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国共合作中对“利益”与“主义”的抉择

2014-04-10 03:30:55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苏俄共产国际

向 婷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思政部, 湖南 长沙 410205)

苏联在国共合作中对“利益”与“主义”的抉择

向 婷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思政部, 湖南 长沙 410205)

苏联推动中国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动因很多,综合来看,与中国共产党在“主义”上的一致,与中国国民党在利益上的“契合”是两大主要因素。在国共合作过程中苏联更倾向于中国国民党的行为,则表明其较之于“主义”更看重自身的“利益”。

国共合作; 苏联; 主义; 利益

参与到中国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中来的除了中国内部的政党、阶级和广大群众,也有苏联,英美这样的国际势力,无不表示莫大的参与兴趣。尤其是苏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都得利于苏联的推动。在对苏联的参与动机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主义”与“利益”是其得以与中国革命产生交集的主要因素。而在“主义”与“利益”之间,其行为的天平并不一定是放在共同的信仰上,但却一定是放在会让自己利益得到满足的一方身上。

一、苏联与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主义”信仰

1919年,共产国际从成立之时起,就将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之一。作为共产国际及苏联领袖的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中也提出把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结成一条反对共同敌人——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共产国际作为“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规定凡是加入共产国际的各政党,一律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被称为“某某国共产党”。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在其发布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北南政府的宣言》中表示愿意“帮助中国人民”,并愿意将“沙皇政府独立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中国人民”,以及“废弃一切特权,废弃俄国商人在中国境内的一切商店”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共产国际,还是当时的苏俄政府,都表明了对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事业的关心,对中国人民利益的维护,对世界范围内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支持。籍于此,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与当时的苏俄共产国际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共产国际并派代表参加了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中国共产党自其诞生之日起,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的利益定位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于这次会议上宣布加入国产国际,作为支部接受共产国际领导。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到组织上与共产国际的一致性,使得不同国度但却拥有同一信仰的两个政党有着莫大的交集。1921年,共产国际建立了远东书记处,直接加强对华工作。基于苏联与中共在“主义”上的契合,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在其革命过程中,无论是从信仰上需要苏俄的指导,还是从物质上得到苏俄的支助,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历史上便有了苏联促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两次合作。

二、苏联与中国国民党存在“利益”上的契合

俄国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成立极大地冲击和挑战了资本主义世界,也正因为此,从其成立起就一直处于十四国武装干涉的威胁当中。苏俄认识到:“为了捍卫被军事方面无比强大的帝国主义列强所包围的各苏维埃共和国的生存,必须实行使一起民族解放运动和一切殖民地解放运动同苏维埃俄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的政策”[1]164-165。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军阀混战,政权交替更迭的国内状况,使得苏俄在中东铁路的利益又遭受着随时付诸东流的威胁。因此,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为了继续保护自己在中国的利益,苏俄必须寻求稳定的中国政权作为其合作伙伴。苏俄在中国积极寻找能够承担起掀起民族解放运动,又能维护自身利益的领导组织和力量时,面对的一个是力量强大但信仰迥异的国民党,一个是信仰相同但却力量弱小的共产党,苏俄及其领导的共产国际无疑更看好前者。而此时的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屡遭失败且倍受帝国主义的打击和北洋军阀的背叛,再加上组织越来越出现的涣散状况,身心俱疲的国民党也急切要求有新的力量加入,改组并支持国民党,继续革命事业。因此在利益上的契合,便有了苏俄政府的全权代表达林在广州开始和孙中山商谈合作问题。

第二次国共合作前,因害怕陷入与日本作战的危机当中,苏联一直保持中立态度。随着德国法西斯的上台,其提出的反共反苏口号及对本国共产党的迅速镇压使得苏联极为焦灼,苏联极度希望中国能尽快举国抗日,拖住日本有可能进攻自己的步伐。然而在中国最先举起抗日旗号的中国共产党因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遭受了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被迫长征,革命力量损失惨重。因此,苏联又一次看好反革命力量强大的国民党是助其解决日本威胁的中坚力量。而当时的国民党在日本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文化颠覆下,虽一度不愿意对日作战,但无奈自己的政权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在国际政治声望上,中国任由日本的侵略和大范围占领使得国民政权颜面无存;在国内政权组织上,有溥仪在东北的伪“满洲国”及汪精卫的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其分庭抗礼,极大挑战了蒋介石国民政权在全国的统一性;在国家领土安全上,日本侵略者的长驱直入使得整个中国都有亡国的危险;在经济基础上,日本侵略造成军民大量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美元。蒋介石集团在这种压力和威胁下,被迫也有对日一战的要求。而此时苏联的支持与联合无疑与国民党的利益诉求一致,因此国民党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与苏联合作并自然接受苏联武器各方面的支援,且于1941年宣布中国加入到美、英、苏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中来。

