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情境模拟实验若干基础性问题反思

2014-04-09 18:53郭春燕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模拟实验实训案例

罗 石, 郭春燕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深圳 518060)

0 引言

我校重点教改项目“高校德育情境模拟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从2007年启动至今,分别在全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陆续应用于实验教学,现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施。其实验教学效果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并在全国同行得到积极反响[1]。此项目在我国是首创,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涉及到有关基本概念、类型、可行性、与相关教学方式的关系等一些基础性问题,需要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加以明晰和澄清,以不断提高作为探索性的德育实验的科学水平。

1 德育情境模拟实验的内涵和基本过程

德育情境模拟实验属于文科实验的一种。所谓实验,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验按照国际通行的理解,是指解决一个或几个精心构思的问题的行为过程[2]。这与《现代汉语词典》对“实验”的解释类似,即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3]广义的实验通常包括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狭义的实验主要是指实验室实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人为条件下,通过特定操作进行科学研究和学习活动[4]。在实验科学中,人们从实验的目的、手段、实质等方面来更具体的理解实验,进一步解释为: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研和教学需要,运用各种仪器设备手段,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在人为控制和干预客观对象的情况下,观察、探索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学习研究活动[5]。所谓德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概念范畴相对应。而狭义的德育单指道德教育[6]。所谓情境模拟,在情境教学中作为情境创设的其中一种类型,是由我国情境教育的首创者李吉林老师较系统地提出的。她把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等六种。其模拟情境是指“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7]

在明确上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将目前我们所开设的德育情境模拟实验做出相应概括,其实验内涵属于狭义的实验室实验,其德育内涵属于广义的德育范围,其情境创设手段主要是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具体大致可以界定为:所谓德育情境模拟实验,是指根据思想、道德、法律、哲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需要,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的控制软件进行问题描述和情境模拟,实验者通过人机互动完成特定的任务或解决特定的问题,从而将特定的德育理论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实践过程,以学习体验或检验探索特定的德育理论,同时提高理论应用能力。

德育情境模拟实验通过专门研发的实验软件进行,其基本过程分为4个环节:① 介绍实验操作规则和实验背景,设定具体的实验目的和任务。②学生通过扮演和人机互动角色,参与到实验情境演绎的具体情节中去,并根据对特定情境中具体问题的不同选择或回答,引致案例发展有不同的过程和不同的结果。③通过对不同过程、不同结果的比较反思,引导、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悟和理解,并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结合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对其中的关键问题或主要选择,撰写实验报告,进一步阐释其支撑观点或应用理论。

2 德育情境模拟实验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德育情境模拟实验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照实验内容。我们把德育情境模拟实验分为道德情境模拟实验、法律情境模拟实验、哲理情境模拟实验等类型。在道德情境模拟实验中,实验者需要运用相关的道德理论和知识,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方面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相应的认知判断和行为选择,着重提高对道德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在法律情境模拟实验中,实验者需要运用相关的法理和法律知识,围绕公民日常生活中在婚姻家庭、民事、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治安和公共管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纠纷,进行相应的认知判断和行为选择,着重强化法律意识并普及法律基础知识。在哲理情境模拟实验中,实验者需要运用相关的哲学理论和知识,围绕本体论、规律论、方法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论等方面的核心内容或知识点,对一些具有典型性和形象性的情境案例进行判断分析,着重提高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

(2)按照实验主要目的。可以把实验分为“理论驱动型实验”和‘经验驱动型实验”。这是采用美国学者戴维·维勒(David Willer)和亨利·沃克(Henry A.Walker)教授的分法,他们认为这种区分对于实验科学非常重要。所谓理论驱动型实验(theory-duiven experiment),其实验目的是检验理论,为了这一目的,用理论来设计并检验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已经存在了至少4个世纪之久,其适用于多门学科。所谓经验驱动型实验(empirically driven experiment),是建立在差异法的基础上,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建构至少两个环境(除了一个推荐有差别外,其他都尽可能彼此相同),从而发现世界中的新现象、新关系。如果由于那个差别而产生不同的结果,那么就有了新发现。这种实验同样历史悠久,并且目前在不同的科学中使用这一类型实验。与理论驱动型实验相比,经验驱动型实验的优点在于,人们不需要等待理论的发现来进行研究;其缺点在于,它的实验结果永远不如理论驱动型实验的结果那样值得信赖或者具有普遍性[8]。在德育情境模拟实验中,法律和哲理类实验主要属于理论驱动型实验,道德类实验主要属于经验驱动型实验。

