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下广东省外向型企业策略选择——基于风险管理视角

2014-04-10 05:01:23谢棋君莫佩珊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企业

谢棋君,莫佩珊

(广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tz)曾在撰写的论文中提及且论述了一个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1]原因就在于蝴蝶扇动翅膀的行为,产生出微弱的气流,致使其周边空气系统发生一定程度之变化,而恰恰是受微弱气流影响而引起其他系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终致系统累积效应极化的输出,即所谓的“蝴蝶效应”。而这正应验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特别是广东省外向型企业造成的重大影响之间的联系,或者说这两者间因果联系的结果是一系列的“多米诺式”连锁反应。此次之于上世纪20年代发生的金融危机呈现出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影响深远等特点。广东省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有很多对外型企业集中在广州、佛山、东莞等地,难以“幸免于难”。大批公司工厂倒闭,人员裁撤,社会不稳定性增大,各类矛盾呈尖锐态势;虽危机势头日趋平缓,但“余震”仍旷日持久,若不以此为契机,推行全面的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还会有再次陷入危机的可能。故通过风险管理视角对该区外向型企业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下广东省外向型企业风险及原因剖析

(一)广东省外向型企业风险状况评估

此次危机也是继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对我国乃至广东省影响最大的一次,这里外向型企业众多,各行业林立,遭受的冲击史无前例,面临着众多风险。

1.效益下降,企业生存风险被放大

经查阅相关数据发现,全省大多数行业利润大幅下降。如鞋类出口贸易企业大部属贴牌生产,多是外商独资企业,其出口的商品只是代港、台商生产加工,只能获得微薄利润。对于企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原本就有限的利润在该形势下被压缩到极限,使其在应对外部金融危机挑战的同时还要尽力克服来自内部的压力。其一,出口总量下降。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快速下滑,入世7年来增长速度第一次低于20%,其中出口14 285.5亿美元,增长17.2%,增速同比减缓8.5个百分点[2]。由于外需市场特别是欧美地区需求明显减弱,而这些地区一直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地区,从而造成出口总量迅速下滑。其二,订单数量减少。基于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不被看好,导致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企业对短期内经济形势也持不乐观态度,信心不足,加之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为避免因不能按时收到货款和成本预算失控而遭受损失,一部分企业只能有单不接,同时也致使库存成本增加,减产运行。

2.资金问题恶化,企业良性循环遭破坏

其一,资金匮乏。资金本是企业日常运作中最头痛之要素,尤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反应得更为强烈;同时受原材料价格波动、信贷及利率变动等客观经济因素影响,加之这几年以来普遍不景气的经济环境,致使企业受放缓之现金流、增多之货款拖欠等问题束缚,从而造成企业资金匮乏局面广泛存在。其二,外汇储备缩水。因美元贬值,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的我国作为举足轻重的经济体,持有的外汇中美元占相当大比重,且外汇中“两房”所占份额最大,换言之,我国承担了“金融海啸”压力的很大部分,结果则是外汇严重缩水。其三,对外投资风险增大,投资增长放缓。“金融海啸”还造成了企业的负面预期,认为该阶段投资非常不明智,本打算“雄心壮志”进军国际市场的许多外向型企业立刻转为观望,因谁也不能准确预判国际市场的低迷会持续多久。此种现实现金流受扼制的情势,严重打击了外向型企业正常经营生态,为后期恢复留下持续后遗症。

3.人员失业风险增大,社会不稳定性骤升

一方面,各外向型企业普遍遭受重创,资金匮乏,为缩减成本只能寄希望于降低用工支出,导致出让劳动力的工人工资缩水;另一方面,对于中小型外向型企业,抗风险水平较低,在资金链出现危险或断裂时很有可能会选择企业破产,而其占据了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半壁江山”,破产倒闭必将导致大批产业工人失业,急速上升的失业率会给政府造成巨大就业压力、对社会的良性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危及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二)广东省外向型企业面临风险的原因剖析

