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淮安专利管理问题研究

2014-04-09 06:26:28宋素娟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淮安专利申请专利

宋素娟

(淮阴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0 引言

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专利是指一个国家授予创造发明人在一定时间内对该发明创造的独占实施,包括专利产品的生产、使用和销售,具有排他性、地域性和时效性特点。国外将专利计量作为测度技术进步或创新的指标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大多研究结果显示,专利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江苏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我省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长迅速,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专利创新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此背景下,淮安专利管理的水平将直接影响专利的申请、使用和销售,从而影响地方以及企业的经济持续增长以及核心竞争优势的获取。本文将结合淮安专利申请和授权现状,从宏观的政府层面和微观的企业层面两方面分析淮安专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2]。

1 淮安专利申请与授权的现状

1.1 专利申请与授权总体体现为增长速度加快但总量偏低

从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网站获悉,2013年上半年淮安专利申请量为6119件,与上年相比增长了57.3%,增幅为全省第三。但从总量上看仅占全省同期申请总量的2.75%,在全省排名中仅高于连云港和宿迁。

2013年上半年淮安专利授权累计为1827件,同比增长额度位居全省第二为128.09%,仅次于宿迁的129.29%。但累计数占全省总数的比重为1.6%,仅高于宿迁的1.51%及连云港的1.33%,远远低于苏州的37.45%。

1.2 三类专利相对均衡,总体力量偏弱且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相对较少

1.2.1专利申请量增幅较大,但总量较低

2013年上半年淮安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率为61.57%,增长的速度在全省排名第三,低于宿迁的179.57%和镇江的97.29%。但在全省同期总量中,淮安仅占1.53%,仅高于连云港的0.76%和宿迁的1.32%。

1.2.2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低

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在全省中排名很低,但外观设计申请量增幅较大。新型专利申请量在全省同期总量中占1.68%,仅高于连云港的0.81%,位居全省倒数第二,同比增长13.27%,增幅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三。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累计4436件,占全省总量的3.78%,除去无锡苏州南通外位居中游,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70.29%,增幅在全省位居第三。

1.2.3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占比平均

从授权情况看淮安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占比相对平均,但发明专利授权较少。各市的专利主要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基本都在40%-60%,淮安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所授权专利中分别占45.76%和46.58%。在2013年上半年中,淮安的发明专利授权仅为全省的1.65%,高于宿迁的0.41%,排在倒数第二位。

1.3 专利申请者多为个体,企业专利申请人比重很低

从2013年6月份统计数据看,各市的专利申请与授权中申请人都集中在企业。企业在专利申请中占主要地位,这也符合全国形势。但是,淮安在2013年6月份中,企业申请比例仅占11.86%,86.05%为个人申请者。其中企业申请人比例仅高于连云港的8.01%,个人申请比例仅低于连云港的91.23%位居第二。而同期企业申请比例最高为苏州高达96.35%,个人申请比例仅为1.83%。

从2013年6月统计数据看,常州和苏州,企业授权专利占比达82.94%和93.49%,在13个市中企业授权专利占比低于25%的只有一家,即淮安为18.16%,淮安的专利授权基本为为个人行为,高达79.59%,为全省最高,第二位的是镇江,为64.94%。

2 淮安专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从上文的数据分析看,淮安的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在全省都处于落后地位。一方面直接说明淮安在科技创新的力量和成果方面与发达地区以及全省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说明企业对现有产品和技术改造的力度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从数字中可以看出,淮安企业对于专利申请的关注度较低,政府部门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引导作用相对较弱,直接影响了淮安企业的竞争力。这些都反映出淮安在专利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政府引导扶持企业专利申请的力度不足

与其它市相比,淮安专利申请中个人行为多而企业行为少,说明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尤其是专利申请的引导力不足,支持力度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从淮安市科技局与知识产权局官网上收集的资料看,淮安对企业科技创新尤其是专利申请方面的政策尽管有,如费用减免、专利补助、对企业申请专利的奖励、专利转化资金补助等,但政策不明、信息不清、获奖难度较大,吸引力不足。