(3)按照实验互动方式。我们把德育情境模拟实验分为单人单机版、多人互动版、单人或多人统计版3种类型。单人单机版是指实验时不需要专门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支持,只需将实验软件安装到普通的计算机上,或通过网络将课件下载到终端机上,就可以单人直接进行实验。其优点是课件使用简单方便,缺点是缺少不同实验者的统计比较,缺少人-人互动。这类版本在整个实验软件中很少,如“风幡之辩”、“辩证与诡辩”等实验。多人互动版是指实验时需要专门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支持,需要多人同时在线通过网络终端机进行实验。其优点是多人同时互动,人际感受性和趣味性更强,缺点是对实验的硬件条件有一定要求,实验教学必须统一组织。这类版本在整个课件中也很少,如“拯救人质”、“与他/她相约”等实验。单人或多人统计版是指实验时既可以单人单机进行,此种情况下缺少不同实验者的统计比较;也可以多人同时在线实验,此种情况下可以提供不同实验者的统计比较。其优点是对课件使用的硬件条件和实验组织要求比较灵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缺点是缺少人-人互动。这类版本目前在整个实验中占大多数。

(4)按照实验的组织方式。可以把实验分为“课程实验”与“实验课程”两种类型。所谓“课程实验”,是把实验教学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进行,相应的理论教学课程有一定的实验要求和学时规定,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教学为辅,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理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检验理论,并提高理论应用能力。所谓“实验课程”,是把实验作为独立的课程专门开设,其常常需要运用多门理论课程知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目前我们开设的德育情境模拟实验都属于“课程实验”类型,分别配合高校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必修课的理论教学。

3 德育情境模拟实验的可行性

根据实验科学的基本原理,任何理论,只要具有可操作与可检验性,并且操作与检验的条件可以人工创造,就可以进行实验学习和研究[9]。德育情境模拟实验的可行性可以从德育理论的可操作性、操作结果的可检验性、德育情境的可模拟性来说明。

3.1 德育理论的可操作性

德育按照学科内容既包括伦理学、哲学、史学等人文科学,也包括法学、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其中相当一部分理论是研究或描述现实中人们的行为、行为与行为规范、行为与价值观、行为与事实之间的实然或应然关系。其中涉及的核心要素——行为及其判断和选择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人机互动,或通过计算机进行人际互动,因而德育涉及的有关理论具有实验的可操作性。这里强调的“有关理论”特指并非所有的德育内容都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涉及比较纯粹的“意义、价值、精神、情感、存在”等抽象内容,或者涉及比较宽泛的“人民、历史、国家、主义、道路”等宏大叙事,就不具有或很难具有可操作性。比如,理想信念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人权与法治、人民群众与历史发展、改革开放与国家命运等都关系密切,但这些关系很难通过人工设计进行问题描述和情境模拟,因而可操作性不强。

就目前实验水平来看,只有那些与外显、具象的行为密切相关的德育内容,才具有德育情境模拟实验的可操作性。比如,我们设计的有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实验——“逃生选择”,就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基本内容为:一艘航船在海上遇险,船上载有12个身份不同的人,分别是:72岁的医生、患绝症的小女孩、船长、妓女、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弱智男孩、优秀义工、普通教师、政绩突出但贪污的国家干部、企业经理、新近暴发的个体户、男青年大学生。船很快要沉没,船上有一只至多能乘6人的救生船,现在要选择其中6人上救生船,并说明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实验中,这12个人实际是一种价值符号,对不同人的判断实际是一种价值判断,对不同人的选择实际是一种价值选择,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而且实验者在明了选择结果或明了选择的价值意义后可以重新作出选择。这是一个较有说服力的“经验驱动型实验”,实验结果可以说明通常人们在这种特定情境下是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实验中,相对抽象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外显、具象的不同人以及逃生选择行为而具有了可操作性。

