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党群关系 社会共同参与创新社会治理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2014-04-09 06:14:18包志勤
社会治理理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党群社工群众

包志勤

密切党群关系 社会共同参与创新社会治理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包志勤*

【编者按】

党的群众工作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群众工作研讨,本刊与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联合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基层工作者,开展“社会建设及社会治理党的群众工作”征文活动,以进一步深入讨论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在新时期的发展路径。上期我们刊登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社会建设与群众工作学习研讨会”部分与会专家论文,这期我们再选几篇,以飨读者。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群众工作

从社会治理的视角探索群众工作需要首先理清社会与群众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把握群众工作的时代特征和新内涵;第三要积极探索群众工作现代化:党群社会工作。这是执政党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治理社会及其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要。

社会治理 群众工作 党群社会工作

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社会治理”概念的明确,既是前3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结果,也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晶。今天,我们必须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去认识群众、群众工作及其现代化。

一、理清社会与群众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群众,指实际存在社会成员或人,泛指人民大众。在强调政治的社会生活中,指没有加入政党组织的人。尽管群众的内涵常在“政党—群众”、“政府—群众”、“干部—群众”等关系中被定义的,但也有“党员群众”、“群众团员”的存在,连队战士、普通党员及群众组织的一般成员等,都是群众工作的对象。群众的指称具有相对性,一般是与领导者、管理者相对而存在的个体或群体。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社会环境中的群众,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而群众的概念,则具有历史性、广泛性及主客体的统一性的特点。

社会,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的词语,常用来确定作为社会现实分类的那种社会现实各方面(现象、过程、客体、关系)的概念。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区别于自然的同义语,狭义地说则是指那种被经济的、法律的、政治的等社会生活方面所决定的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是指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这表明,社会不仅是指作为其构成元素的个人(个别群众),而且更重要的是指由个人互动形成的群体(聚集在一起的群众)、组织等,它包括家庭、社区、社团等各类群体和各种组织乃至国家。从大的方面看,社会是指政府、市场之外的领域;从小的方面看,社会就是指人、人群。

显然,“社会”的概念,要比“群众”大,群众只是构成社会的一部分。然而两者都是以人为存在前提的,社会是人际互动关系的总和,群众是由人聚合在一起的大众。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即指群众,说群众也即指社会。在这两个概念中,社会更多的是社会学的指称,而群众更多的是政治学的渊源。

二、把握群众工作的时代特征和新内涵

群众利益、社会活力、人民民主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群众工作要有社会建设的眼光。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认识群众工作,有新的启示:

第一,群众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处理好维权与维稳的关系。

第二,群众工作要依靠群众,“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处理依靠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群众工作的重要路径是参与互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第四,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法治,“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第五,群众工作的队伍建设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全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处理好党建与社建的关系。

第六,群众工作也要虚实互动,过去群众工作主要在实体社会上展开,现在互联网虚拟社会上的工作也很重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处理好网下与网上的关系。

三、要积极探索群众工作现代化:党群社会工作

党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所开展的群众工作,是群众工作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我们要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推动群众工作现代化,以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比较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两个表述,可以发现有许多共同之处:一是主体相近似,政党组织和其他团体组织及其相关人员都可担当一定的群众工作或社会工作,尽管一般的群众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还不能等同;二是对象类似,群众工作的对象与社会工作的对象基本重合,都是需要获得服务和帮助的人,即弱势群众或困难群众;三是目标相似,为群众谋利益,求社会和谐。群众工作的使命和社会工作的使命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是相当一致的。

同时,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也有一些相异之处,比如在工作范围上,群众工作比较宏大,社会工作比较具体;在理论基础上,群众工作突出的是政治性和政治学,社会工作强调的是社会性与社会学;在操作实践上,群众工作多的是经验性,社会工作讲的是专业性。当然,这些区别点,只是一种静态的简单的梳理。在现实生活中,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都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在具体工作中,两者也有不少相互借鉴相互结合的地方。

群众工作的创新发展,应该引入社会工作,有专业化的追求。以党和工青妇为主体的群众工作,也须有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提出党群社会工作是有逻辑基础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具有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在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发展社会工作的背景下,更需要积极探索党群社会工作的实践。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即党群社会工作的主要内涵是可以明确的。

