性近之耳,非必材髙也。”[2]卷上。《艺文类聚》卷三五引汉扬雄《逐贫赋》曰:
扬子遁世,离俗隐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贫且窭。礼薄义敝②《太平御览》卷四八五引汉扬雄《逐贫赋》作“礼薄义弊”。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取“礼薄义弊”说(参见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相与群聚。惆怅失志,呼贫与语:“汝在六极,投弃荒遐。好为庸卒,刑戮是加。匪惟幼稚,嬉戏土沙。亦非近邻,接屋连家。恩轻毛羽,义薄绮罗。进不由德,退不受呵。久为滞客,其意若何?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粮,我独藜飡。贫无宝玩,何以接欢?宗室之宴,为乐不期。徒行负赁,出处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沾体露肌。朋友道绝,进官凌迟。厥咎安在,职汝为之。舍汝远窜,昆仑之巅。尔复我随,翰飞戾天。舍尔登山,岩穴隐藏。尔复随我,陟彼高冈。舍尔入海,泛彼柏舟。尔复我随,载沉载浮。我行尔动,我静汝休。岂无他人,从我何求? 今汝去矣,勿复久留。”[3]卷三五
于是,“贫曰:‘唯,唯,主人见逐,多言益嗤,心有所怀,愿得尽辞。’”以下由“富”而“贫”转化历程的陈说,讲述人生哲理:“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土阶茅茨,匪雕匪饰。爰及季世,纵其昏惑。饕餮之群,贪富苟得。鄙我先人,乃傲乃骄。瑶台琼室,华屋崇高。流酒为池,积肉为肴。是用鹄逝,不践其朝。”又说:“三省吾身,谓子无諐。处君之所,福禄如山。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堪寒能暑,少而习焉。寒暑不忒,等寿神仙。桀跖不顾,贪类不干。人皆重闭③《太平御览》卷四八五引汉扬雄《逐贫赋》作“人皆重蔽”。,子独露居。人皆怵惕,子独无虞。”赋文言其“言辞既罄,色厉目张。摄齐而兴,降级下堂”。又说:“逝将去汝,适彼首阳。孤竹之子,与我连行。”扬雄于是写道:“予乃避席,辞谢不直:‘请不贰过,闻义则服。长与尔居,终无厌极。贫逐不去,与我游息。 ’”[3]卷三五
这是一篇风格独特的汉赋作品。其中所谓“邻垣乞儿,终贫且窭,礼薄义敝,相与群聚”,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而“乞儿”称谓,指代经济地位贫贱、道德水准低下、以“群聚”为社会表现形式的人等。
扬雄《逐贫赋》作为文人赋作,说明“乞儿”称谓已经得到知识界认可。《太平御览》卷二○七引应劭《汉官仪》曰:
河间相张衡说,明帝以为司徒,治府以荣之,欲更治太尉府。府公南阳赵憙也。西曹掾安众郑均,素好名节,以为朝廷新造北宫,整饬宫寺,今府本馆陶公主第舍,员职鲜少,自足相授。憙表陈之,即见听许。其冬,帝幸辟雍,历二府,光鲜壮丽,而太尉府独卑陋。显宗东顾叹息曰:“屠牛纵酒,勿令乞儿为宰。 ”①《说郛》卷一二下龚熙正《续释常谈》:“乞儿。《汉官仪》曰:‘张衡云,明帝临辟雍,历二府,见皆壮丽,而太尉府独卑陋。显宗东顾叹息曰:椎牛纵酒,勿令乞儿为宰。 ’”[4]卷二〇七
汉明帝“勿令乞儿为宰”言辞,应当看做执政集团高层人士亦使用“乞儿”称谓的一则生动的例证。
《说郛》卷五八下刘向《列仙传》写道:“阴生者,长安中渭桥下乞儿也。”[1]卷五八下这是“乞儿”与“列仙”身份相互叠合的特殊的文化史例证。《太平御览》卷八二七引《列仙传》曰:
阴生者,长安中渭桥下乞儿也。常止于市中乞,市中厌苦,以粪洒之。长吏知之,收系着桎梏,而续在市中乞。又欲杀之,乃去。洒者家室自坏,杀十余人。长安中谣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家之咎。 ”②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一二《灵异一·仙》引《列仙传》:“阴生者,长安中渭桥下乞儿也,常止于市中乞。市人厌苦,以粪洒之。旋复在里中,衣不见污如故。长吏知之,械收系之桎梏,而续在市中乞,又械,欲杀之,乃去。洒者之家室自坏,杀十余人。故长安中谣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4]卷八二七
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一二《灵异一·仙》引《列仙传》:
阴生者,长安中渭桥下乞儿也,常止于市中乞。市人厌苦,以粪洒之。旋复在里中,衣不见污如故。长吏知之,械收系之桎梏,而续在市中乞,又械,欲杀之,乃去。洒者之家室自坏,杀十余人。故长安中谣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5]卷一二