三、追随“利益”而非“主义”是苏联在国共合作中的抉择

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完全一样也因此完全拥有对话的基础,与中国国民党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别和对立的矛盾,但二者因利益的瓜葛也能在一定的基础上统一起来。面对阶级利益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苏联更倾向何方,苏联用自己的行为在“主义”和“利益”之间做了抉择。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苏俄对于国民党的偏爱体现在给予了其大量钱财物资和军事援助,并让国民党在军阀纷争的年代建立了自己在广州的政权。而对于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必须全力支持国民党。”[2]344苏俄保持与国民党,当时中国的第一大政党的亲密关系,既可以突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其外交的封锁,与中国的“友谊”外交可以获得驻兵外蒙的权力,保持其中东铁路的利益,更可以通过国共合作下的反帝反封,缓解其他帝国主义对自己政权的压力。因此,苏俄自己总结到:“苏俄如果不能同孙中山的国民党联合起来,在中国将一事无成”[3]100-101。当然,不能否认苏俄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部分自己在中国的已得利益,且对中国的反帝反封斗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我们总体分析苏俄这些行为的动因时可以发现,在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全世界受剥削受压迫民族的同情背后,更主要的是出于对利益的追求,这是苏俄对中国采取的策略包括支持和援助中国国民革命的最大驱动因素。当时的国民党较之共产党,无疑在武装力量和影响力上更具优势,苏俄自然选择国民党作为自己的对等合作伙伴和支援对象,并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满足自己的利益。苏联对于利益的更为看重紧接着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又得到了证实。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苏联再一次给予了掌控国家政权的国民党更多的援助,中共所领导的隶属国民政府之下的政府和军队,几乎无法从苏联对中国的巨大援助当中分一杯羹[4]69。斯大林自己曾对此作出解释:“关于中共,我并不支持也无支持他们的意向,中国只有一个政府。如在中国国内另一自称为政府的政府,这是应当由中国自己解决的问题。蒋委员长说援助应给予中央政府,我以往既已如此,今后如有需要援助的,自应当给予蒋委员长之政府。”[5]5011943年,苏联为了获得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其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帮助,不惜解散共产国际,消除与这些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明显冲突。并让其当时的驻华大使潘友新对蒋介石保证:“共产国际解散后,苏联不会再援助任何外国的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也是一样,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给予任何援助。”[6]504-505在“主义”和“利益”面前,苏联的行为表明其选择只会是“利益”。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的对待中国的各种行为都与利益因素密不可分。正如同在“庚子赔款”这一事件中,美国之所以能同意将多得的赔款返还给中国,并不是出于道义,而是源于精神和商业上回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得出这种结论,在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比起提供给中国共产党的帮助,苏联更青睐并更愿意支援中国国民党。其促进、参与中国两次国共合作的行为与其说是追随“主义”,倒不如认定是追随“利益”更可靠得多。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间的外交行为,有时并不是单纯站立在有没有共同的“主义”信仰基础上。外交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追求,利益是决定国际行为的最根本因素。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运动(1920-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3]社科院马列所近代史研究所编.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4]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向青.苏俄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6]United States Department,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FRUS),1944,Vol.6[M].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5.

TheChoiceofSovietUnionon“Interest”and“Doctrine”intheProcessoftheTwo-timeKMT-CPCCooperation

XIANG Ting

(Institute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Education,HunanInternationalEconomics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205)

There were lots of motivations of Soviet Union promoting the twice KMT-CPC cooperation in Chinese history.In general,having the same“doctrine”with the CPC,and having the same pursuit of interest with the KMT were the two major factors.In the process of the twice cooperation,the behavior of Soviet Union tending to the KMT indicated that Soviet Union prefered its“interest”to“doctrine”.

KMT-CPC cooperation; Soviet Union; doctrine; interest

2014-05-04

向 婷,1982年生,女,苗族,湖南沅陵人,博士,研究方向: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

D231

A

1671-9743(2014)08-0057-02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苏俄共产国际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领导文萃(2017年3期)2017-02-27 23:02:16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东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 23:43:01
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政治背景下的司法改革
红广角(2016年11期)2016-12-12 02:12:59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策策略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探索(2015年3期)2015-04-17 02:36:47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80周年
军事历史(2004年2期)2004-11-22 07:12:00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军事历史(2001年5期)2001-08-21 02: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