1.党群社会工作是以党组织、群众组织为工作主体的。在党群社会工作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及相关成员,是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既可以是一个党支部、基层团委或工会小组等,也可以是一个支部书记或几个老年协会工作部成员,有时还包括党群组织中的活动志愿者。

2.党群社会工作是以群众为服务对象的。这种对象是广泛的,包括党内的群众和党外群众,有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也有居民或业主、学生、儿童、老人,包括网民、股民等。特别是经济拮据者、身体残疾者、生活困难者、心理障碍者等求助需求较强的群众,也称弱势群体。

3.党群社会工作是一种基层基础性群众工作。由于群众工作的外延较大,具有丰富的内容,从抢险救灾到建保障房,从解放前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到新时期“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从“学习雷锋”到“家访谈心”,都可被称为群众工作。然而,作为一种专项实践活动,一定的党群工作者在基层的社会空间中,为较为明确的群众对象提供具体的服务并有直接互动的过程,才能被称作党群社会工作。

4.党群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取向的实践过程。尽管不能把党群社会工作等同于专业社会工作,两者之间也不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但在今天,党群工作者也在与时俱进,追求群众工作的现代发展,无论是群众工作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提高科学化的水平,借鉴吸收包括当代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技术等在内的一切有益成果。

四、要认识党群社会工作对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

提出党群社会工作,是执政党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治理社会及其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要。

第一,有助于推进基层党组织及群众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从宏观上看,党群社会工作的探索能促进党的组织功能创新和夯实党的执政社会基础。这种探索自然也对党领导下的长期作为执政党辅助力量的群众组织的建设,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里,党的基层组织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是党群社会工作的组织基础。这些组织的创新和改进,直接关系到党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从微观上看,党群社会工作的探索也能改进基层党建和群众组织建设具体实践。党群社会工作,既是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组织面向社会和群众所展开的工作,又是基层党组和群众组织在自己组织内所开展的社会性工作。因为党组织和群众组织,就存在于又需扎根于基层社会;大量的党员和群众组织骨干也是生活在普通群众之中并又需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有助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社工队伍与提高领导本领、加强基层基础、开展廉政反腐并列在一起,作为“加强党对构建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四要点之一。这表明创新党群社会工作,是党领导社会,带领群众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群众组织是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群众组织所开展的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就执政党同社会的关系来看,党的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主导性的作用。首先,社会的有序治理,是在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框架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社会工作是党领导社会治理、参与社会治理的最直接、也是最具体的体现;其次,社会的和谐建设,是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使命,贯穿于党执政的全过程,同时也贯穿于党的各项活动之中。党的社会工作直接面对社会,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化解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思想道德和共同理想教育,促进社会稳定,就是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再次,社会的科学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社会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最终落脚于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创新党的社会工作,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这不是靠对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的直接干预,而是要立足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和党的先进性,去领导社会、服务社会、协调社会和整合社会。总之,社会治理、社会和谐、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党群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

第三,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在当代中国,各个领域的创新探索和蓬勃发展都需要政党的引领和政府的推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和发展党群社会工作,就能为整个社会工作发展带来面上的突破:党群社会工作者和相关的党组织在社会基层一般都有丰富的政治资源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党群社会工作发展了,就能为各种社会工作的运行拓展空间、开发阵地,并带动社会工作的全面活跃;就能为整个社工队伍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党群社工队伍形成,不仅有助于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发扬,还有助于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队伍的扩大,相对社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党群社会工作者更是社工队伍中重要骨干;就能为整个社会工作推进提供主导性要素:全面有效地发挥社会工作作用,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拓展群众组织的功能。党群社会工作的创新及与社会工作共同展开的过程,本身就有示范引导的功能。加强党群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又为领导好社工人才队伍提供了组织保证。

*包志勤,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党群社工群众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12-02 02:43:09
青春社工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11-19 15:15:56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党群工作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党群宣传工作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党群工作
社工
幼儿100(2016年10期)2016-11-24 13: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