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平 王 珏 陈 煜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61)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河北面临的挑战
刘秋平 王 珏 陈 煜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61)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也是河北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河北带来巨大的挑战。与京津相比,河北在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都相对较差,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较弱,为能够抓住机遇,尽快适应协同发展的步伐,河北需要在制度保障、人才培养、产业升级转型等多个方面重点建设。
京津冀 一体化发展 河北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三地最为关注的内容。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通过京津冀三个区域的分工优化,资源重新配置,能够带动三个区域商品、资本、技术、信息、服务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虽然由于交通和通讯的现代化,使得“经济距离”往往可以超越“地理距离”,但是地域相邻,文化相似,可以节省交易成本,有利于三地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京津地区较高的经济技术会由高到低,按照一定的发展梯度,依次分期逐步的向河北地区发展。这样区域内的资源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不但能解决京津地区人口、行政、商业、高校等过度集中带来的“大城市病”,而且还能极大地带动河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河北带来快速发展的巨大机遇。京津冀三个区域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能够给三个区域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据国家发改委称,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相关规划正在紧密制定当中,初步规划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优先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快推进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为加强区域合作提供更好支撑;二是充分发挥首都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智力资源高度密集、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发挥创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区域创新水平整体提升,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首都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密集的优势,鼓励本市资源以多种方式加强为周边服务,提升周边地区公共服务质量等内容也有提及。
到2020年,京津冀交通体系将实现“五个一体化”:公路一体化、交通运输枢纽一体化、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物流发展一体化[2]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将有助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同时也将为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交通运输保障。在“陆路——公路”方面,到“十二五”末,计划建成以高速公路为主干、干线公路为补充的“一环六射”京冀大通道。在“陆路——铁路”方面,京津城际铁路、即将通车的津秦客运专线、京沈、京承、京张、京九专线都在建设规划中,这些铁路的建设,使得以北京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扩大到更大范围,全方位与周边省市紧密联系。在“海路”方面,河北省将全面拓展港口功能,将唐山港打造成现代化综合性港口群,将秦皇岛港建成低碳、绿色、智能化的国内煤炭主枢纽港兼国际知名旅游胜地邮轮母港,把黄骅港建设成为集装箱、矿石、液体化工专业大港和国家主要港口、北方国际散货石化大港。在“空路”方面,谋划建设京津冀机场群。要将石家庄机场培育成华北地区航空运输枢纽机场,成为北京、天津主要备降和分流机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强大的必然发展。目前,河北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这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面对这样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北省要想又好又快地走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还需面对很多问题。
首先,京津冀之间经济发展落差较大。京津地区产业凝聚力强,很多优势产业都落户在京津地区,经过多年发展,京津地区“空吸”了河北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资源,从而造成京津的经济实力远大于河北。
其次,京津冀之间主导产业有明显区别。北京经济服务化、高端化趋势明显,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的49.5%、7.7%和12.6%;天津加强高端化、高新化产业,航空航天、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纺织等八大优势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以上。而河北优势产业中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居多,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医药、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1.8%[3]。这些产业之间独立性较强,相容性较低,给京津冀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带了很多困难。
第三,河北省相对封闭,未能共享京津开放市场,且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能力相对较弱。河北的经济发展资金主要依赖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来源较少。河北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发展,而京津是国内投资集中地区,自增强能力强,目前为止河北尚未充分共享京津的开放市场。京津地区的企业很少在周边河北的市县开设企业分部,未能起到京津向河北区域扩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只有地区之间企业主动融合才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根本。近些年京津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行业正在逐渐向河北地区转移,这些产业河北承接相对容易些,但是还有很多产业的转移河北省并未能有效承接,主要原因就在于河北这些产业发展实力较弱,不能充分利用京津的优势资源,从而影响到三者之间的一体化进程。