增益“旋复在里中,衣不见污如故”情节。“又欲杀之”,作“又械,欲杀之”。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也说到“乞儿”阴生故事,情节亦类似,只是“旋复在里中”作“旋复在市中乞,衣不见污如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字中出现了“乞小儿”称谓:
汉阴生者,长安渭桥下乞小儿也,常于市中匄。市中厌苦,以粪洒之。旋复在市中乞,衣不见污如故。长吏知之,械收系,著桎梏,而续在市乞。又械,欲杀之,乃去。洒之者家屋室自坏,杀十数人。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6]卷一
所谓“市中厌苦,以粪洒之”,体现出“乞儿”“乞小儿”形象的极端卑微和地位的极端低贱。
阴生被称作“长安渭桥下乞小儿也”。“渭桥下”是“乞儿”一类极端贫苦者栖身之地。《汉书》卷九九下《王莽传下》记载:“(地皇三年)二月,霸桥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莽恶之,下书曰:‘夫三皇象春,五帝象夏,三王象秋,五伯象冬。皇王,德运也;伯者,继空续乏以成历数,故其道驳。惟常安御道多以所近为名。乃二月癸巳之夜,甲午之辰,火烧霸桥,从东方西行,至甲午夕,桥尽火灭。大司空行视考问,或云寒民舍居桥下,疑以火自燎,为此灾也。其明旦即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明圣祖黄虞遗统受命,至于地皇四年为十五年。正以三年终冬绝灭霸驳之桥,欲以兴成新室统壹长存之道也。又戒此桥空东方之道。今东方岁荒民饥,道路不通,东岳太师亟科条,开东方诸仓,赈贷穷乏,以施仁道。其更名霸馆为长存馆,霸桥为长存桥。’”[7]卷九九下被政治史学者看做危局警示的长安“东方之道”上的严重灾害③《续汉书·五行志二》:“献帝初平元年八月,霸桥灾。其后三年,董卓见杀。庶征之恒燠。”,“火烧霸桥”,“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最终“桥尽火灭”,灾情引发原因,据说“寒民舍居桥下,疑以火自燎,为此灾也”。“舍居”霸桥下的“寒民”,与“阴生”等“长安渭桥下乞小儿”,身份特征和生活境况应当是大体一致的。
干宝《搜神记》所谓“乞小儿”者,应与刘向《列仙传》“乞儿”对照,可知“乞儿”的“儿”,本义确是指未成年人。前引《艺文类聚》卷三五汉扬雄《逐贫赋》所谓“匪惟幼稚,嬉戏土沙”,也暗示“乞儿”的年龄等次。
《说文·儿部》:“儿,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段玉裁注:“《子部》曰:‘孺,乳子也。乳子,乳下子也。’《杂记》谓之‘婴儿’。《女部》谓之‘嫛婗’。‘儿’‘孺’双声。引伸为凡幼小之称。”[8]卷九可知秦汉语言习惯,凡言“儿”者,多指未成年人。
指谓“儿”者,往往暗含有鄙嫌之意。如《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载灌夫骂坐辱程不识,言:“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语。 ”[9]卷一○七裴骃《集解》:“韦昭曰:‘呫嗫,附耳小语声。’”[10]司马贞《索隐》:“‘女儿’犹云‘儿女’也。 《汉书》作‘女曹’,‘儿曹’辈也。犹言儿女辈。”[11]又如《说文·门部》:“儿,善讼者也。 ”[8]卷十三未成年人往往被称作“竖子”“竖小”,其名谓也有贬义①参见王子今《“竖子”“竖小”称谓与秦汉未成年人地位》,待刊稿。。“小儿鬼”迷信也透露出未成年人地位的低下。[12]又如《说文·虫部》:“蛧,蛧蜽,山川之精物也。淮南王说②段玉裁注:“谓刘安。”:蛧蜽状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赤目,长耳,美发。从虫。网声。③段玉裁注:“按‘蛧蜽’,《周礼》作‘方良’。 《左传》作‘罔两’。 《孔子世家》作‘罔阆’。 俗作‘魍魉’。 ”《国语》曰:‘木石之怪夔、蛧蜽。’”这种“状如三岁小儿”的“蛧蜽”,也可以看做另外一种“小儿鬼”。
“乞儿”“乞小儿”称谓的鄙夷涵义,是明显的。
载录有关先秦时期“乞儿”身份历史资料的文献,成书时代并不能明晰确定。
《太平御览》卷四三○引《列子》说到春秋时期晋史中一个涉及“乞儿”的故事:
子华有宠于晋,不仕而居三卿之右。禾生、子伯,范氏之上客也。出行垧外,宿于田叟商丘开之舍。中夜,禾生、子伯二人相与言:子华之名,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商丘开先窘于饥寒,潜于牖聴之,因之子华。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见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黧黑,狎侮欺绐,无所不为。遂与商丘开俱乘高台,于众中漫言曰:有能自投下者,赏百金。众皆竞应,商丘开以为信然,遂先投之,形若飞鸟,扬于地,肌骨无石爲。复指河曲之隈曰:此波中有宝珠,泳可得也。商丘开复从而泳之④原注:“水底潜行曰‘泳’。 ”。既出,果获珠焉。众昉同疑⑤原注:“‘昉’,始。 ”。俄而范氏之藏失火,子华曰:若能入火取锦者,从所得多少赏焉。商丘开往,无难色,入火往还,埃不漫,身不燋。范氏之徒乃共谢之曰:吾不知子之有道而绐子,吾不知子之有神而辱子。敢问其道。商丘开曰:吾亡道。虽吾之心,亦不知其所以然。有一于此试与子言之,曩子二客之宿吾舍也,闻誉范氏之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吾诚信无二心,故远而来及。来以子党之言皆实也,唯恐诚之不至,行之不及,不知形体之所措,利害之所著也,心一而已。物无迕者,如斯已矣。今昉知子党之绐我,我内藏猜虑,外矜观听,追夫昔日之不燋溺也,怛然内热,惕然震悸矣,水火岂复可近哉!自此之后,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必下车而揖之⑥《太平御览》卷五四三引《列子》曰:“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必下车而揖之。”。宰我闻之,以告仲尼。仲尼曰:汝不知乎,夫至信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岂但履危崄、入火水而已哉![4]卷四三○
这里说的是“至信”可以“履危崄、入火水”的故事。孔子又提升至“夫至信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的层次。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的情形。“乞儿”和“马医”同样都是社会等级比较低的职业。
《太平御览》卷四八五引《列子》说齐国“贫者乞于城市”的故事,似乎发生在先秦,但是因《列子》的疑问,时代也未能确定:
齐有贫者乞于城市,患其亟也,众莫之与,遂适田氏之厩,从马竖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戏之曰:“从马竖而食,不以辱乎?”乞儿曰:“天下之辱,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竖哉!”[4]卷四八五其中“天下之辱,莫过于乞”的说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乞儿”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以及“乞儿”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读其中涉及“马竖”的内容,不免疑心《太平御览》卷四三○引《列子》所谓“乞儿、马医”的“马医”是否可能是“马竖”之误。然而嵇康《难自然好学论》所见“俗语曰:‘乞儿不辱马医’”,似可说明“马医”的地位确实是相当低的⑦参见王子今《河西汉简所见“马禖祝”礼俗与“马医”“马下卒”职任》,待刊稿。。
秦汉以后,“乞儿”称谓依然使用。
《太平御览》卷二五九引《世语》说周泰破格提升,以致时人评说,有“乞儿乘小车,一何驶耶”的名言:
荆州刺史裴潜以南阳周泰为从事,使诣司马宣王。宣王知之,辟泰。泰九年居丧,留缺待之。后三十六日,擢为新城太守。宣王为大会,使尚书钟毓嘲之曰:“君释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守兵马典郡。乞儿乘小车,一何驶耶?”泰曰:“君贵公之子,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一何迟也? ”[4]卷二五九
《太平御览》卷九一○引郭湏《魏晋世语》所说周泰事,其中具体情节特别是“司马宣王”的态度却不相同:
司马宣王辟周泰为新城太守,尚书钟毓谓泰曰:“君初登宰府,乞儿乘小车,一何駃。”泰曰:“君名公之子,少有文彩,故守吏职,弥猴乘土牛,一何迟。 ”众悦服。[4]卷九一○
“駃”的字义,据说就是“快”①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六三《壬前集中·金诗》“駃”条:“党世英《喜雨》诗:‘山云駃如驱,山雨沛如倾。’吴旦生曰:‘元遗山诗:駃雨东南来。自注云:駃,与快同。’江淹《莲花赋》:‘秋风駃兮舟容与。’赵松雪有《駃雪帖》,则是駃云、駃雨、駃风、駃雪皆可称也。他如慎子云:‘河下龙门,其流駃如竹箭。’崔子虚论医脉云:‘迟而少駃为缓。’钟繇调周泰云:‘乞儿乘小车,一何駃乎!曹真有名駃,号惊帆。臧道颜有《駃牛赋》。’”。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一七《职官下·郡县》引《吴录》:
魏周泰为新城太守司马,宣王使钟毓调曰:“君释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守兵马郡,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泰曰:“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②何良俊《何氏语林》卷二七《排调》:“州泰为司马宣王所知,泰屡在艰中,宣王留缺待之。至三十六日,擢为新城太守。宣王为泰会,使尚书钟元常调泰曰:‘君释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守兵马郡,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泰曰:‘诚有此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狝猴骑土牛,又何迟也!’众宾咸悦。”注:《魏志》曰:“州泰,南阳人,好立功名。”《世语》曰:“初,荆州刺史裴濳以泰为从事,司马宣王镇宛,濳数遣诣宣王。由此为宣王所知。及征孟达,泰又导军,遂辟泰。”[5]卷一七
此说“宣王使钟毓调曰”。如确实出自《吴录》,则时代较早。“乞儿乘小车”与“猕猴骑土牛”成为巧对,体现出当事人的智慧。这一故事对于“乞儿”身份的理解,自然也是有意义的。
宋人陶谷《清异录》卷下《熏燎》“乞儿香”条,说到东南亚地方出产的“异香”以“乞儿”为名:“林邑、占城、阇婆、交趾以杂出异香,剂和而范之,气韵不凡,谓中国三匀四绝,为‘乞儿香’。”[13]卷下“乞儿香”之“乞儿”名号,不知是否音译,抑或与“乞儿”称谓有关。但即使为音译,何以使用“乞儿”二字,也许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某种映像,亦值得关注古代历史文化的人们深思。
[1]陶宗仪.说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陈郁.藏一话腴外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3]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董斯张.广博物志[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干宝.搜神记[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裴骃.史记集解[M].北京:线装书局,2007.
[11]司马贞.史记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2]王子今.秦汉民间意识中的“小儿鬼”[G]//秦汉研究:第6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13]陶谷.清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责任编辑 程铁标)
Comments on the Form of Address Qi Er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WANG Zi-jin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s a code of identity,qi er was not generally used in the forms of addres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However,it was of sharp hierarchy,having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It is worthy of study for relevant researchers.The use of qi er had an indication of age,reflecting to a certain degree their social status of persons under legal ag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qi;qi er;er;person under legal age
K232
A
:1673-1972(2014)04-0005-04
2014-03-20
王子今(1950-),男,河北武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