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价窘境
有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重点统计钢企的钢材销售结算价格降至3212元/吨,相当于每斤1.6元,与超市白菜价格相差无几,媒体戏称钢铁价格陷入“白菜价窘境”。到8月末,钢铁协会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已跌至90.63点,为2003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然而就在国产钢材价格“跌跌不休”的同时,我国每年都要用“白金价”进口大量国外钢材。可见,钢铁业藏着真金白银的市场空白不少,“白菜价窘境”说到底还是结构的问题,是质的问题。
其实,这些年陷入“白菜价窘境”的基础工业不仅仅是钢铁产业,水泥、玻璃、纺织、多晶硅……这些头顶规模“世界第一”桂冠的行业,都在遭遇“白菜价窘境”。从根本上讲,“白菜价窘境”反映的是产业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的脱节。我国一些产业的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生产了不少低技术含量的“白菜货”。这些“白菜货”适应了过去几十年我国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海量需求,适应了从短缺经济向总量平衡的阶段性需求,却难以满足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向专业化、精品化、差异化转型升级的高新需求。随着前期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与生态环保约束的逐步升级,仅凭大投资、大厂房,靠“白菜货”轻松挣快钱的日子自然渐行渐远。
今后,“白菜货”卖“白菜价”可能是我国基础工业的“新常态”,作为产业链的前端,基础工业企业应该在深入调查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新需求筹划新结构,树立科学的发展规划,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和生产工艺,改进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唯有如此,这些基础工业企业才有希望早日走出“白菜价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