第四,河北劳动力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河北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水平较低,劳动力大多来自农村,大部分只能适应体力劳动和低水平的技术和管理劳动,而某些产业(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在京津产业向河北区域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所需加大,尤其是相对高水平、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如果京津地区汇聚的高层次人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随着产业转移同比例转移的话,河北就会面临京津冀产业融合中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窘状。
京津冀地区存在禀赋差异,要想协同发展,需要各方利益之间的博弈。环境保护、人口转移背后会涉及到区域产业和GDP的博弈[4],而产业发展又涉及到当地区域的税收、就业等指标,还需要相关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等等。因此,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河北要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会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北省要抓住机遇,重点改革,尽快适应协同发展的步伐。
(1)打造现代化交通网络,首先在交通上与京津无缝对接。河北农业优势突出,是全国粮棉油集中产区和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以钢铁为标志的资源型基础工业实力雄厚,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目前这些产品在京津地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环京津地区已建成一批服务京津需求、具有产业链延伸性质的工农业产品加工配套供应基地、连锁市场,已成为京津房地产市场重要的客源。这些产业为京津提供服务的最关键环节就是交通网络的畅通,因此河北要抓住目前京津冀三者已经对接的部分,在京津冀“大交通网络”迅猛建设的同时,加快速度完善自身的交通网络,尤其是省内对接“县级、村级”的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农业等产品的服务速度和质量,不但与京津冀“大交通网络”无缝对接,还能进一步延伸。
(2)大力发展京津优势产业,增强对京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河北的优势产业多为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钢铁、石化、纺织等,在与京津对接时这些产业的对接过程相对容易,且进展迅速,但是很多京津的优势产业属于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如京津的科技资源相关产业,北京的服务业、天津的制造技术产业等,这些属于河北的弱势产业,对接时产业转移困难重重。因此,河北要在巩固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下大力气发展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为京津此类产业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的实力,产业转移吸引力的增强会加快产业转移的速度,与三地一体化进程。
(3)着力治理环境污染,为京津向冀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近年来,河北区域雾霾是环境治理的首要内容,为此河北省已经在近2年采取了多项措施,狠抓环境污染。河北省通过在唐山市、平山县、鹿泉市等多地大规模集中拆除水泥企业,在唐山、邯郸、张家口、邢台等市集中拆除多家钢铁企业等方式,倒逼此类企业化解产能过剩,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并将腾出的土地规划建设绿色环保产业。河北省要加快淘汰过剩产能,置换出更多的生态空间和环境容量,为能够更多的承接京津地区人才智力辐射和相关绿色环保产业,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4)加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承接京津产业提供劳动力。 京津产业向冀的转移,会增大对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尤其是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不同层次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河北省要着力增强这些人才的培养,针对北京的主导产业服务业、天津的主导产业制造业等所需的技术技能与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京津冀产业顺利转移提供人才支持。
(5)制定相关机制,加强“执行力”,保障三地协同发展。河北省已经在很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快对京津地区的对接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关机制的保障。河北省政府需要从观念、体制、政策、措施上再下功夫,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并加强“执行力”管理,确保河北省采取的各项措施能够强有力的执行下去,从而能够为京津冀一体化“保驾护航”,而不是让所有的措施都“流于形式”。
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经在公安执法、医疗救助、环境治理、产业融合等多个方面采取行动,逐步尝试走向“协同发展”,新闻媒体也在极力宣传三地一体化发展的动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此给与很高的期待。 与京津相比,河北省在经济、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加大努力去适应新形势。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三地需要在功能定位、产业分工、交通体系、设施配套等方面统筹,才能实现长足发展。
[1]网易新闻,中国提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2014.03.06
[2]赵建,河北:建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协调机制.河北日报,2014.03.16
[3]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中国网,2011-12-01
[4]人民网新闻.“京津冀一体化”不能仅房价先行,2014.03.07
Challenges of Hebei under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LIU Qiu-ping WANG Jue CHEN Yu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Integrat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s inevitab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t is a rare opportunity as well as a tremendous challenge for Hebei. Compared with Beijing and Tianjin, Hebei is relatively poor in economy, technology and talents, and is weak to undertak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Beijing and Tianjin. Therefore, in order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and adapt to the pace of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Hebei needs to improve in its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etc.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Hebei
A
1673-1816(2014)04-0061-04
2014-10-16
刘秋平(1979-),女,汉,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