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什么”到“怎样写”

2014-04-09 20:01刘萍萍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作文内容语文

刘萍萍

一、作文教学的特点

1.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论及语文教育特点时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写作课的特点。

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写作课属于“应用型”学科。

“应用型”学科的特点着眼于操作能力的培养,技能是其重要因素。这类学科通过有计划的训练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因此它的特点在于实践性。在这样的学科中,知识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它有助于专门能力和技能技巧的培养,但学了知识并不能直接形成相应的能力。甚至可以说,系统的理论讲授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课程的学习,关键在于有指导的反复实践。

3.作文教学的内容。

作文教学一般包括“写什么”和“怎样写”两大内容。“写什么”是指写作的源头活水——素材积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在生活中,在阅读里。语文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有不竭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师要舍得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敢于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丰厚的文学积淀才会让学生的习作中出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丽景色。“怎样写”是指方法指导,实践练习。它应该是在教师传授具体的、可操作性极强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实践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二、怎样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写作前不知道“写什么”,写作中不知道“怎样写”,这是学生写作中遇到的两个难题。而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实际中又普遍存在重方法指导、轻素材积累,即“写什么”的指导。甚至出现了急功近利的老师,用中考作文的复习策略去教学生“怎样写”,即从初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选材、主题、构思、语言、拟题等的训练,完全忽略了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与积累训练。

怎样解决“写什么”与“怎样写”这两个难题?我认为今天的几节作文课正好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三把钥匙。那就是:一抓观察,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二抓指导,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三抓实践,强调反复实践练习。

1.抓观察,写得充实。

目的:积累写作素材,扩大选材范围,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空洞无物,不具体等实际问题。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80年代高原、刘腓腓两位老师自编作文三级训练教材,三级训练的起点就是观察,其次是分析、表达。可见观察在作文训练中应该是学生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可遗憾的是,无论是在教材编写上,还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忽略了用观察扩大写作视野和积累素材的这个方法,更忽视了坚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列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河师大附中的周枫林老师带领语文组的青年教师们进行了作文感知训练实验,通过全方位感知到感知全方位,由物到人,到景,到事,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效果非常显著,不但作文内容丰富了,文笔漂亮了,而且联想与想象能力也同时得到极大的提高。如何进行观察训练?老师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观察内容:人、物、景、事。

(2)观察方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进行观察。全方位感知,感知全方位。

例如,今天史亚楠老师教授《细致观察,写得充实》一课,着重进行的是人物观察。在观察初始,教师没有进行任何观察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观察是极为不细致的,学生观察到的细节极为有限,观察点仅几个。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发现可以观察到的东西那么多,肖像、动作、手势、体态、神态、所处的环境等。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观察人物的第一个方法——看,即运用视觉,从外貌、动作、神态、人物所处环境等角度进行观察;听,运用联想、想象,倾听人物心理,倾听自己内心感受,再次深入感知人物。

想一想朱自清《背影》中关于望父买橘时对父亲的一连串描写,不也是从服饰写到动作,再写到作者的内心吗?正因为作者对父亲细致的多角度的观察才会有文中如此精彩生动的描写。

我们总是在教学中埋怨学生写得不具体、不生动,你可曾想到除了不会写之外,其实更多的原因是学生在生活中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观察才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啊。

一提到观察,老师和学生更多地想到视觉,即用眼睛看,其实真正的观察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

例如,在朱自清《春》一文中,我们常常会讲到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无形的春风,从触觉写春风的温暖,从嗅觉写春风中混着青草的泥土芬芳,从听觉写牧童的短笛声,从视觉写春鸟的呼朋引伴等等。可老师们是否想过,如果不是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春天,我想也不会有笔下细腻的描写。所以,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其实其前提应该是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景物。

(3)观察目的:写作的内容充实,即内容丰富、具体。

(4)观察训练:系列进行,长期坚持。

(5)写作训练:片段——整文。

观察训练特别强调让学生进行作文小片段练习,就像今天史亚楠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多次三分钟小片段写作一样。会写片段了自然会从句到段,从段到章。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我们两周一次进行的大作文训练,经常进行的就是600字左右的整文训练,学生一次写不好,教师批上:主题不突出,内容不具体,语言不生动,选材不新颖,构思不巧妙。结果从初一到初三这个评语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说整文训练固然是必要的,但它解决不了学生实际写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且学生也不可能通过一篇整文改掉所有问题,这时候,片段练习就成为解决学生习作问题的最佳办法。有目的与针对性地进行片段练习,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史亚楠老师前后一共指导学生三次修改完善写人的作文小片段,从增加观察点让内容充实,到添加联想、想象与感受的内容,突出表现主题。学生很轻松地就学会了写人类记叙文内容充实、具体的写作方法。endprint

