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红
(1.西藏民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2.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江泽民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述主要收录于《江泽民文选》。“《江泽民文选》论述分析的实践过程和历史事实大都是我们亲自经历或者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谈到的许多事情都是我们前些年做过并且当前和今后要继续做的,讲的道理离我们最近,读起来十分亲切,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1]16分析江泽民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丰富而又深刻的论述,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梦”,并有助于为之而努力奋斗。
1.江泽民较早大量全面地使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振兴”“振兴中华”等概念。1988年6月30日,江泽民在上海市举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67周年纪念会上,率先运用了以上3个主要概念。他先使用了“民族振兴”——“六十七年来,我们党为着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伟大飞跃”[2]37。并运用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即“争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使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根本改变贫困落后的状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2]37-38江泽民对“民族振兴”(含“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少数民族的振兴”“振兴民族”等)概念的使用有一个从多到少的过程。在《江泽民文选》(以下简称《文选》)1~3卷中分别为22次、19次和5次。在上述讲话中江泽民还使用了“振兴中华”——新时期党员的先进性就体现在“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39。“振兴中华”(含1次“振兴中华民族”)在《文选》中分布非常均衡,1~3卷分别用了9次、9次和7次。而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直接、全面、较多地使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等)①,从第1卷的2次,增至第2卷的13次,第3卷更是达42次之多。也是在该讲话中,江泽民第一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创性事业。”[2]37《文选》出版后,他仍使用这一词,如2008年撰文指出:“今后几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能源建设任务重大”[3];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强国[4]。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江泽民及其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历史和文化相结合,而对中华民族发展目标的新概括和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新提升。
2.江泽民对“复兴”有多重维度的论述。一是在领域上,谈到了经济、科技等显性领域以及国际地位、民族尊严等隐性领域全面的振兴。如对文化本身的全面振兴,江泽民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大力繁荣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大计。”[2]358
二是在手段上,用“现代”复兴“古老”。如“积极进行铁路和公路建设,争取尽快建立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5]403,进而促进和活跃中、俄、哈、吉、塔五国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推动复兴古老的丝绸之路。”[5]403
三是在感情色彩上,既正面地说“伟大复兴”“全面振兴”,也运用了负面的“复兴”。如冷战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获得活动空间,“打着民族和宗教‘复兴’的旗号走上政治舞台。”[6]161
四是在地区上,谈到了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包括“民族地区的振兴”、两岸“共同振兴民族经济”,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振兴”“复兴”。江泽民1996年在非洲演讲指出,中国“支持非洲国家为维护国内稳定和团结、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所作的努力”[2]528;2001年访问俄罗斯时说:“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俄罗斯人民致力于促进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复苏和社会和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衷心祝愿俄罗斯早日实现国家复兴。”[6]309
五是运用了7次专有名词“文艺复兴”,但多针对中国的文艺事业、开放与发展以及科技来提这一历史时期。
1.指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阶段。江泽民指出,面对着中国内忧外患、贫困落后的境地,孙中山最早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作为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生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在望,展现着灿烂的前景。
“在新的世纪中,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的复兴。”[5]491具体而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时期,总之,是我们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6]413,“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308
2.指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特点。一是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华民族历尽沧桑,饱经磨难,现在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全面振兴的时候了”[2]420,而“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6]565
二是艰巨性和长期性。“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为实现振兴中华这个伟大目标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奋斗。”[5]579当前,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是非常艰巨的事业。”[5]125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到建国一百年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会胜利地得到基本实现,“到那时,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的理想将变成现实,中国人民将过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富裕文明生活,中华民族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5]125只有广泛的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更有成功的把握”[6]139-140;不大力发展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进而来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可能实现。”[6]491
三是全面性和崇高性。“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仍然是所有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目标。”[2]419要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从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6]298-299的目标——“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6]299而不懈奋斗,这些艰辛努力和举世成就也“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6]532-533。
1.完整的领土主权。江泽民多次论述了“祖国统一”“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等,还针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轰炸,发表了以《同仇敌忾,团结御侮》为主题的三次讲话。以“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例,《文选》提到其38次,不断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维护祖国的安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5]419为此,一要调动各种力量,进行最广泛的团结,特别是要解决好民族、宗教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团结是国运昌隆、民族振兴的保证。”[5]415二要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进而“更好地担负起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同时,要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2]240三要做好外交工作。通过官方外交和民间外交,横向上要处理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文化、国际安全、国际环保等方面的问题;纵向上要处理好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南南关系、多边关系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以周边关系为例,“做好周边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是确保边陲安宁、维护国内稳定的需要,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外交斗争全局的需要。”[6]313
2.普遍的人民幸福。《文选》直接论及“人民幸福”20次(含人民富裕生活、人民幸福生活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切奋斗的目标,就是争取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幸福”[2]81,“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6]287这既指人民普遍的幸福,即全社会范围的大多数人都得到解放和幸福,而全体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以每个人的解放和幸福为条件;也指人民的普遍幸福,即人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可持续的幸福。不仅要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素质,而且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因此,要“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6]294,“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6]295“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6]295;“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5]30。“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294
3.全面的世界领先。《文选》10次讲到“世界领先”,其中8次讲到中国以前或当前在经济、科技、文明等方面的“世界领先”。“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光辉的科技成就,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纪。”[6]126“直到十七世纪、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文明还是十分仰慕的,这从莱布尼茨、伏尔泰等著名学者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6]126-127这些文明和创造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精神和道德理想的密切结合。“汉唐时期,既是经济繁荣的盛世,也是中外交流的盛世。”[5]60盛唐时期的甘陕等地不仅繁荣富庶而且植被良好、山川秀美。“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6]48在迎接新世纪和新千年时,江泽民说:“早在这一千年前,中华民族就以发展了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而著称于世界,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纪。”[5]494他还谈到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市区[2]35、水利水电工程[5]69、大学[5]123以及培育一流的企业、产业和制度、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赖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6]574。