3.2 操作结果的可检验性

可检验性包括正确性和有效性检验。即德育理论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可从德育情境模拟实验的操作结果中得到证实或者证伪,这主要是就正确性检验而言;同时,德育理论或某种具体的观念、规范等在现实中应用的客观效果,可以通过收集实验信息予以检测和预测,这主要是就有效性检验而言。比如,我们开设的“阿欧街巷轶事”实验是有关社会公德的情境模拟实验。助人为乐、扶弱帮困是人们从小受到的公德教育,但引起广泛关注的南京“彭宇”案对这种观念和行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针对此问题,我们设置了两种情境进行模拟实验。一种情境是:实验者遇到老人在公交车站摔倒,是否帮扶?此时选择帮助的实验者比例为91.34%(实验总人数104人)。另一种情境是:假设不会游泳的实验者独自遇到小孩落水,是否下水救助?此时选择不下水救助的实验者比例为69.23%,且绝大多数人作此选择的理由是因为自己不会游泳。由此可以推测,“彭宇”案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但负面影响不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认可并践行助人为乐、扶弱帮困的社会公德。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德育具体内容的知识属性不同,可以把德育内容分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种。对“事实判断”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证实或证伪,即对理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这与一般的自然科学实验相类似,如上述“阿欧街巷轶事”实验;对“价值判断”则无所谓“真”和“假”,只能通过实验进行“实然”和“应然”的检验,这是由德育内容的人文科学特点所决定的,如上述“逃生选择”实验。

3.3 德育情境的可模拟性

德育情境的可模拟性关键在于对以“人”为核心的实验情境的模拟。这里的“人”既不是自然科学中可以被解剖的具体的生物“人”,也不是一般社会科学模拟实验中可以被“符号”化的抽象的社会“人”,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个性、有情感的现实“人”。这种现实“人”的“出场”以及相伴随的“情境”描述,构成了德育情境实验的主要对象。实验是一种历史范畴,其范围和深度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扩大和深化[10]。如果说在传统实验技术条件下,实验还主要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在计算机技术条件下,实验迅速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那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以“人”为核心的德育实验情境的模拟就成为可能。

多媒体技术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广泛的综合性,它将计算机、声像、通信技术等合为一体,是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音响、游戏机、传真机性能的综合;二是充分的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或人与人通过机器的互动,而且互动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这两个特点恰好满足了德育情境模拟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对于“人”的“出场”和相应的情境模拟要求,以往只能在影视片中实现,但这完全是单向的,无法进行互动,而且制作成本高、周期长,现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多媒体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将所需要的人物、场景、物品、图形、图象、视频等元素按照要求进行设计、组合和呈现,并较方便地创设出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的“人”和相应的情境。另一方面,对于实验的互动操作要求,在以往的德育课多媒体教学中,其实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功能进行单向观摩,这只是对多媒体技术的简单运用。实验的本质在于操作,操作性是所有实验的基本要求[11]。经过多媒体编程处理的实验软件,在同时呈现动画、图形、图象、文本、视频等多种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人-机或人-人的多样互动,从而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实验的操作性要求。

4 德育情境模拟实验与实训、实践、案例教学的区别

人文社科的实训教学在我国高校正处于探索阶段,故此对于“实训”有多种探讨。“实训”本是“实战训练”的简称,它是对抗性竞赛项目的主要训练方法。演化到计算机职业教育中,“实训”变成一种教学模式,通常由理论强补、操作学习与企业实习三个环节构成,目的是直接给企业培养所需要的具备职业技能的人才。再演化到目前人文社科类的教学方式,“实训”成为一种课程,旨在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此时,“实训”成为“实践能力训练”的简称。如果按照这种概念理解,德育情境模拟实验与实训存在以下主要区别:①目的上的区别。实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培养实践能力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不仅要培养这种能力,还要培养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包含对理论本身的检验,而实训没有对理论的检验环节。② 结果的区别。实训时问题已经有确定的答案,其结果是确定的;而实验中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不确定的,其结果也是不确定的。③条件的区别。实训可以在人为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现实条件下进行;情境模拟实验则一定是在人为条件下进行的。当然,因为实验与实训在目的、条件等方面存在交互性,在内容方面有类似性,所以,实验场所也可以进行实训教学,在现实教学中,有时“实验”概念可以包含或替代“实训”概念。