如有规定,企业年内发明专利20项,政府将对之奖励。而2012年全年全市发明专利才85件,显然企业要拿到此笔奖励难度太大。择优发明专利奖励5000元/个,苏州市优秀专利(含非发明专利)为2万,其中国家级专利金奖的为10万元。另外如“淮安市科技型企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实施办法”,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首先要认定企业是科技型小型企业,第二利率优惠额度是“原则上利率上浮比例不得超过基准利率10%,同时可以向贷款企业收取贷款金额的10%作为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贷款业务风险补偿资金,在贷款企业借款本息归还后,将风险补偿金退还给缴存企业;未按期还本付息的,银行直接扣收企业缴存的风险补偿金”。而苏州等地规定,企业可以直接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额度可以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结果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原则上不超过评估价值的30%,也可以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与此相配套的还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产权保险贴补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可以明显地调动企业的科技创新尤其是专利申报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苏州、无锡、南通等地对企业申请专利在税收减免、保险补贴、专利抵押贷款、直接现金奖励、经费贴补方面制定了详细的金额明确的制度,并且在网络上公布每年的资助额。

2.2 科技创新缺乏相应人才

淮安在专利申请方面落后于省内其他城市,除了政策因素外,人才的缺失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从相关信息看,目前淮安在此方面缺失两类人才,一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专利工程师。

2.2.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者比例过低,中级以上职称比持续下滑

从2009年以前省历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淮安市从业人员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级职称比在全省处于落后地位。(注:09年后此项统计被专利申请替代)

在全省13个市中淮安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其从业人员比例一直处于较低位置,2001年时淮安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与南通、连云港接近均低于5%,但在此之后除了淮安维持在5%以下甚至进一步下滑,其余各市的比重均在上升。2008年宿迁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比淮安高1.92%,淮安则以2.18%的比重位列全省倒数第一。

淮安中级职称占从业人员之比也在缓慢下滑,2001年淮安的中级职称比为1.62%高于盐城、连云港、泰州、南通以及徐州,更是远远高于宿迁的0.58%。但从2003年以后淮安的中级职称比持续下滑,与其它市的差距也在逐渐加大。与之对应的是宿迁在缓慢上升,到2008年两市水平基本相当,分别为1.13%和1.0%。

淮安人才中技术人员比以及中职比的纵向下行趋势直接限制了淮安科技创新潜力,也说明淮安在开发人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上与其它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都导致淮安的专利申请形势严峻。

2.2.2专利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专利管理人才的缺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工程师缺乏,二是专业代理机构缺乏。

从现有公开数据中无法直接获得各市知识产权工程师的人数,但从相关媒体报道中可见一斑。如淮安市知识产权局举办了2012年度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班,全市12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2013年约100人参加培训。而在2011年常州市已有350多名知识产权工程师,其目标是5年内要培训2000名工程师。在工程师的培训方面,淮安主要是参加江苏省的培训,没有自身独立培训,而至2013年6月份,苏州市举办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班已经有12期。

目前专利代理已成为各地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申请专利的首选方式和主要渠道。

全国各地专利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分支机构不断扩张。但淮安的中介还不发达。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获悉,2012年获得年检通过的专利代理机构江苏省共有52家,其中淮安有2家,而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分别有17、9、9、6家。从这些地区的专利授权情况看,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在2013年上半年的专利授权数总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7.45%、17.25%、8.48%和8.11%,四家总和达到全省的71.29%。这一方面说明当地的专利申报事业发达,中介推动了当地专利发展。代理机构和专利申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显然,淮安在此方面的建设尚需加强,缺乏平台建设。

2.3 专利申请相关信息宣传培训不力

专利申请成功源于人们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动力,能够科学合理地按照专利申请的程序完成专利申报材料。而以下原因则阻碍了专利的申请:有创新想法但无法形成专利申报文稿;有想法能表达但不知道申报途径;在无利不起早的思想下有想法有方法知路径但无积极性等。

