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欣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江南暨越地戏曲研讨会”2013年10月18日在戏曲之乡绍兴召开,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河南、江苏、安徽、福建、广西、浙江等10多个省市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越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明清文学文化专家潘承玉教授主持开幕式,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寿永明教授、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黄霖教授、越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谢一彪教授,与著名戏曲史专家厦门大学郑尚宪教授、河南大学张大新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出席专家学者致辞。
黄霖教授主持开幕式后的主题报告,厦门大学郑尚宪教授、河南大学张大新教授、复旦大学陈维昭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张正学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徐大军教授、上海电视台戏曲频道负责人杜竹敏编剧等专家发表主题演讲。陈维昭的演讲题目为《魏晋六朝的乐署、俗乐与戏曲渊源》,内中以详实的史料条理清晰地论证魏晋六朝时期雅乐与俗乐的消长与相互渗透关系,并指出雅乐乐章的谱写以郊庙祭祀的仪式性、实用性为目的,一旦满足这一目的,雅乐就有理由停步不前;相比之下,俗乐以其生动流变的娱乐性满足人的感性娱乐需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俗乐又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一步步走向戏曲舞台。郑尚宪的报告标题为《论石君宝剧作的前卫性》,将石君宝的杂剧代表作《曲江池》《秋胡戏妻》与《李娃传》等其他戏曲作品对比分析,从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等角度深刻阐述石君宝剧作的前卫性,指出其颠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根深蒂固的封建纲常观念。郑教授以独特的眼光发掘了淹没在大批优秀元杂剧作家作品中的石君宝剧作的前卫性。张正学的报告《试论宋元南戏的韵系、韵部与用韵》展示了清晰的统计图表,以探讨南戏的音韵问题,为大家很好地呈现中国古代俗文学文体形态研领域究的一项成果。其指出早期南戏的韵系是以温州方音为基础,等到南戏之曲成熟为“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时,其韵系便向宋人词韵靠拢;南戏因“合韵”现象使韵部实际只有十个等现象。杭州师范大学徐大军在报告《剧体诗用:明清之际写心剧的创作特性及其成因》中指出“剧体诗用”的概念,明确写心剧是文人个人表意立场上的“剧体诗用”,而不是戏曲编演立场上的“剧体剧用”。他认为要认识这类剧作的面貌和价值,不应只看到它是对戏曲的变体,还应把它们放在诗歌发展史上来考察,看到文人在诗言志传统上对剧体的主动利用。张大新的演讲报告《樊粹庭剧本创作的美学思想》结合美学思想理论,提出樊粹庭的剧本创作呈现出悲喜交并的审美风格。他认为其作品的悲剧思想主要体现在表现底层社会的苦难方面,突出人物形象,从而在剧作中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情感底蕴;而其喜剧思想突出地表现在剧本语言天然风趣等方面,倾向于褒扬纯良的人性和崇高的品质,使剧作洋溢着温暖轻舒的韵致。杜竹敏的主题报告《试论越剧舞台上的女性视角》以一位编剧的眼光和角度,为我们论述江南女性美对女子越剧的影响,并尝试探讨越剧的继承与发展话题。她认为像越剧这样形成鲜明女性特色的剧种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越剧的女性特色并不仅仅外在表现于女性角色,更内在于以女性视角选择题材、呈现舞台等方面。
分组讨论分2组4场展开。其中第一组两场分别由复旦大学黄仁生教授与厦门大学郑尚宪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杜海军教授与福建师范大学王汉民教授主持,研讨主题为“中国戏曲演进史宏观及个案研究”。第二组两场分别由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与天津师范大学张正学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聂付生教授与杭州师范大学徐大军教授主持,研讨主题为“江南暨越地戏曲以及其他地区戏曲发展的个案”。