德育实践教学在我国通常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教学。对其内涵有目前不同理解,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高校德育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12]德育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可以分为自我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类并以社会实践为主。自我实践是在学生自身范围内进行的现实生活和情境模拟活动,如文明修身工程、模拟法庭、情境剧演出等,社会实践是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有关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调查、服务等活动[13]。德育实验与德育实践的区别主要有三方面:①具体目标不同。德育实验通常是围绕验证或说明某一具体理论、观点、问题来进行,其目标比较单一、具体,教学的针对性很强;德育实践一般是围绕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主题来进行,其目标比较宽泛、宏观,教学的针对性相对比较弱。②基本条件不同。德育实验是在人为条件下进行,而且事先对实验要素进行了严格的人为设计,具有严格的实验控制过程;德育实践则是在现实条件下进行,实践过程往往具有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③ 教学效果不同。德育实验有助于学习、掌握某一具体理论或某些变量关系,并提高相应的应用能力,其教学效果通常是可以预期并达到的;德育实践有助于了解相关的国情、民情、社情,锻炼综合能力,其教学效果常常不能完全预期和达到,有时甚至可能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实验”是指狭义的实验室实验,如果是广义的“实验”即包括现场实验,那么,德育实践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广义的“实验”。

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自1870年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开创性地使用以来经历了百余年的多学科应用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引进我国并得到广泛应用。对“案例”有不同的理解,中国案例研究会会长余凯成教授的观点是:“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作素材,而编写成的某一特定情景的描述”[14]以此为基础,我国知名学者靳玉乐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15]。由此可以看出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具有明显区别:①案例教学以既成事实和结果的现实案例为基础来进行;实验教学则以未成事实和结果的人为设计条件为基础来进行。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以“事件”“旁观者”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是以“事件”“当事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互动。③案例教学在效果方面更突出理性反思;实验教学在效果方面更突出感性体验。所以。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各有特点,不可互相替代。作为德育情境模拟实验,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德育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情境模拟设计,进而进行案例情境模拟实验。就此而言,实验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再发展和再创造。

5 结语

在一定的实验技术条件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实验性不同,直接制约了不同学科的实验方法运用,德育情境模拟实验就是伴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而开拓的全新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实验领域。若干年的探索表明,其理论基础是合理的,应用技术是可靠的,运作方式是成熟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实践-理论”的互动是人们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因此,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德育情境模拟实验的基本概念、实验类别、实验机理以及相关关系进行明晰、确认、梳理,不仅有助于提升理论认识,而且对于进一步推动实践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朱 艳.高校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2):24-28.

ZHU Yan.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 experiment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situation simulation[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1,28(12):24-28.

[2][美]玛·吉·纳特雷拉.实验统计学[M].毛镇道、蒋子刚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22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46.

[4]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744.

[5]张永兵.教学实验室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6]徐少锦、温克勤.伦理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77.

[7]李吉林.李吉林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2-33.

[8]戴维·威勒、亨利·沃克.实验设计原理:社会科学理论验证的一种路径[M].杜伟宇、孟琦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3.

[9]刘茂林.新法学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10]王 维.科学基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42.

[11]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

[12]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4):97-99.

HUANG Huan-chu.Defini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J].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5,6(4):97-99.

[13]罗 石."两课"社会实践可行性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7(1):81-86.

LUO Shi.“Two Courses” social practice feasibility analysis[J].Journal of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Education,2002,7(1):81-86.

[1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15]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

ZHANG Jia-jun,JIN Yu-le.On the na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se teaching[J].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2004(1):48-50.

猜你喜欢
模拟实验实训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输气管道砂冲蚀的模拟实验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