这些问题源于人们对专利申请的相关信息和政策不了解。政府网站上无相关信息,人们不知道专利代理人的作用,企业和个人对相关政策以及途径了解较少,甚至不清楚,更谈不上企业本身对员工专利申请的资助或关注。淮安尽管有科技政策辅导员,但缺乏利用公共媒体、网络媒体等渠道宣传,受众面有限;同时辅导员人数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他们更多地对重点企业负责,难以顾及一般性企业,这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3-5]。

2.4 信息平台建设内涵不足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现今,官网的建设更显重要。在江苏的13个市中,专利建设相对落后的地区其网站建设也差强人意,如宿迁、盐城、连云港、淮安等,表现为没有专门的网站,即使有,内容也空洞。

淮安知识产权局是与科技局合网,无单独网站。但问题在于网站中难以觅到与专利管理相关的信息,专利申请知识、专利申请统计、专利代理、专利培训、专利推广等难觅踪影。科技局网站中更多体现的是政府的政治性,与企业以及民众的联系相对较少,网站共8个栏目,其中如软环境建设、廉政建设、机关党建、机构概况、咨询投诉等占了5个。

2.5 企事业单位的专利管理力度弱

除了政府在专利管理中存在不足,作为直接专利申请人的企事业单位也缺乏系统的专利管理行为,体现在三个方面。

2.5.1知识产权贯标企业数量少,质量有待提高

从2009年开始,江苏省颁布实施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并于2010年4月实施《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及奖励暂行办法》。其中,《规范》全方位规定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方针、体系要求、资源管理、运行控制、合同管理等事宜。为了鼓励企业贯标,《暂行办法》规定企业专利拥有量10件以上,并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有意识、有专人、有经费,起带头作用即可申报示范企业。

截至2013年上半年,淮安市知识产权贯标企业数接近70家,与全市企业总数相比,明显不足。截至2011年9月,淮安共有23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单位。2012年,淮安市有20家企业获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合格单位称号,8家企业获示范先进单位称号,2013年有12家企业被评为示范先进单位。尽管2013年先进单位数居苏北第一,但总体示范单位与苏南以及市企业总数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体现的是绝大多数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缺乏系统化甚至没有知识产权管理。

2.5.2传统龙头企业的专利管理绩效有待提高

从2010年至2012年,淮安市企业获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扶持的以及获省贯标示范先进单位和合格单位称号的,基本为科技型或技术创新型企业、新兴行业企业,传统龙头企业在专利或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获奖很少。如安邦电化,目前拥有的授权专利只有16项,发明专利11项;淮钢特钢公司至今共获38项专利证书,发明专利7项,而清江石化、淮阴发电厂、淮阴烟厂等专利等更少。

2.5.3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程度低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淮安市专利申请存在量小、面窄的现象,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创新意识、专利管理意识依然欠缺。作者从对部分企业的专利管理情况了解情况看,很多企业根本不知知识产权管理的贯标活动。企业缺乏相应的专利管理制度,缺乏专人或机构负责专利管理工作,对专利的维护以及转化等无专人负责,更没有相应的培训管理工作。企业没有激励制度、专利的转化运用制度,专利开发更多处于自发或被动状态。由于缺乏管理,专利转化的收益性相对较小,加上专利维护难度较大,进一步限制了企业对专利开发、运营和维护的积极性。有的公司认为专利交年费就是负担,再少的资金也不愿投入,专利申请或授权完成后即放弃后续工作,没有专利的市场转化意识,缺乏专利的使用和维护意识[6-7]。

3 加强专利管理促进科技创新的建议

3.1 完善专利政策,明确对专利的扶持补贴等制度

通过淮安与其它市的对比,我们发现淮安在专利政策的制定上明确性不够,支持力度不足,企业获得扶持的难度较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企业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明确对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的扶持与奖励(含条件与具体额度),及时制定新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明确的扶持政策,如专利抵押贷款政策、专利保险补贴政策等。同时政策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引导性、激励性,门槛不能太高从而把众多中小企业挡在门外。

