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宿州经济发展的历史因素刍议

2014-04-10 14:51:05武爱侠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宿州历史经济

武爱侠

(宿州市公路管理局安徽·宿州234000)

影响宿州经济发展的历史因素刍议

武爱侠

(宿州市公路管理局安徽·宿州234000)

笔者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宿州历史上发生的水灾、战争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对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加快宿州经济发展的对策。

经济发展 历史因素 产业转移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汇地带,襟连沿海,背倚中原,承东启西,是安徽的北大门。在宿州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繁衍生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置宿州,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宿州历史悠久,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但为什么历史没有给宿州留下规模较大的文化遗产?为什么宿州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发达地区?笔者试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宿州历史上发生的水灾、战争和政府的政策对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加快宿州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自然因素对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宿州地处黄河和淮河之间,距黄河约160公里,距淮河约70公里。黄河有“善淤积、善决口、善迁徙”的特点,历史上多次从南岸决口。据记载,历史上黄河改道共26次,大的改道就有7次。历史上的淮河河道宽阔,水流通畅且独流入海。黄河决口改道后,淤积淮河平原,夺淮河入黄海,破坏了淮河北岸支流水系,造成淮河水系紊乱,形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的局面。公元前252年一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13世纪黄河夺淮后,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45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频繁的水灾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4年大水,均有约30亿立方米来水量滞留宿县地区沿河洼地。1963年的大水,宿县专区午秋两季遭灾,受灾面积达1380万亩,受灾人口422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99.2%。宿州直到1971年新汴河修好后,才免受大规模水灾的破坏。

二、战乱对宿州经济发展的历史制约

自古以来,宿州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史称这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秦末,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这里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决战,霸王别姬的旷古悲剧在这里绝唱。唐代中叶,宿人庞勋率戎云南的淮北卒起义,回师故里,兵困宿城,鏖战数旬,史卷上留下斑斑血迹。宋金对峙时期,宿州地处前哨,1163年,宋军北伐占领宿城后,数万宋军又被金兵大败于符离。战争结束后,宿州仅存空城,老百姓百不存一。元朝、明朝时期宿州连年遭受战乱,至今民间尚传三洗凤阳府,九洗南宿州之说。清末张乐行的捻军起义,席卷宿州大地。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在这里拉据。解放战争时期, 1948年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发动著名的淮海战役,宿州是主战场。频繁的战争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有的年份,战争和水灾同时发生,更是给宿州人民带来双重的灾难。1128年,宋军为了阻挡金兵的南下,扒开黄河,使黄河从南岸决口改道。1938年国民党政府在黄河花园口扒口泄洪,淮河流域形成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共有391万人外逃,89.3万人死亡。埇桥是中国马戏艺术的发源地,被命名为中国马戏艺术之乡,其实,埇桥区马戏艺术是频繁的灾难创造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为了躲避灾难,埇桥人民在辛酸的逃荒路上,用马戏来维持生活。战争不仅给宿州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深刻影响了宿州的经济发展。从精神层面看,宿州百姓生活长期贫困,导致思想保守,缺乏创业的精神动力。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因为长期遭受战争、水灾的痛苦,“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历史上宿州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从物质层面看,由于长期经济落后,“马太效应”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宿州又得到验证,“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经济基础薄弱,承接技术、资金、文化、人才的能力不足,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历史上宿州经济发展缺乏政策的有效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中华大地发生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人均GDP居全国第1位的大都市;浦东从上海外滩遥望的一片阡陌农田,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究其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推动作用。而宿州市这个农业大市却较长时期没能享受政策的大力扶持。

(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长期实行“以农补工”的政策,牺牲农业地区利益

新中国伊始,为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国家长期实行“以农补工”的政策。1953年,国务院先是颁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后又逐步完善了以统购统销为核心,以农业集体化和户籍制度等为制度保障的“以农补工”政策。这三项制度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和补充的比较完备的刚性制度体系,共同确保了农业对工业、乡村对城市的长期、巨量,而且是制度化的近乎无偿的“以农补工”。