就政治文明而言,“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的社会制度”[6]217,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很好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的发挥过程,就是中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过程,因此,要把它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而要做到“世界领先”“国际一流”,还“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2]124,并结合新的实践,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内涵和生机,进而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使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繁荣与人类共同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529,即坚持中国道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6]215《文选》87次直接提及包含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基本原则”,并对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大量专门论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反复选择比较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这一实现现代化和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证明可以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6]219这一真理性认识。对于“我们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6]267,江泽民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以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等的讲话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都进行了总结。概括起来,就是要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263-264;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6]536。“我们坚信,在新世纪里,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将经过不断改革而更加巩固和完善,中国的发展将通过各个地区的共同进步达到普遍繁荣,中华民族将在完成祖国统一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伟大的复兴!”[5]495
2.“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6]198,即弘扬中国精神。《文选》谈及“精神支柱”26次(含3次引用邓小平所说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5]230-231,而“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5]231,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6]401,“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变革创新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发展。”[5]62江泽民还论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等提倡的民族和革命精神,如《文选》5次提到邓小平倡导的“五种革命精神”。他对五四运动精神、长征精神、鲁迅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老西藏”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六十四字”新时期创业精神、残疾人事业精神等也进行了探讨。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神支柱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前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6]228。“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2]38-39,“我们的使命是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这也是团结和激励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2]4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成果中,“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永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2]34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2]578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人民的坚强精神支柱,并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6]199
三是在新时期要大力倡导改革创新精神。江泽民论述了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等,并特别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伟大民族。”[5]334《文选》10次直接强调“改革创新精神”(含1次“变革创新精神”和1次“开拓创新精神”),尤其多次指出军事变革中要树立改革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6]64“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6]64,“要鼓励原始性创新”[6]261,并“不断推进教育创新”[6]499。
总之,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6]277。中国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各方面发展水平还不高,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共同理想信念和强大精神支柱,就得进行长期努力。如通过文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历史国情教育等,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树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风尚。“希望大家共同来研究和思考,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从家庭到学校到全社会,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教育渠道,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如同春风化雨、细雨润物一样,努力在全党全体人民中把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精神支柱的工作做得更好、更细、更扎实。”[6]201
3.“全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就一定能够继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伟业”[5]229,即凝聚中国力量。首先,加强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核心的建设。《文选》中将“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直接联系起来的论述有16处。从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到200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5]3因此,“党必须从各个方面抓紧自身建设,增强适应能力,提高领导水平,始终成为领导改革和建设的核心力量。”[6]322
其次,加强和巩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依靠力量。一是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文选》38次将三者并列进行论述。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尽管社会分工不同,但三者都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需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而不能互相对立起来;领导干部要同他们交知心朋友,经常促膝交谈,听取意见,并利用春节等机会,看望慰问他们;要做好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作为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要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到各级干部,十二亿人民团结得像一个人”[5]226,才能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二是团结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文选》有17处直接论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扩大和增加的“新的(社会)阶层”或“其他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6]539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虽然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不同的具体利益,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中国共产党要把新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对其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其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其优秀分子都要表彰。三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特别是要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文选》直接谈到“统一战线”86次,除4次谈外交领域的“统一战线”外,82次(含1次引用邓小平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述)基本谈改革开放以来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民族和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称赞孙中山先生制定的新三民主义和统一战线政策,是他‘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2]594“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已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现在,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和回大陆定居的台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原工商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等。”[6]142-143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应该也完全可以继续发挥更大作用。四是加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文选》75次直接论及“军队和国防建设”(含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5]36因此,“要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聚精会神地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钻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干国防和军队现代化。”[5]89另外,江泽民还论述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青少年、妇女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
“我们这样的国家,可以而且应该用‘伟大的’这几个字。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革命是伟大的革命,我们的建设事业是伟大的建设事业”[7]88,“我们这个国家建设起来,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况,倒霉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7]89经江泽民审定的《文选》在最后也自信地说:“我坚信,我们党的事业是必胜的,只要我们坚持理想、坚定信念,抓住机遇、埋头苦干,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的团结和党同人民的团结,不断战胜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军队就一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6]601
【注释】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派别人士掀起了一股民族复兴思潮。如1917年守常(李大钊)提到“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1937年洛甫(张闻天)、毛泽东也提到“中华民族之复兴”。但从内容全面性、语义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来讲,仍可得出文中结论。此处不详述,可参见张可荣《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54-60页);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9-137页)。
②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参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页)。江泽民曾指出:孙中山一生追求“振兴中华的目标”,“孙中山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参见《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4-595页);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首先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分别参见《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第62页)。
[1]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06-08-15(01).
[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3).
[4]江泽民.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10).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