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老子“以道蒞天下”促进干部的理论学习

2014-04-10 05:01:23朱建亮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老子哲学马克思主义

朱建亮,沈 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510454)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典型的管理哲学著作。今天研究国学应当研究和传承老子 “以道蒞天下”的思想。这首先可以唤起人们特别是管理干部对“道”即对客观规律亦即对理论特别是管理哲学理论的兴趣和重视;其次,是可以促使我们的管理干部积极利用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来指导管理,指导分析事物,进行科学预测和决策,从而改变部分管理干部少学习、不研究、只顾照章办事的被动的机械式的管理局面;再次,可以促使人们特别是管理干部勤于思考,认真学习并弄懂十八大精神,弄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改变理念,改变工作作风,创新管理方法。此外还可以引领全国上下学理论用理论,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1]。

一、老子管理哲学思想“道”的本质及其具体论述

西周及西周以前就有作为理论的“道”的概念。西周有“论道”之说,《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记载“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就是说,王公是要研究和讨论“道”即规律的,而士大夫则要以“道”而作为的。

老子深感当时国家发展前景迷茫,他忧国忧民并欲劝说王侯搞好管理。他把“道”作为宇宙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和管理国家社会的核心思想理论,这是在那个战争纷乱、社会黑暗的大时代背景下提炼出来的伟大思想成果。

老子具体论述“道”在其《道德经》中是很多的。第一章提出了“道”的不同概念,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道”:常道和非常道,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二章就谈到了矛盾的对立面,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等,希望行“无为之治”这一管理原则;第四章告诉我们“道”的神秘,说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二十一章中告诉我们高明而虚心的管理者总是遵循规律来管理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特别是第六十章告诉我们用“道”管理社会的好处:“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意即以道蒞天下可达至治。他的《道德经》全书中到处用“道”这一理念阐明用“道”修养自身,管理国家,教化大众的价值。

两千年前的老子可以用属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看问题,这是极其了不起的。既是对管理者的殷切期盼,也是对民众孜孜不倦的教诲。

老子的管理哲学思想“道”,其实就是管理的哲学方法论。通读《道德经》,都是讲述“道”的存在、价值、作用以及在治国各方面的应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的“道”,在本质上就是指客观规律,是能够指导我们生活、研究、管理的指南针。其道德观,反映了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引人深思的伟大思想[2]。

二、老子管理哲学思想“道”与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

老子管理哲学思想“道”(客观规律)是哪里来的呢?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个问题长期有所争议。其实,仔细分析,是唯物主义的。他在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个“物”不是器物,而是“道”,是“先天地生”的。说明“道”是客观存在的,这足以证明老子哲学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在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过去以为万物是从“道”那里生出来的,属客观唯心主义。其实这种认识有误。如果认为万物是从“道”那里生出来的,为何此前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他认为 “道”并不是“无”,而是可以感悟到大部可以言传的 “混成”之“物”,即难于言说的东西;“道”就是“一”,这恰与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中的“一”相合。它生于即反映着“无”中生出一个混沌状态的天地原始这个统一体,因此是“一”,因此荀子也说“道出乎一”。这说明“道”不是上帝或神给的,特别是在第四章说,“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任继愈先生解释为“出现在上帝之先”[3]。说明“道”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这些连南宋文天祥都看到了,他在其状元殿试卷中说:“天地与道同一不息”[4]。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在这里得到反映。

老子管理哲学思想“道”不仅蕴含了唯物主义的成分,同时又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性质。上述“一”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对立统一规律。老子善于利用事物的两面性来向人们阐述有关“道”的思想,全书的开头就指出了“名”和“物”、“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名”是人类对万事万物的标记或概括。万事万物不能全部一一对应地给以标记(名),同类者可以概括(名)。这里就有“物”的特殊性和“名”的一般性的辩证关系。“有”和“无”两个名也是事物的概括,他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与“有”是相对的概念,他在第二章特别指出“有无相生。”同时还指出“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就是说,对立面相互依存,是永恒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足以表示有无统一最接近的例子是变易。人人都有关于一种变易的表象,甚至都可承认变易是一个表象。而若加以分析,则变易这个表象,包含有‘有’的规定,同时也包含与有相反的‘无’的规定;而且这两种规定在‘变易’这一表象里又是不可分离的。”与老子的“有无相生”一致[5]。第二十二章还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明显地道出了事物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老子在第四十章更为明显地指出了“反者道之动。”即事物的对立面在特殊情况下会走向自己的反面。第五十八章就治理国家运用政策明确说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管理哲学思想“道”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性质。

老子的管理哲学思想不仅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而且在关于管理的核心要素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相一致,即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管理哲学,是以人为本的,是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要素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社会就会发现社会矛盾的普遍存在,并有其主次。管理就要围绕各类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主要矛盾的解决而展开。如何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如何改革,要靠人,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故马克思主义的管理哲学包括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是以民主集中制为重要原则的。老子“尊人为大”即以人为本。他说“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第二十五章)即除了天、地、道,就是人大了。正是以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要素的;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正是民主管理为原则的。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即认为不要先入为主,要根据百姓的意见来决策。