在中国戏曲演进史宏观及个案研究研讨中,广西师范大学杜海军的论文《论元曲选目的知见录性质》,仔细考察明代戏曲家臧懋循所编《元曲选目》中剧目的移动、总结出“臧懋循将经见剧目前移、未见剧目后移”的规律,认为《元曲选目》具有知见录性质。这一内容迄今未见学者有任何讨论,为我们了解元杂剧在明代的流布以及日后的元杂剧的佚失提供参照,对于发现、辑佚元杂剧、研究元杂剧在明代的流传以及研究臧懋循的戏曲思想有一定帮助。上海大学杨绪容的《田水月山房本〈西厢记〉:最接近于“徐尔兼藏本”的徐评本》一文中细细例举几十条“田水月山房本”与“徐尔谦藏本”相通或相似评语,来论证“田水月山房本”最接近于“徐尔谦藏本”,版本研究细致严谨。中国传媒大学张荣恺的论文《悲剧结构与悲剧性格——元杂剧〈李太白贬夜郎〉之悲剧性解读》以《李太白贬夜郎》这个独特的研究文本为例,对中国戏曲悲剧性的两个问题“中国戏曲大团圆的结局与悲剧题材戏曲是否矛盾”“中国戏曲文本的文人化写作方式与演出‘且歌且舞’模式是否与戏剧悲剧结构与悲剧性格的创造相悖”进行考察,从新的视角深刻解读戏剧结构设置、人物性格塑造等,对中国戏曲的悲剧性提出新见解。绍兴文理学院佘德余的论文《同具荒诞性,但不能以荒诞剧称之——明清谐谑讽刺戏曲中的荒诞性与西方荒诞派戏剧之比较》,深刻地指出由于明清时期的谐谑讽刺戏曲与西方荒诞派戏剧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氛围也不同,在表现手法方面同中有异,在主题思想、审美情感上小同大异,不能以荒诞剧称之。苏州大学艾立中《论明末清初南北曲的演变——兼谈魏良辅和沈宠绥的复古实质》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明末清初北曲创作在复兴,南北曲都成为曲家常用曲体,二者功能的界限已经逐渐淡化,并兼论魏良辅和沈宠绥的实质上都是复古,只是复古的目标不一致。华东师范大学李舜华《明初弦索官腔与元季明初南北曲的消长》一文明确了“入弦索”(入乐)的概念,即集文人乐工之力,考音定律,固定腔调,最终以官方的名义加以认可,广泛推行。并重新追溯南北曲发生的历史路径,重构元季明初南北曲入乐“从四方新声到弦索官腔”的历史过程,进一步阐明其间所隐寓的理论取向及其精神意义,考辨“北曲入弦索而南曲不入”的问题,索解了戏曲研究中的一桩疑案。厦门大学杨惠玲《明清族会演剧考》一文从家族文化的角度探讨明清时期江浙一带族会演剧的组织形式、规制及其作用和影响,为戏曲研究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绍兴文理学院吴从祥的论文《论梁辰鱼〈浣纱记〉的忠义主题》以“忠义”为主题,对《浣纱记》文本进行脉络清晰的分析论证,指出剧本不仅将忠义提升至极高地位,而且夸大忠臣对国家兴亡的决定作用,是一首忠义赞歌。闽江学院邹自振提交的论文题目为《汤显祖遂昌善政与戏曲诗文创作之关系》,该文深入浅出地梳理汤显祖在遂昌从政时的发展生产、奖励农时等善政,结合其诗文创作,论述其不少诗作都是遂昌生活的写照。杭州师范大学钟明奇的《人格嬗变与审美选择——论李渔及其小说戏曲创作》一文以李渔的人格嬗变为切入点,分析其小说戏曲为何不能达到“真正文艺上的创作”,为我们研究李渔及其戏曲作品提供新的视点。浙江大学徐永明在论文《清代曲家邹式金、邹兑金兄弟家世考》中对现存资料较少的清代曲家邹氏兄弟的家世和交游等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深入考证,得出详细而深入的资料,指出自宋元以来一直到明清的七百余年间,无锡邹氏文献相仍、人才辈出,从而为我们以后研究邹氏兄弟奠定深厚的资料基础。黑龙江大学魏洪洲《〈北词广证谱〉作者考——兼论〈九宫正始〉》一文主要探讨《北词广正谱》的成书过程和归于谁之名下等问题,该文通过对格律谱发展脉络的梳理,进行层层论证,层次清晰、论据详实。厦门大学赵春宁的论文《晚清助赈演剧的兴起与发展——以〈申报〉戏曲史料为研究对象》首先明晰“助赈演剧”和“义务戏”“义演”等概念的异同,其次根据详实的《申报》材料对晚清助赈演剧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原因和意义等问题做了充分论述。
