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芳
初中生的生活经历不丰富,社会体验更有限,接触到的多是凡人琐事。而多数学生的习作往往又只是一味记叙,这样,文章难免肤浅单薄,读来味同嚼蜡。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把真情实感融入这些凡人琐事中,又力求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思考呢?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在俗人琐事、小景小物上感悟到一点人类社会、自然历史、生命成长等方面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道德、情感、规律……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观察思辨能力。把思辨的结果用简明扼要的抒情议论穿插在记叙中,可以一语破的,揭示主旨,提升文字的质量,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笔者分三个阶段做了有效尝试,现举例说明。
阶段一:学习课文,丰盈情思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常常把课文视作阅读的例子,而忽视它在习作中的范例地位。其实,只要我们多一份用心,多一点思考,也可以把教材作为习作的例子用好。
1.文末点睛。
材料一: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
发现感悟:作者由儿时一步一步爬下悬崖,终于脱险这件小事,联想升华到化整为零就可以解决人生路上大困难这一人生哲理,并且叙述事情与揭示哲理水乳交融。
举一反三:只要我们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寓情于物、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联想生发,就可以发掘出一个个有深意的大主题。如《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桃花心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散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真情流淌。
材料二: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 母亲》
发现感悟:作者由雨中一景荷叶护莲,联想到人生风雨中,母亲对儿女的呵护,诗意地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举一反三:首尾呼应式抒情。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春》开头反复拟人抒写盼春,结尾三个比喻热情赞春。
由景(物)及人式抒情。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先声夺人式抒情。如《观舞记》开篇四个“假如”句组成排比,极力地抒发了对印度卡拉玛姐妹舞蹈艺术的赞美,奠定浓烈的感情基调。《济南的冬天》开头运用对比赞其“温晴”的特点。
3.夹叙夹议。
材料三:
(具体事例:第一次看见果实累累的柚子树)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留恋?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具体事例: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小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第一次真好》
发现感悟:作者由生活中寻常的第一次的经历竟然联想到生命的丰富,读到此处,突然感到文章就有了深度,平常的第一次就有了生命的厚重。夹叙夹议,显得结构分明,叙是基础,议是过渡和升华。
举一反三: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实则是一事一议的组合,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如《白杨礼赞》的开头、中间、结尾,反复出现对白杨树进行抒情、议论的句子,不仅使全文的结构分外严密,而且也强化了对主题的渲染。《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便以抒情、议论表达感受,揭示中心;然后每叙述一个故事,就用抒情议论之笔,穿插一段文字;结尾安排了一段文字,进行抒情和议论,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形成一股股强烈的情感波去冲击读者的心田。
阶段二:改写例文,砥砺思想
优秀文本是学生语言思维和语言智慧的磨刀石,我们可以针对学生习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例文进行掐头去尾,或拦腰砍断,让学生运用课文的发现,补写抒情议论句段。再与原文比较,在比较中进一步丰盈心灵,砥砺思想,精美语言。如:给材料四《走远了再关门》,补写议论结尾。
文中主要写了三件事:QQ好友不等我说声“再见”就下线,一位前辈等你走远了才关门,我误解了儿子不给解释的机会让他伤心。
学生的补写:
走远了再关门,小事中可以折射一个人的修养。
走远了再关门,可以温暖他人的心房。
然后出示原文:
客人走远了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并就那么短短几秒钟。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起一份真情的感动。endprint
阶段三:打磨习作,绽放内蕴
学生由学习课文,获得感性认识,丰盈心灵,对课外文章做添删补改,在比照中砥砺思想,学习表达,就可以用稚嫩的眼睛打量世界,用探索的勇气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能从“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了!以一篇学生习作《那抹墨香的魅力》片段为例。原稿:
2011年7月的一个周末,在上网中,我无意地瞥到了一则简短的新闻。
这则新闻很平凡,很简单,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位普通的母亲吴菊萍,在一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就要落地的一刹那,她紧跨几步,张开双臂,硬生生地接住了从10楼坠下的女童。
学生打磨时,在原作记叙后穿插了抒情议论:
不仅挽救了女童的生命,更托举起了人间大义。她用行动诉说着母爱的伟大,母亲的本能是尘世间最美的本能,母爱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这样就由一个普通母亲救女童的个例,感悟到天下母爱的伟大,彰显了文章的力度,增强了感染力。
又如习作《登山》:
这次登黄山,使我感慨万千的是一对父子。
上山途中,父亲对儿子说:“再苦再累也要自己上,我一定不帮你!”奶声奶气的儿子则挺了挺胸:“再苦再累也不许你帮我—— 咱们说好了的!”
也就是在即将登上天都峰顶的那段最困难的攀登途中,我亲眼目睹了这对父子的悲壮,先是儿子摔倒了,父亲伸手要扶他,满头大汗的儿子摆摆手,拒绝了。可毕竟摔得挺重,摇摇晃晃地,难站稳,父亲又想伸手扶他,但却毅然把那只手收了回来。
山很高,白云就在身边飘,仿佛撕一片就是擦汗的手绢儿。就这样,父子俩一步一个脚印,缓慢却又坚定地向前走,终于,他们登上了天都峰。
我佩服那对父子。
学生小组内批改作文时,对结尾进行了打磨。
结尾1:那对登山的父子令我肃然起敬,那是由父亲的理解和儿子的坚毅画就的最美的风景!
结尾2:那是怎样的一种父爱呀?那爱理智而且深沉,那种爱叫作“放手”!
结尾3:即便父亲是能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树,孩子也不应是树下柔软的草。只有靠自己的顽强和坚韧才能经受成长中的风雨!
结尾4:人生之旅如同登山,只有经历了那一步步的攀爬、一次次的跌倒,才会有登上峰顶的快意!
前三个结尾是从父亲、孩子两个人的角度进行挖掘,结尾4是从登山这件事的角度升华,揭示亲情、成长、人生的大主题。
在记叙中穿插适当的抒情议论,往往可以使文章内蕴丰厚,思想深刻,但如果使用不当,不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有感而发,而是随意点缀,或者大发议论,那就是滥发议论。同时穿插要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精美动情。
(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教育集团东方红学校;433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