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清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李 清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关系,不仅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具有深刻的依赖性和能动的改造性,而且还表现在人与自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分化与统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资本利润、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置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来考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实践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自然;实践;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立足于实践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辩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辩证自然观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辩证自然观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等一切旧自然观的超越。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关系,主要表现为:
1.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具有深刻的依赖性。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对自然具有深刻的依赖性。首先,人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环境中展开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1]77,正是这种先在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其次,自然为人类提供生产的原材料。人靠自然生活,“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42没有自然界人类的实践活动无法展开,人就失去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延续。再次,自然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的构建。马克思认为:“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1]45。人的意识的产生是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应,是伴随着人与自然实践活动的加深而发展起来的,没有自然界,人的意识就失去了反应的对象,那么人就不可能成为精神的社会意义存在体,那么人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这不仅表现在对物质世界的依赖上,而且还表现在对精神世界的依赖上。人靠自然生活,从自然界中攫取延续生命的生活资料,但是如果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界,就会造成自然界频频发生自然灾害对人类进行惩罚和报复,这要求我们在与自然交往的时候,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按自然界的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
实践是人这一主体有意识的社会化的行为,是人有目的的作用和改造实践客体的运动过程。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物之所以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主要在于实践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凭借着人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对自然进行能动的改造。马克思说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2]209。换言之,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之所以有能力对实践客体进行改造,是因为他具有与自然物相适应的自然力和生命力,因而可以与其进行直接的物质交换,能以一种现实的、感性的力量同自己的对象发生相互作用。同时,人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等智力因素,为主体改造客体提供目的和方法。主体只有掌握了关于实践对象、实践手段及实践主体自身的有关知识,才能根据主体的需要、客体的本性及实践的手段提出实践目的,并设计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途径、方法和步骤。主体对有关实践活动的知识掌握的越全面、越深刻,它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也就越高。此外,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和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主体实践能力的发挥也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实践的主体是知、情、意相统一的整体,实践主体能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知识的主导作用,而且总是伴随着主体对客体的感情体验和意志努力。
在实践过程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人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着自然,而是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以能动的实践活动来打破客体的制约,创造新的客观对象。在这一过程中,主体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实现主体客体化;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这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这也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3]7。
3.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分化与统一。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也不否认自然的优先性,是先有自然,然后自然在长期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慢慢产生人。那为何从自然中产生的人又与自然产生分化呢?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196。可见,劳动在创造人与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使人与自然相分化,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界相对立的人类世界。这种分化,首先表现在外在物质体的分化上,即劳动改造了人的物质结构。如四肢灵活,大脑发达等,使人作为物质存在体具有独一无二性。其次表现在观念意识的分化上,即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如人所独有的对象性意识,马克思认为这种对象性意识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才能形成,这种对象性意识的产生,意味着人已经能在观念上把自我与外在,“我”与“非我”相区分,从而使人与自然在自我意识上发生分化。
人与自然因实践而分化,又因实践而统一,因为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维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着自然界的属人性质,外部自然界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越来越远离原始的面貌,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即自然的人化。人类通过实践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自身,即自然人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人在与自然互为对象、互为中介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充分说明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通过人现实的改造活动,人赋予自然以符合人类目的的形式存在,是自然向能够满足人的要求和意愿的人化自然发展。换言之,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人类活动将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对象上,创造出一个人化自然,并改变了自然本来的面貌,另一方面,客体所具有的内在规律体现在了人身上,丰富和充实了人的生命,进而提升了人的本质力量。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正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两者趋向统一,同时二者的这种辩证运动又促使人类的实践活动向更深领域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矛盾激化,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力图研究从对资本利润的追逐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有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力图从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本身来探寻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1.资本主义对资本利润的追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高兹对资本主义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批判最为激烈。他指出,资本主义对利润的追逐必然破坏自然环境,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无法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每一个企业都是自然资源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等要素的联合体。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首要关注的并不是如何实现生产与自然相平衡、生产与人的生活相协调,它所关注的是如何花费最少的成本而生产出最大限度的交换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就是破坏,那么生态运动如果想要顺利开展下去,就必须面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高兹认为应该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将不再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因此人们会主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会改变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会改变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将不再处于对立状态,而是处于和谐共处的状态。
与高兹相比,奥康纳不仅赞同资本主义对资本利润的追求严重威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的二重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他认为,第一类矛盾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第二类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矛盾分析只是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而忽视了社会生产和外部自然所能提供的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因而没能预见到生态危机已经形成比经济危机更为严重的资本主义危机,同时,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反过来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奥康纳的第二重矛盾是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补充,但他试图以此取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用生态危机来取代经济危机的观点却偏离了马克思思想的实质。
2.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的运用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早关注科学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格海默、马尔库塞。霍格海默认为科学技术虽然推翻了神话的集权,但却建立了科学技术的集权。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加速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立,也使资产阶级在统治自然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工人阶级的统治,使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倒退。马尔库塞要比霍克海默乐观一些,虽然他也认为科学技术是造成资本主义“单向度”的主要原因,但他也看到科学技术为人类自身的解放和自由创造了条件。他强调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的利用是科学技术产生负面作用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变强,深化了人与自然的异化程度。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加无聊和单调,劳动本身越来越异化。他还指出,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不仅使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而且还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过分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界,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和生态危机,直接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科沃尔和福斯特也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促进下对自然环境的负面作用。他们认为,资本家总是想尽办法利用科学技术生产能够带来巨额利润的产品,为了降低成本,资产阶级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科学技术又反过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无限扩张的发展趋势。如此一来,资产阶级在运用科学技术创造文明成果的同时,研发和生产了大量毫无价值的商品,鼓励各种废物产生,导致更多的污染产生。科学技术的发展到底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主要在于科学技术是被善用还是被恶用,只要科学技术为资本所用,就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无论是霍格海默、马尔库塞,还是科沃尔、福斯特,他们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同时将资本利润、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置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来考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实践关系的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On Marxist Practical Dialectics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A Concurrent Comment on Conception of Nature of Western Marxism
LI Qi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Marx though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as essentially a practice.Practical activity not only deeply depended on nature and remade nature,but also manifested the law of division and unity.Western Marxists put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capital profit,science technology,ecological crisis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Therefore,it ha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t theory related to the practic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Marxism;man;nature;practice;Western Marxism;view of nature
A811
A
1009-4326(2014)03-0042-03
(责任编辑 郭 伟)
2014-04-13
李 清(1990-),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