三、老子“以道蒞天下”之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道德经》第六十章写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就是说管理国家必须稳定、和谐。怎样才能稳定、和谐?“以道蒞天下”就是答案。就是说要用“道”这样一个理论来治理国家,同时也指用“道”教育人民。“蒞”,通“莅”临,有至、指导、普及多重意思。指出“以道蒞天下”的重要,是因为这强调了反映客观规律——理论的重要,即强调了行动指南的重要,这样也就显示了理论学习的重要以及运用理论指导和观察分析社会事物的重要。不仅如此,而且把“道”——理论普及到天下的每个角落,以利于人们正确看待事物,使人们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科学地搞好本职工作,从而减少许多因认识的偏差而产生的摩擦,使社会走向和谐,这也是于现代社会管理极有价值的。为什么说“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这个“鬼”不是鬼神的“鬼”,而是指社会上的捣乱分子,这里的“神”也不是指鬼神的“神”,而是指神气、精神。这里的“圣人”是根据上古“圣王”而指国家社会的高明管理者。整句即是说,来自下面的捣乱分子和来自上面的国家管理者都不会伤害人民和社会;不仅不会伤害人民和社会,而且因为受到了“道”的教育和得到了对“道”的利用,社会上下同心,和谐一致。就是说,上下都明白了很深的道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从而合于同德即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奋斗目标均一致,因此他最后说“故,德交归焉”。

今天,我们说仍要传承“以道蒞天下”,就是说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我们特别是我们的管理干部。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的管理和我们的各种活动,“行动指南”都是必不可少的。毛泽东曾说过: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将此看做教条,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思想支配行动,因此,学习实践十八大精神,坚持党的行动指南、坚持理论自信极为重要。

今天的管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管理任务极其繁复,不少中下层管理者只顾忙于事务,埋头干活,在工作紧张的情况下,虽然有的关注了专业理论,但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至于在其他岗位上工作的人们就更不用说了。老子感叹地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即认为不同的人对“道”的态度很不相同。两千多年前老子是如此遵道重道,要求悟道守道,如此苦口婆心地劝导“以道蒞天下”,这是前无古人,是伟大的管理领路人。今天如果我们能够恪守“以道蒞天下”,我们就会积极响应习近平同志多次关于学习的指示,努力开展理论学习,克服能力危机。他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学习状况确实不容乐观。有些党员干部不愿学;有的不真学;有的不善学。2013年3月,他在中央党校又就学习做了重要讲话,指出: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这个任务,今天依然很现实地摆在我们党面前。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认为,不仅党内要这样学习,而且所有管理干部都应像习主席讲的这样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四、今天传承老子“以道蒞天下”思想的着力点

老子不仅提出“以道蒞天下”,而且也显示了他的着力点,这主要就是劝导管理者努力学习并运用其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来处理管理中的各类矛盾[6]。这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就是许多人本应注意而实际上不太注意的学哲学、用哲学,以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饱满的热情投入管理的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里其实始终是强调要“以道蒞天下”。他苦口婆心地讲述这个“道”及其价值,但他觉得无人理解,故感叹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第七十章)今天我们传承老子思想,就要重视理论,学好和运用好理论,首先是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时代精神之精华,是我们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需要自觉学习和运用的思想武器或行动指南。因此,管理者应长期学哲学、用哲学。当前,我们尤其要结合党内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学习。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因此,有关群众路线的论述是必须认真学习和坚持的。

对于管理来说,关键环节是预测和决策,老子很重视。今天我们管理者在复杂的环境进行预测、决策更要利用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预测、决策的有力武器。具体来说,第一,这要求先作调查研究,然后再作分析推断。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因此,预测和决策都要走群众路线,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这样可以克服主观主义和懈怠作风。第二,在做分析推断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例如要善于在众多矛盾之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善于利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复杂事物相互关系;要善于利用矛盾的转化规律发现矛盾转化的契机和条件。多深入群众多调查研究,去掉官本位思想,有助克服形而上学和形式主义。第三,在决策过程中,要推行民主集中制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模式,以克服官僚主义,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点极为重要。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就是希望管理者不要先入为主,而要以百姓的意志为转移,更不能有损群众的利益。因此,决策要特别注意走群众路线。第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继续改革不动摇。这样可以克服保守主义而创新。

老子是坚信“以道蒞天下”的重要管理价值的,这就是他的理论自信。今天的管理,更需如此。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我们永远要用的正确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党和国家公务人员都应努力学习和践行之。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保障,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综上所述,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主张的管理要以“以道蒞天下”,不但十分正确,而且值得我们长期传承。“以道蒞天下”,不仅要求管理者走正道行大道,而且要严格按照客观规律特别是哲学规律进行管理。这给我们今天的管理人员的启示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使我们的国家社会稳步发展,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1]姚霞.老子道家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12):113-115.

[2]朱建亮.《道德经》心评赞——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30.

[3]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1.

[4]邓洪波.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197.

[5]黑格尔.小逻辑[M].张世英.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2.

[6]韩琳,刘康乐.《老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76-78.

猜你喜欢
老子哲学马克思主义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智者老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晾衣哲学
视野(2009年20期)2009-04-09 06: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