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小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那么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的呢?它出来,天就亮了;它回去,天就黑了。庄稼不能离了它,树木不能离了它,甚至花花草草的也离不得它。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啊!我们便想,有一天突然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的,光亮的,那该多好,但是我们不能;想得痴了,就去缠着奶奶讲太阳的故事。
“奶奶,太阳住在什么地方呀?”
“是住在金山上的吧。”奶奶说。
“去太阳上有路吗?”
“当然有的。”
“啊,那怎么个走呀?”
奶奶笑着,想了想,拉我们走到门前的那块园地上,说:
“咱们一块儿来种园吧,你们每人种下你们喜爱的种子,以后就什么都知道了。”
奶奶教了一辈子学,到处都有她的学生,后来退休了就在家耕务这块园地,她的话我们是最信的。到了园地,我们松了土,施了肥,妹妹种了一溜梅豆,弟弟种了几行葵子,我将十几枚仙桃核儿埋在篱笆边上,希望长出一片小桃林来。从此,我们天天往园地里跑,心急得像贪着嘴的猫儿。十天之后,果然就全发芽了,先是拳拳的一个嫩黄尖儿,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肉肉的,像张开的一个小嘴儿。我们高兴地大呼小叫,奶奶就让我们五天测一次苗儿的高度,插根记标棍儿,有趣极了。那苗儿长得生快,记标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出一大截来;一个月后,插到六根,苗儿就相对生叶,直噌噌长得老高了。
可是,太阳路的事,却没有一点迹象。我们又问起奶奶,她笑了:“苗儿不是正在路上走着吗?”
这却使我们莫名其妙了。
“傻孩子!”奶奶说,“苗儿五天一测,一测一个高度,这一个高度,就是一个台阶;顺着这台阶上去,不是就可以走到太阳上去了吗?”
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这每一棵草呀,树呀,就是一条去太阳的路吗?这通往太阳的路,满世界看不见,却到处都存在着啊!
奶奶问我们:“这路怎么样呢?”
妹妹说:“这路太陡了。”
弟弟说:“这路太长了。”
我说:“这路是没有谁能走到头的。”
奶奶说:“是的,太阳的路是陡峭的台阶,而且十分漫长,要走,就得用整个生命去攀登。世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是这么走着,有的走得高,有的走得低,或许就全要在半路上死去,但是,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
“那我们呢?”我说,“我们怎么走呢?”
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全部的力气去走。你们现在还小,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得多爬几个这样的台阶,虽然艰难,但毕竟是一条向太阳愈走愈近的光明的路。”
【读有所思】
奶奶是怎样引领“我们”看清太阳路的样子的?说说《太阳路》与《月迹》中奶奶形象的共同之处。
鉴赏空间
《太阳路》几乎是《月迹》的姊妹篇:人物形象都是“我们”姐弟仨与奶奶(一名退休教师),人物关系也很纯粹,就是祖孙情意。然而,这份看似不着痕迹的祖孙情意,却在奶奶儿童化的语言,如叠词、儿化音及拟人化的动词运用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如太阳“住”,苗儿“走”,奶奶把太阳与苗儿说得如同孩子似的很有情味,孩子们探寻太阳的路,也就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不着痕迹的话语,又处处透露出奶奶深藏于内心的童真与美好,而每个孩子心中的那一轮明艳的太阳就被激发出来,它就是一个明确的希望、光明的未来或遥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