1.表征原因剖析

(1)对外依存度过高。广东省外向型企业在改革开放浪潮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在沿海地区迅速崛起,依托着对外贸易的最前沿区位优势开展活动,逐渐地倾向于国际市场;在这次“海啸”来袭中才意识到对于外贸的依赖程度太高,以至于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企业淹没在强势的“海浪”冲击中。(2)产业结构滞后,缺少创新、自主技术和品牌。一方面,企业发展严重畸形。外向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运用着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其主要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企业构成,在面对挑战时多半会由于“先天发育不足”而夭折;另一方面,出口结构过于单一。出口主要集中于服装、玩具、鞋业、陶瓷等低附加值的产业,这些产业很容易受到外部冲击而迅速自我消亡;第三,缺乏自主创新。区内外向型企业的雏形多半是做代工贸易,而后再转向独立开厂,必将“继承”原先经验,节省大量自主创新开支同时又可立马进行企业正常经营,由于廉价的劳动力,虽然在国际市场遭受了多次“反倾销”诉讼和贸易壁垒,但仍保持着强劲上升势头,可这次“海啸”终致清醒。

2.根源剖析: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及内部控制机制欠缺

(1)风险管理全过程存固有缺陷。其一,外向型企业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全面。也可以说是对风险管理观念的淡薄,日常工作中则表现为重视经营而轻视了风险管理,致使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缺乏根基,更谈不上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其二,企业风险管理的程序也不科学,太过笼统。公司权力机构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制衡,风险责任的划分不明确;同时,风险管理制度的订立事前实地调研缺乏科学依据,风险管理的手段也很单一,从而使制度和执行都得不到有效落实。其三,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缺乏内部统一的控制标准。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也缺乏有效协调、调度和调剂,导致风险信息大量地杂乱堆积却不能有效利用。其四,企业缺少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大多数风险管理职能都由相关部门拆分执行,而风险管理过程又缺乏监督,企业风险管理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或严格的惩罚措施,在企业中形成不了约束。其五,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而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如何应用相对滞后,且较难使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结果则是使企业丧失了一些机会。其六,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缺乏专业人才,主要由一般管理人员兼任;同时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和责任划分存在异议,内部人员则会串通舞弊,逃避事务和责任,表现为风险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导致企业的经济损失和风险成本的增加。(2)内部控制未形成规模效应。实践和研究表明,其实几乎所有的战略风险都是能够可以预见的,只要企业能建立一个内部控制的预警系统,就能对早期的危险信号进行迅速反应而采取相应对策。如果可以把这种主动化解风险的策略发挥到极致,那么几乎任何战略风险都能被转化为机遇。而恰恰是外向型企业未能够构建起其内部的控制系统,在风险面前不能组织起有效的内部防御能力,只能被动消极应对。

二、基于风险管理视角外向型企业策略选择

(一)重心的调整:转战国内市场,降低遭遇风险可能

其一,实现经营理念的转变。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观念的思想解放是外向型企业扩大国内市场的前提,应将在外需形势严峻时被动地开拓国内市场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利用国内市场,争取做好内销外销,从而规避风险。其二,侧重国内消费群体的产品开发。在外向型企业转型过程中,企业应针对国内市场不同消费人群细分市场,分别设计有针对性的产品以满足不同需求;主动调整产品,以满足国内居民消费习惯,这是外向型企业打开国内市场的基础。同时,转型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再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转型。

(二)思维的转变:改变经营理念,强化企业抗风险力

其一,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大科研投入和新产品研发的力度,尽快从产品的单一制造向整个产业的上游转移,改变过去“重制造,轻研发;重生产,轻品牌”的传统惯性思维,将企业的人力、资金等高效资源向整个产业链的上游投放,从源头上提升竞争力,从而摆脱企业运用比较优势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尴尬境地,避免或减轻由于“先天不足”的夭折。其二,调整出口结构。针对省内乃至我国出口结构的单一情况,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尽快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逐步缩减竞争力低下、产品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同时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帮助其发展,使企业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依靠不断提高的品牌核心价值走向附加值高的产品,从而提高省内外向型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三,提升自我创新意识。我国传统的经营观念非常保守,不愿冒风险,导致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所以针对省内外向型企业也是一样,首先要从意识上入手,摆脱以往传统的墨守成规,勇于承担风险,尤其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退缩意味着被淘汰。企业应转型成为“进取型”企业,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而后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文化的明晰:确立风险文化,提升整体风险管理认知

