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芳芳,罗 敏
(1.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我国喀斯特地区受资源约束,一直是经济相对落后、欠发达、偏远地区,怎样使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快速实现脱贫致富,缩小和中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重中之重是要先解决好三农问题。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喀斯特地形分布较广,《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揭示了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坚持统筹协调,促进“三化”同步发展[1]。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始终要把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要实现该地区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核心的“两型农业”是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碳酸盐岩中矿物元素贫乏,溶蚀性高,不容物含量低,土壤瘠薄,植被较少且结构简单。喀斯特地区石山面积比重大,耕地地块破碎,大部分分布在陡坡、丘陵等中,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土地产出率低,这也是喀斯特地区经济普遍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穷的根源。贵州位于喀斯特地区中部,喀斯特强烈发育,喀斯特面积达130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喀斯特分布的县市达83个,占全省总县区的95%[2]。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省份,耕地面积449.6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5.52%,万亩以上耕地大坝47块,总面积8.3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0.47%,是我国唯一的无平原支持的省份。由于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脆弱,宜农土地资源紧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贵州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在耕地农业生产中,采用“高投入、高消耗、污染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而且在农业灌溉过程中,农药和化肥中的化学成分随着农田灌溉渗漏地下,造成地下水和河流等环境污染。
贵州省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石漠化面积达到300多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石漠化地区生态比较脆弱,喀斯特地区石灰土表层疏松,蒸发较强,尤其在同样的气候干旱条件下,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更容易发生干旱,这也是为什么贵州一旦遇到连续晴天就极易发生干旱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贵州降雨量充足,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喀斯特地貌比较多,地表蓄水保水能力比较差,形成水资源“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特点,水资源却相对缺乏。
贵州是我国西部资源十分丰富而又欠发达、欠发展的不沿边不沿海省份,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仅占全国1%,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倒数。贵州受到贫困和环境退化相互制约,贫困是导致环境退化的根源,环境退化又加剧了贫困,导致形成生态脆弱—贫困—掠夺式开发—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
2.1.1 落后优势 落后优势,表现为落后地区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采取后发赶超的发展战略,借用发达地区的技术和大量资本,从而实现经济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如果“贵州现象”是既贫又困的问题,那么“新贵州现象”则说明的是虽贫不困。“新贵州现象”就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贵州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全面加速局面初步形成的现象,是中国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奋发图强、努力赶超的现象。贵州可以利用落后优势,采取后发赶超的发展战略,为发展“两型农业”提供强有力的驱动力。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两型农业”是农业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的结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贵州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摆脱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束缚,进而才能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和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另外,“两型农业”要求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强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农业形态,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一定程度的缓解了资源的约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业的负外部性。
2.1.3 科学技术的支持 贵州通过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来达到资源节约,让更少的资源创造出同样的效率。推广应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和保护环境等环保型技术来达到环境友好,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应用与创新,为“两型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1.4 制度保障 “两型农业”发展需要实现技术和制度“双轮驱动”,制度能够规范“两型农业”参与者的行为,并规定其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两型农业”发展方向,消除不利于“两型农业”发展的各种限制和壁垒[3]。政府担当了“两型农业”发展的“指导师”,贵州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需要政府提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初始条件。
贵州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来发展农业很难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且,也不具备发展传统农业的条件。要发展贵州农业,必须改变贵州农业的发展方式。“两型农业”的提出为解决贵州农业长期处于滞后阶段指明了方向,也是加快贵州农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贵州“三农”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2.1 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①发展循环农业、立体农业
贵州发展循环农业应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利用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气候适宜、受工业化污染较少等,广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也是满足市场需求。在喀斯特浅丘、洼地等传统农耕区发展以种植为主,养殖和加工为辅的庭院式循环模式。在喀斯特峰丛山地发展立体农业,根据生物共生互利、种间互补的原理,不同物种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分多层次利用,并利用生物生产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对农业生产层进行厚度开发,促使从平原布局向立体拓展,使外界物质、光热资源、能量经过多层次的被吸收和利用,以提高其利用率、转化率和产出率,从而也达到节时和节地的作用。
②合理规划农用土地
按照贵州地区土地的适应性和生态规律,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在提高现有单产水平的前提下,有计划的将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耕还林,并采取合理措施增加土层的矿物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要细化、强化耕地保护措施,合理规划农用土地,严格控制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重点放在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管制,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合理利用水资源
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同时采取措施提高保水储水的能力,加强岩溶地下水和地下暗河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应急水源工程,提高抗旱应急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灌溉区节水设备的投入和改造,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加强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保护好农业生产的基础环境,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2.2 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①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贵州地区过度开垦导致的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等,应从发展“两型农业”的战略高度对贵州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有利于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根据生态补偿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进一步完善目前实行的保护环境的税收政策,增收生态补偿税,增强其生态补偿功能。引导鼓励受益者和生态环境保护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
②树立“两型农业”理念
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广泛宣传“两型农业”理念、重要意义、节约与环保技术以及相关政策,增强广大农民的的“两型农业”意识,共同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良好氛围,加强和落实激励政策。同时应使补贴投向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比如各种扭曲的水资源配置、化肥农药价格补贴可以转变为对节水灌溉设施、秸秆还田、生物农药及其相关技术的支持,由产量和收入补贴向“绿色补贴”转变。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增强农民对于环境成本影响收入提高的认识。
③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可以突出生态特点、山区特点,突出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资源多样性,突出受“三废”污染较少,走出适合本土并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立足不同区域特色,巩固发展传统优势农产品,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农业。生长在生态保护良好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贵州香猪,具有原生态特性、最原始的猪种、最具营养和医用价值的特色农产品。原生态生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仅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往往还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贵州同样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使得贵州具备了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贵州推行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既能扬长又能避短,促进贵州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贵州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现象、旱涝灾害等,导致农业生产条件薄弱,传统农业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需要改变现状,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1]国务院办公厅公文公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EB/OL].2012-01-16.
[2]罗昆燕.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功能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93-8697.
[3]匡远配,李 飞.两型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3):74-80.
[4]马贤惠.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2(4):132-136.
[5]颜廷武,唐秀杰.喀斯特贫困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4(3):3-6.
[6]史月兰.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农业经济,2005(7):6-8.
[7]但文红,彭思涛,王 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规模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7):192-195.
[8]任明强,张家德.贵州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对比研究[J].中国岩溶,2009(4):397-401.
[9]新华社.“十七届三中会”决定解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EB/OL].2008-11-4.
[10]夏玉莲,曾福生.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的障碍因素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9(10):131-134.
[11]周栋良.“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若干问题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4):38-42.
[12]匡远配,曾 锐.长株潭试验区发展“两型农业”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3):51-56.
[13]雷 清,苏维词.西南山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生态经济,2008(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