3.2 丰富网络平台,加强专利政策的宣传

官网是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发布中心,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与便捷渠道,是专利政策宣传的最佳窗口。显然目前淮安在此方面的建设力量明显薄弱,因此有必要构建淮安市知识产权网站,并丰富网站信息,为潜在专利申请者、已有专利者、希望获得专利者以及其他广大民众服务。当然传统信息渠道亦不应放弃,电视、报纸、宣传手册等依然是专利申请相应政策的宣传阵地。

同时,淮安应进一步完善并充分发挥已有的科技政策辅导员制度。创新辅导员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方式,加大政策宣传的资金预算,强化考核辅导员的专利政策宣传面以及宣传效果,尤其应与专利申请量挂钩。

3.3 加强专利知识培训,加大专利中介机构的建设

专利申请更主要的依赖于申请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目前淮安缺乏高水平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情况下,人才的引进以及培育非常关键。这依赖于地方政府对人才工作的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目前知识产权局的主要任务是对潜在专利申请者进行专利申请知识的普及培训,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工程师和专利工程师的培训。可以集中培训、也可以为企业上门培训,可以是面对全市范围也可以是小规模培训,可以通过公共渠道如图书馆大讲堂等形式面对所有市民,也可以面对企业等特定对象。

对于专利代理机构,一方面政府应通过政策鼓励他们走出去,积极寻找潜在专利申请者,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并落实扶持专利代理机构的发展的优惠措施,如税费减免等。

3.4 加强专利实施的推进工作,促进专利的转化

专利申请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专利要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政府应该关注专利技术的运用现状,如专利实施率、实施方式、实施的经济效益、实施存在的困难、研发成本和周期等内容,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制约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等问题,进行制度化的调研分析,以推进专利实施。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专利交易市场的建设、完善专利推广相应政策、构建充实信息平台等工作,并且制度化地检查完善,确保专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淮安企业竞争力。

3.5 强化专利管理意识,夯实企业专利管理基础

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创新,依赖于一个个的专利获取与保护,因此,企业应根据国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要求建立并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第一,高层管理者应认识到专利对企业的重要性,体现在组织机构的建设上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专利等知识产权工作;第二,企业应制定专利管理的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第三,应出台包括专利开发、运用、保护等一系列的制度,尤其是持久合理的经费投入、激励员工申报职务专利、积极利用政府的平台以及专利的优惠措施、参与专利市场交易等制度,尽最大可能将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四,企业应加强对员工专利管理相关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第五,从核心理念、制度规范到外在有形物质与形式方面,努力培育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构建人人关注知识产权、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形成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4 结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已成为提高企业以及地方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淮安应同时加强地方和企业的专利管理工作,政府从宏观上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企业从微观上建立健全专利管理体系,加强专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专利转化率,促进专利管理工作良性循环,最终共同推进地方专利战略的实施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继红,吴玉鸣,何建坤.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科学技术管理,2007,28(1):83-89.

[2] 殷青伟,翁磊.江苏省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技术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5):36-39.

[3] 张锦锐.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基本模式探索[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9):6-8.

[4] 徐俊峰.浅谈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2):34-36.

[5] 王旭.专利价值与企业建立专利管理机制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4):205-206.

[6] 陈荣荣.加强专利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举措分析[J].今日科技,2012(11):58

[7] 于雪霞.现代企业专利管理模式的要素与结构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5):108-110.

猜你喜欢
淮安专利申请专利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50
专利
水运工程(2022年7期)2022-07-29 08:37:38
梨园寻梦淮安缘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8
凝眸古城淮安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6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46
发明与专利
传感器世界(2019年4期)2019-06-26 09:58:44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河南科技(2016年8期)2016-09-03 08:08:22
专利申请三步曲
发明与创新(2016年5期)2016-08-21 13:42:50
专利
国外专利申请如何尽快被授权
发明与创新(2013年1期)2013-03-11 15: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