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玉
(沙洲职业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凝练和概括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习近平主席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研究,已然成为广大社科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迫切课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就国民教育领域而言,可以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2]作为国民教育的中坚力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在高等教育中全面有效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更关系到伟大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因而,在高等教育视域下,研究如何找到和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是摆在广大高校社科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就影响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而言,主要有外部环境和内部个体自我养成两个因素。[3]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到高等教育中,同样需要在这两个因素方面下工夫。就内部个体自我养成而言,主要涉及到大学生个体的性格特点、思维能力、接受能力、自我意识能力和生活习惯、父母教养、家庭背景、社会阶层等先天固有或后天固化的个体差异性,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就外部环境来讲,主要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氛围,从文化熏陶,环境塑造,榜样示范,全员参与入手,更需要结合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占据网络虚拟空间的主导权,引领话语权,还需要营造浓厚的理论氛围,打造富有存在感的实践环境等等,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个体自我养成的研究,更多是属于心理学或者是社会学研究范畴,本文仅就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认为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P92)只有生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从校园环境、群体环境、网络环境、理论环境、实践环境五个方面探索相应对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的培育和践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系统是泛指由一群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作用,互为依赖的若干局部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是一个典型的系统范畴。从广义上来讲,校园环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还包括校园周边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要净化好校园周边环境。
1.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中的观念层面,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发展,文化不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提高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文化不仅是思想的力量,还是经典的力量,更是传播的力量;文化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更有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5]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而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同时又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般来讲可以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媒介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方面来加强建设;从具体操作实务而言,可以从弘扬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入手,从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入手,从建设良好的节庆文化、社团文化、寝室文化、班级文化入手。不管按照何种思路,哪种逻辑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要明确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一个核心原则和要求,即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这个原则统筹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如校园广播、校报、社团杂志、橱窗、电子显示屏、网络等等;广泛开展各种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文化节、校园美食节、校园读书节、校园电影节、校园音乐节、寝室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专题讲座、校友访谈、社团活动、重大节庆日、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体育比赛等课余文化活动等等。
2.校园周边环境
在高校周边,星罗棋布的分布着网吧、餐饮、休闲、娱乐、宾馆等社会场所,不可避免对高校大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校园周边环境的正能量,尽量减少其所带来的负作用,这是高校所应该重视和解决的。要联同公安,工商,税务,城管,文化等职能部门,对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的或者临时突击式的联合执法,坚决取缔一些非法营业场所,对涉黄涉赌涉毒网吧、娱乐、宾馆等场所,限期整改,或者取消营业,着力净化优化校园周边育人环境。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周边环境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生活化、生动化、全面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提供丰厚土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营造舆论氛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塑造良好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在无声处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耳濡目染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教师榜样引领
要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引导力量。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优秀的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践行者、传播者和引领者,而且还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榜样、楷模和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价值理念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建设教师榜样?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入手。在提高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素养方面,可以通过制度和法规来刷选,学习和实践来获得,宣传和表彰来实现。如可以采用集中学习和个人单独学习结合的方式,建立完善的督查制度,确保理论学习的时间和效果,不是把学习挂在口头上和红头文件上,弄在表面文章花架子上,而是真正把学习落到实处;在增强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行为方面,可以通过外出参观考察进修培训等方式,在丰富的实践中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手的真实感。
2.学生党员干部典型示范
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示范作用。对于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进典型的建设,可以通过发现先进事例、发展先进学生来扩大示范队伍,增强教育的生命力和贴近性;可以通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先进典型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带动普通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感和鲜活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去。
3.其他职工群策合力
要充分发挥其他教职工的育人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任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全校员工的责任,要发挥高校所有教职员工育人合力。除了专任教师,高校其他职工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也应当而且必须发挥其应有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6](P780)学校管理人员如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后勤服务人员如食堂和宿舍管理人员等,都要参与到过程中来。
通过发现、树立、宣传、利用教师榜样和学生典型,发挥榜样和典型的感召力和公示力,进而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展示良好的群体示范效应;通过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三方合力,形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合力,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创造良好的群体环境。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信息接受方式的变革正悄然兴起,并蔚然成风,因其方便、快捷、时髦的传播特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皆备了报纸、书籍、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的多种优势,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如QQ群、微博、微信朋友圈,网络社区已然成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勿容置疑,这是一把双刃剑。怎样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介,进行高效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要占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主导权。网络虚拟空间是对传统社会空间的延展,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虚拟空间又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社会空间,有着其特有的属性。因此,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需要在精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特征和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可以建设教学网站,创建网络社区,发行网络杂志等进行网络教学;可以通过QQ群、微信、博客、人人网等朋友圈等进行双向互动;从而占领现代媒介中的网络教育新阵地,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主导权。[7]要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话语权。如果说占据主导权是上情下达,能够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正确的价值导向的话,那么话语权的引领则是下情上达,在占据主导权的前提下,充分的尊重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真实了解大学生各式各样的价值诉求,可以针对性地引导,如对网络热词、热点的辩证分析,经济社会热点的及时网络点播,热播剧、雷剧的鉴赏分析等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网络教育,去塞求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双向交锋到引领到共识的良性互动。
在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时代,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渠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代属性,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地气式的话语表达方式,加强其在虚拟空间的话语权,与时俱进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进而占据主导权,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顺利完成,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正如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8](P311-3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自发地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而是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把这个价值观由外到里的进行“灌输”,并加以正确引导,进而才能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高校课堂教学,可以很好承担这个历史使命和革命任务,营造良好的理论环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素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还要体现在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程上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大学生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优势,核心是如何把“三个倡导”完美融入到教材中,使其内容具体化、任务化,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继而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核心是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这里面就要求教师要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情景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传统板书、现代多媒体、时髦网络化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实、内涵、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到教材到教学到学生的完美培育。
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程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次战场。要充分挖掘各个专业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元素,要充分重视人文素质课程的从不同视角、用不同的方式所展示的价值观,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功能,坚持将专业传授与价值导引相结合,专业研究与课程育人相结合,坚持人文素质与综合素质相结合。
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所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更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程所蕴含的隐性教育资源,还要充分发挥高校每门课程的立德树人的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渗透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影响到所有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P60)要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等教育中去,必须要经过受教育者个体的实践践行才能实现。正如列宁所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9](P14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要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心动到行动,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践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建设,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是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坚强有力的实践组织保障机制,形成科学严谨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建设功能各异的实践基地,保证确实有效的实践管理体制,具备制度化的实践保障,成熟操作简易的科学评价机制。实践平台建设的重点是要建设和创新一批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如针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走访新型城市社区,调研现代化企业,在走访、调研过程中,真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国家荣誉感和自信心,形成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针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可以通过志愿者服务,模拟法律讲堂,法院旁听,法制宣传,演讲辩论、观看法制类节目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的自由的重要、公平的力量,法律的权威;针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聘请道德人物、英雄典型,劳动模范进校报告,在典型人物的以身作则、感同身受的报告中升华学生的价值观,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中。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等教育中,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各个要素的协同,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更需要受教育者个体良好的认知消化践行的自我养成,这样才能形成由外至内的系统培育。本文从外部环境的视角,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等教育中进行了粗浅的探索,从物力(校园)、人力(群体)、网力(互联网)、理论、实践五个方面构建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立体育人环境,为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个体真正的认知并践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中办发[2013]24号,2013.
[3]刘永芳.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过程、规律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62-6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1)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胡飒.微时代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6):47-49.
[8]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