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贡献

2014-04-09 11:21丛松日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主义道路

丛松日,王 敏

(青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山东 青岛 266071)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一、邓小平为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巨大贡献

1.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邓小平认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1983年10月,他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说,我们党长期以来一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1]44;“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1]206,“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1]206。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说,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1]20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国富裕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1]64。“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1]3461991年10月,邓小平又说:“中国是大国,也可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跨,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垮不了。”[2]1332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世界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2.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有几十年,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在认识上“不是完全清醒的”[1]6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116。邓小平高度评价了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他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1]911988年5月,邓小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统,他又说: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1]261根据邓小平的谈话,所谓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了”“解决”了,就是在没有丢掉老祖宗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思路,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话”。

3.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才叫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3]313“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1]227,“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1]225。1992年春天,邓小平进一步总结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他说,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只有这样,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3]3141987年11月,邓小平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时,我们就可以放胆地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2]1216,才叫社会主义。

4.从社会主义初阶阶段实际出发,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曾说,我们搞了几十年贫穷的社会主义,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1]227;“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4]562。这条道路,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就是探索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84年6月,邓小平对日本代表团说:“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1]65-6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的伟大实践证明,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作出了历史性、创造性的巨大贡献。

二、创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1.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1986年9月,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问时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1]17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信心。1992年春,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382“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383

2.强调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978年8月,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说:“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嘛!”[3]128后来他又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292他强调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3]118解决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就是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说:“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4]6881989年5月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时再次强调:“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291。

3.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邓小平对我们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总结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13。党的十五大还把这一理论称之为“邓小平理论”。具体来说:邓小平理论,在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发展阶段上,强调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在根本任务上,强调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在建设外部条件上,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建设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建设战略步骤上,强调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强调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和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祖国统一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和基本框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邓小平提出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1.强调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1978年10月,邓小平在回答外国新闻代表团关于中国改革开放是否违背传统时说:“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3]1331987年4月,邓小平针对中央对香港回归后50年不变的承诺担心会变的顾虑说,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的前提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变。“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老早就确定了的,写在宪法上的。”[1]217要真正做到保证对香港的政策不变,首先要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说过:“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3]337,必须坚持。邓小平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1]218,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一,邓小平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978年11月,邓小平对外宾说:“我们现在制度中存在的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要改变”[4]438,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1]142,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150他确信,通过改革,“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3]337。

第二,邓小平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1985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148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缺点在于市场运用的不好,经济搞得不活”[1]17。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236的观点。邓小平认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1]83,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的观点。1992年初,邓小平再次强调:“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373这是邓小平一以贯之的思想。邓小平的这些观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邓小平提出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邓小平说:“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1]240,“这最符合中国实际”[1]220。1986年,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时,邓小平说:“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176。应该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1]160。但是,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搞美国式的三权鼎立制度,要符合中国实际,并且还“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1]252。邓小平说,政治体制改革共产党的领导“丢不得”[1]252。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3]205,“没有党的领导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3]391;但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都需要改善”[3]391-392。我们提出党政分开“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257。我们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因为“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3]26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必须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坚持。

第四,邓小平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339。1981年8月,邓小平指出:“要把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要从法律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2]76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走向法制化轨道。邓小平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1]257,“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1]257邓小平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1987年6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时说,我们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1]246,着眼于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6]167。1988年11月2日,邓小平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题词: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一贯思想。

第五,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邓小平认为,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上来,“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民主和法制”[1]244。1980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记者时说:“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3]348,“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3]359;“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3]189。在谈到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168;“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3]168,“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3]146,并使这种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146,“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146-147邓小平的民主法治思想为我们后来制定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第六,邓小平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值得“大书特书”。领导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以来我国在事实上存在着领导职务终身制。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3]322“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3]333,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建立退休制度。他说,“顾问委员会,应该说是我们干部领导职务从终身制走向退休制的一种过渡。”[3]414这个过渡是必要的,“切合我们党的实际”[3]414。1982年2月,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决定设立中顾委;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决定不再设立中顾委。1989年9月4日,邓小平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写信:辞去最后一个职务,实现退休夙愿,正式建立了退休制度。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最后的作用是带头建立退休制度”[1]316。自此,中国的领导制度进入法制化更迭的轨道。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主义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