国家制定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始终明显低于其收购产品的成本,而国家销售给农村的工业品价格却又大大高于工业产品的价值。1977年中国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至少34%,而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至少19.6%。农业剩余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转向工业部门,成为“以农补工”最主要的途径。1952—1990年,我国为加快实现工业化,利用各种方式从农业中取得的剩余总量高达11594亿元,其在国民收入积累额中所占的比重,在工业化起步阶段达到40%以上。

(二)改革开放后,安徽被国家列为后富地区,宿州在省内又被列为后富地区

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一都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回顾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相继出台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可以看出中部落后地区被列为后富地区。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6年,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

在安徽省宿州被政策边缘化的状况也十分突出。安徽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在皖北重点支持淮北、淮南和蚌埠,提出:“两淮一蚌”要充分发挥工业优势,成为皖北地区奋力崛起的龙头,要求加快构建“两淮一蚌”城市经济圈,使之成为辐射和带动皖北地区发展的区域经济中心。200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合芜蚌作为全省三个最大的“增长核”,蚌埠是淮河经济带的龙头。200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安徽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省唯一一个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经济区。

2002年砀山烟厂被政策性关闭,是当时全省为数不多的被关的烟厂。砀山烟厂是砀山县财政支柱,全市第一利税大户,2001年砀山烟厂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利税7000万元。虽然该企业的关闭有当时的背景,但也是一个典型事例。据了解,当时和砀山烟厂差不多的滁州卷烟厂,2010年实现税收突破11.5亿元。

四、加快宿州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影响宿州经济发展的原因,不是为落后找借口,“对历史认识有多深,我们未来前进才能有多远”,通过分析,联系宿州经济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历史因素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要承认历史,尊重历史,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宿州在资源、区位等方面具有发展优势,但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宿州在人文精神、经济发展水平、民间资本、思想观念等方面先天不足。根据“木桶原理”,短板决定木桶的盛水量。克服不足,拉长短板,是宿州未来实现跨越发展和崛起的关键,需要全市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和顽强不息地拼搏。

(二)转变传统观念并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受历史形成的保守思想影响,宿州市民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从农民新转变成的市民,广泛存在责任心不强,不习惯被约束的落后观念。他们不愿去企业上班,不思进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要想方设法引导这部分人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企业打工就业,成为产业技术工人,打开个人发展空间,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另一方面,通过“正风气,提效能”活动,引导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逐步树立谋发展、比政绩的思想观念,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心思进、干事创业的氛围。

(三)研究政策,抓住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策已经从“以农补工”向“以工补农”转变,我省也进一步重视皖北经济发展,已经出台并将继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今年,我市4个县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这是政策面十分积极的因素,充分说明国家和省更加重视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要认真研究政策面积极因素,继续积极争取,努力弥补历史政策缺口,营造政策高地。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积极谋划项目,力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进入中央和省的重点盘子。同时,努力在乡村工业园、农业、旅游、城镇化建设、民生等方面找到政策突破口,实现工业、农业、文化、社会等方面竞相发展和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投资拉动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效益,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民间资本不足,民营企业实力弱,投资内生动力不足是宿州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这种局面也是历史形成的。因此只有依靠招商引资和争取国家、省重大项目投资来推动我市经济增长。要紧紧抓住产业转移历史机遇,抓住“十二五”期间国家、省政策机遇,全力以赴搭好平台、筑巢引凤,加快经济园区建设,以产业集群的思想统领经济园区发展,集聚资本,拉动人气,推动宿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F207

A

1009-8534(2014)04-0043-02

2014-05-02

武爱侠(1966-),女,安徽宿州人,现为宿州市公路管理局经济师。

猜你喜欢
宿州历史经济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工程与建设(2019年2期)2019-09-02 01:34:14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