在“江南暨越地戏曲及其他地区戏曲发展的个案研究”研讨中,中国戏曲学院吴新苗在文章《“借其异迹,吐我奇气”:〈四声猿〉创作主旨论》中一再强调要把《四声猿》中四部杂剧的主题统一起来,深刻地指出过度牵强地做思想主题阐释和社会学批评,不仅不符合文本的客观差异,也因而忽略了《四声猿》作为戏剧艺术的品性。浙江长征技术学院胡源提交了《论徐渭的杂剧创作及〈南词叙录〉戏曲理论的价值》一文,他认为徐渭的杂剧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开辟了讽刺杂剧的新路。他还认为徐渭对有关戏曲文学方面的论述,主要在概述南戏源流、简略评点排次南戏名剧作等方面。浙江大学周明初教授与博士生党月瑶合撰的论文《〈蝴蝶梦〉作者谢弘仪生平事迹考》通过钩稽家谱、方志、文集等资料,对谢弘仪生平事迹进行考证,梳理出谢弘仪从明朝万历至清朝顺治年间的生平履历,并得出其完整的家庭关系,还对《蝴蝶梦》的创作时间进行考证、对目前学界将谢国当作谢弘仪本名或又一名的错误及其致误原因进行梳理。中国计量学院赵素文《明末绍兴曲家陈情表事迹考辩》一文谈论明末清初浙江绍兴戏曲作家陈情表的创作,并详细列述其诗词和戏曲作品风格,为大家披露了一位不为人知的戏曲作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吴庆宴《孟称舜与越中乡贤交游考》一文从孟称舜的交游的乡谊之交、性情之交、思想之交和文学之交四方面出发,对其交游活动进行充分详实的钩稽、梳理等考辨工作,对于解读孟称舜的性格形成、思想渊源、艺术见解等均有重要意义。杭州师范大学郭梅的论文《试论古典文化和越剧历史剧的关系》通过精心的剧目筛选和阐述,指出越剧的题材来源广泛,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历史剧。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成为越剧改编的重要题材,中国古典文化以各种形式融入到越剧中,与此同时,中国的古典文化精神也以越剧的方式得以体现。绍兴文理学院刘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西洋化”越剧改编研究》一文立足于译介学理论,回归经典研究,以越剧的形式对莎剧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作“西洋化”改编。她认为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将莎剧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越剧经典《梁祝》很好地融合,为中西戏剧比较研究拓宽了思路。绍兴文理学院卓光平的论文《“鲁迅资源”与越剧现代戏的发展》从越剧的艺术探索与“鲁迅资源”的开掘、鲁迅的思想资源与越剧的现实关照、鲁迅的文学资源与越剧经典的诞生三方面论述“鲁迅资源”与越剧现代戏的关系。绍兴文理学院俞婉君的《堕民与绍兴地方戏》一文主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堕民戏这一戏种,全文在多次采访绍剧发源地“三埭街”堕民遗老、深入了解民间堕民戏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写成,详细介绍堕民戏业服务的场合、戏业的分类、扮演戏弄的程式、堕民“走年节”中的艺能等,为我们研究绍兴地方曲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杭州师范大学袁瑾《迎神赛会中民间艺术的表演传统——以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为例》一文从地域民间信仰与乡民艺术关系角度出发,以“艺术化的民俗活动”为切入点,对绍兴舜王庙会等带有强烈信仰因素以及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样式进行细腻且深入地剖析,探求信仰与艺术如何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得以自然呈现。绍兴文理学院宋浩成提交的论文《绍兴地方曲艺的起源与民俗》饶有趣味地展示了绍剧的起源与民间祭祀活动的深刻关联。江南大学李晓春《无锡天韵社的昆曲传承与传播》一文以天韵社为例,在文化传播的视野下研究近现代吴地民间音乐社团,指出天韵社的历代音乐家坚守昆曲的清唱本色与传统,着重于昆曲清唱乐谱的编订,唱腔音韵和器乐伴奏的研习与传承以及昆曲音乐的录制,通过社内曲友的同期雅集和不同曲社间的会唱等活动形式推动昆曲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浙江工商大学聂付生《论甬剧〈半把剪刀〉等三部悲剧的甬剧史意义》一文认为《半把剪刀》等三部悲剧是甬剧史上的典范之作,其艺术的表现手段、语言的运用和甬剧的音乐等,都在甬剧的发展史具有标杆性的意义。向本次会议提交论文并参与讨论的,还有学术生力军,博士生涂谢权、林佩萱、刘佳、张晓燕、郑政、毋丹、徐芳芳等。
复旦大学罗书华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嘉良教授,绍兴文理学院刘家思教授、俞志慧教授等也或以论文提纲,或以即兴演讲和评述等方式参与了本次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