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鸿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辅相成。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形成利益整合型社会。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必将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新形势下,社会深刻变革,利益诉求多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更需要充分发扬民主,统筹兼顾,把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落实到实践当中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需要倾听民意、凝聚共识,更需要科学决策、于法有据。这为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领域的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综合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培育国家维护公共秩序、推进制度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治理能力。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现代国家治理要建立在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之上。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国家制度体系的现代化。从中国的现实国情看,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其完善和发展对于国家制度体系的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协调治理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从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的传统一元治理模式,走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并存的现代治理模式。包括政府、公私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内的多元主体,都是管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参与者,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任何单一的治理主体都无法完全承担起治理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的重任,需要协调各治理主体,共同发挥作用。而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他们充分发挥位置超脱、渠道畅通的优势,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如实反映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协助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为协调各治理主体打下了广泛的民意基础。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规范治理过程。治理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规范治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变成出笼的猛虎,不仅会滋生腐败,而且会导致公共决策失误、治理失败,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因此,需要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和透明性政府。而在权力监督体系中,除了需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等 “硬性”监督外,参政党的民主监督也不可或缺。2007年11月15日由我国政府颁布的 《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民主监督[1]。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恰恰为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参政党的民主监督虽然是非国家权力性质的监督,但仍然有着特殊的监督效用。它是柔性监督、权力监督,有别于法律监督的硬约束。参政党的民主监督作为一种 “软法”,与 “硬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只有 “软硬兼施”,才能达到善治的目的。柔性监督可以避免国家权力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有时候能够起到比硬性规定更大、更持久的效用。参政党的民主监督既是国家政治体系内的一种纠错机制,也是一种社会反馈机制。包括参政党监督在内的民主监督的存在,能够使社会保持一定弹性,使执政党能够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社会舆情广泛、及时、充分地表达,有利于执政党了解情况,修正错误,完善政策和处理问题。民主监督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优势,是其它性质的监督不能取代的,也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民主党派为完善我国的监督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执政党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积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特别是一万多名各民主党派成员受聘担任各级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的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等 “特约 (特邀)人员”,他们参与了反腐倡廉、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专项监督检查,对纠正不正之风、推动党政部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等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培育治理能力。在当代中国,国家至少要具备四种治理能力:维护公共秩序的能力、推进制度改革的能力、促进发展的能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稳定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前提。
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培育有效的公共秩序治理能力尤其重要。国家要努力实现政治秩序稳定、经济秩序平稳、社会秩序和谐。因此,国家必须综合协调发展各个层面、各个维度,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均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成员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视察、调查活动,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根据各自所联系的界别群众的意见,通过过滤、综合等方式形成正式的意见,并把他们的利益表达反映到人大和政府的工作中去,从而将各界别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经过制度性安排,形成有序政治参与的固定渠道,引导各自所联系的群众参与国家治理,提高有效的公共秩序治理能力,在此过程中学得民主的规范,培养宽容和妥协的精神,掌握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技巧,逐渐习惯以理性的方式对待社会问题,使社会多元利益表达有的放矢,从而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维系国家治理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各民主党派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广泛性,联系着各自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在我国社会多元的利益诉求情况下,这种政党关系体现了核心一元性和结构多元性的统一,能够保证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有表达自己利益的渠道,并通过制度化的程序有序进行,避免了因为政治参与压力过大、利益无序表达和强制性表达所引发的政治动荡。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等形式,广泛吸纳民意,使各方面意见进入决策系统,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和主要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各政党之间采取合作的方式,通过平等协商来解决分歧。这既考虑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又照顾到了少数人的要求,从而维护了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是现代国家治理所需的基本能力,民主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只有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民主制度,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广开言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过程。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在国家作出重大决策之前,经过各界的合作,将要决策的问题进行广泛的酝酿、磋商、讨论,开展充分、反复的民主协商,进行不同意见的比较研究,吸收一切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因素,把好意见集中到决策中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能够包容存在差异、边缘化的少数族群,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平台,引导多元社会共存共享,寻求社会问题在法制环境下的和谐解决,能够有效地维护权利、化解冲突、调解矛盾,从而培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改革创新社会体制,形成利益整合型社会治理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社会成员逐步获得了更多的经济资源和行动空间,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和封闭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化加速,多元开放的社会结构也在形成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适应了市场化的需要,标志着整个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会转型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形成利益整合型社会。我国现有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的功能之一就是社会整合功能。
《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政治制度具备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前提,又有各民主党派的广泛合作,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目标下,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民主党派,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和组织社会沿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1]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制度设计,实现了目标方向一致性和组织形式多样性的统一、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的统一、富有效率与充满活力的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形成统一意志,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利益整合型社会治理机制。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依法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人才荟萃,信息智力资源丰富,能够就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考察调研,积极献计出力。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社会联系广泛,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民主党派,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和组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沿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建立社会阶层的多元利益整合机制,使各阶层的合理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渠道和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得到尊重,从而达成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争端与冲突;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培育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形成利益整合型社会。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促使不同意见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换、沟通,使各界别群体依法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协商、合作,以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好利益关系;使各界别群体能够更大程度上平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在理性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公平公正的决策。这是形成利益整合型社会所必需的保证条件。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需要有稳定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一元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政党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制度设计,将不同社会群体及其政治参与要求纳入到体制内,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障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有崇高政治威望的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通过团结合作、相互协商,中国共产党能够依靠坚强有力的领导实现我国各政党奋斗目标的一致性,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下,不仅中国共产党能够依靠发达而健全的组织网络,使党的影响深入到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布各行各业的每个角落,各民主党派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组织结构。他们既保持着各自所代表的阶层、群体、利益和主张上的差异性,同时与中国共产党达成政治共识,有着明确一致的政治理念,自愿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多党合作制的多元结构与社会结构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相一致,使不同的利益群体能够通过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各民主党派,将其利益要求、政治诉求反映到政治体系中来,从而在制度层面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协商机制的有效运转,也大大减少了社会内耗。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坚持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而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政治格局,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1]中国的政党制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