其一,明确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内涵。风险管理始于战后的德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开始倡导风险管理,并研究风险管理及保险问题。1953年,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场火灾震动了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这场火灾成了风险管理科学发展的契机。1963年,美国学者发表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引起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3]。自此开始,对于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得到更为系统和专业的提升,从而最终使得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下来。其所强调的始终是企业要通过相关的目标、政策、制度使人们明确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态度、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及企业的应对原则等等,使人们至少树立面对风险不要害怕而是利用系统的方法去管理它的态度[4]。其二,建构统一的风险管理话语体系。由于各人或部门对风险的认知偏好和程度不尽相同,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把财务部门对原计划的执行过程置于非常严格的管控之下,因潜意识中认为其具有较大风险,而另一方面,市场营销部门因本身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大的属性,对于风险的刺激就不会那么强烈,容易造成麻痹心理。故应在企业内部建构出一整套风险及风险管理话语体系以统一风险语言。其三,强化认同培训。组织高级管理人员专业培训进修,明确风险管理意识的关键作用;组织普通员工定期培训,培养其风险意识;组织企业人员内部讲座、研讨会等方式,这些都为了能够强化全体组织成员的风险文化认同感。

(四)系统的制度:完善机制,从源头防控风险

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其一,应建立起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在内的一体化分析模型。因为风险一体化模型的建立将大大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一体化可以保证分析结果一致,并可以互相比较有利于决策,同时也可以避免重复工作,各职能不能不会再出现工作上的重叠;还有一体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能够将企业的各种风险加总,最终计量出代表企业全部受险价值的总数。其二,对企业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一方面,风险管理活动不仅包括转移、消除、减少、控制,特别要把开发风险、利用风险、经营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必须有多种风险测度和价值测度[5]。那么,必须在企业内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设施,包括支持风险管理程序的数据库,而全面风险管理所依托的基础结构是企业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和发展迅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另外,建立快捷可靠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系统、业务部门的营运系统等,都能为强有力地支撑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发挥巨大作用。

2.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系统

其一,拓展内部的控制目标。美国ERM框架的内部控制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四个方面,而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仅局限于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我国应拓展内部控制的目标,由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向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扩展,以调动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关注和需求[6],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系统作用。其二,扩充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企业的全体人员与企业的发展都息息相关,理应将其全部纳入控制责任主体的范畴内,上至管理高层,下到基层员工,那么就应将这种意识运用到省内外向型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执行当中去,从而使企业由原先的单一责任主体向多元主体扩展,让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三,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由于省内各外向型企业的风险管理基础不好,导致内部控制规范也存在各种缺陷,故需要从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两个层面来对其进行整改,基本规范应类似美国COSO报告中的概念性制度框架,具体规范可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或者是参照性的规则,为将来企业的评估提供一定依据。

三、结语

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财富泡沫破灭后的世界经济和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并且很有可能是相当长的一个历史调整期。透过风险管理角度审视此次危机下的中国,无论从相关从业者、外向型企业到整个经济体系在内都受到广泛关涉,且似乎显得 “弱不禁风”,究其根源皆是未曾把风险管理意识及其所传达的文化贯穿于日常运转中去。再试图以旧式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和人力密集型比较优势去经营已愈加不符合全球化进程,外向型企业在认识到风险管理重要性与紧迫性后,现阶段一定要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融进企业的文化当中,在做好内部控制的前提下,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才可经受住国际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考验而立于不败。

[1]潘飞.生生与共:城市生命的文化理解[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2]戴良整.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0(14):192-193.

[3]汪忠,黄瑞华.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25-31.

[4]卢才武,孙庆文,栾晓慧.企业风险管理应对策略谈[J].经济论坛,2004(2):57-58.

[5]张维功,何建敏,丁德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软科学,2008(12):40-43.

[6]阚京华.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的制度性缺陷与完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88-91.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8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本地化科技翻译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