除了课堂上的作文片段训练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每周一次的随笔、日记、摘抄等辅助手段,在课下加强学生观察类作文片段训练。

(6)写作内容:从多到精。

观察训练的初始阶段千万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和要求,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放开了写,写得越多越好,即使出现堆砌观察点,条理不清楚,语言不生动也无妨,放开了写的好处就是训练其观察。教师要将重点放在细致观察上,观察越细致越好,不要强调怎样写。学生能观察细致了,自然可写的内容就丰富了。在内容丰富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怎样写的训练,学生很快会由多写过渡到精写的。

2.抓方法,写得精彩。

作文教学的方法指导,重在怎样教方法和教什么方法。

第一,怎样教方法。

在作文课上,如何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这是有技巧的。一些教师,喜欢将方法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布置学生按照方法练习,我们称为“直陈式”。另一类教师给学生呈现多种写作片段,在学生分析比较后,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总结方法,我们称之为 “归纳式”。两种指导方法哪一种更好呢?我们看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见解。杨振宁曾指出,中国人一贯讲究的是“演绎思维”,即先拿出规律,然后再按规律去验证现象;西方人更重于“归纳思维”,即他们喜欢在现象中去寻找,然后从中归纳出共性的东西。“演绎思维”尽管能够短时见效,立竿见影,却不能给人灵动的空间;“归纳思维”看似费时耗力,但若习惯使然则会开拓出创新的天地。从杨振宁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作文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方法的指导还是“归纳法”要优于“直陈法”。

怎样教方法?我们可以总结为:展示例文(或学生习作练习),分析概括,寻找规律,总结方法。

例如,史亚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经历了如下环节:自由观察,初写练习——指导观察,总结方法——再写练习,丰富内容——换角度观察,联想想象——三写训练,完善补充——总结方法,归类提升。教师没有将观察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运用方法,最后教师总结观察人物的一般方法:看——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人物所处环境;听——倾听人物的语言,联想、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学会细致观察人物,其实就学会了将写人类记叙文写得内容丰富、具体,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的方法。

第二,教什么方法。

作文课上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教师根据作文训练的内容,总结不出方法——没方法;二是教师照搬教材中的笼统方法,确切地说它不是方法,更多的是写作要求。老师们一定要记住,更多时候要求不等于方法,要求是要求你做什么,方法是要求你怎样做。例如,坐姿端正是要求,而挺胸、抬头、双脚并立、眼视前方,这些是坐姿端正的方法。要求是笼统的,方法是具体可操作的,甚至可以化解为具体实施步骤。正因为许多老师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误将要求理解为方法,所以给学生提出一大堆写作要求后,学生依旧写不好,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方法,不知道怎样做。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什么方法?要教可操作的方法,即具体的,实用的,只要学会就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的具体的操作方法。

史亚楠老师今天上课所教的细致观察人物,将作文写得充实的方法,就是写人类记叙文的通用方法。学会了这个方法,不仅将以写人为主的亲情类文章写得内容更丰富、具体,同样写友情、师生情等其他写人类记叙文也可以写得充实、具体。

3.抓实践,反复训练。

在前面我们说过,作文课是应用性课程,实践性是其突出特点,因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实践练习是必然规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写作教学的规定是:“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样的规定也就是说,平均每学期大作文应写七次,课外练笔应5000字,按照一篇大作文500字、小片段100字来计算,学生在课外还要进行约10篇500字大作文或50篇100字的片段训练。我想很多老师的作文训练量是达不到的。

我们说作文课因其是实践性课程,因而它和体育课的教学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我们都知道运动员想要取得优异成绩靠什么,靠的是加大训练量,高强度训练,即反复的实践练习。而我们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却不让学生写,或者是写得很少,基本的训练量都达不到谈何提高啊。所以,我们的作文课,一要抓课堂片段实践写作,重在学会方法;二要抓大作文写作,重在谋篇布局,综合运用;三要抓课下写作练习,重在实践训练,加大练习量。而且,写作实践的练习要贯穿观察与方法指导的始终。

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王荣生教授说,好课的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即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标准一致,简单地说,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我们必须把某堂课在哪一点上实现了或接近语文课程目标哪一条目标及其程度,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否则语文课的“好课”很可能就会迷失方向。

按照这样的标准,让我们来审视今天的《细致观察,写得充实》,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作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这几条: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4.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所以,我们说这次展示的作文课,从实现课程目标的角度说都应是一节好课。

从观察到方法,从素材积累到有指导的写作实践,从写什么到怎样写,只要我们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遵循这样的原则,那么,改变作文难教、难写的现状就指日可待。

(河南省新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453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内容语文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