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阈下的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

2014-04-09 05:47:50刘朝晖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手段同志

刘朝晖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现代化视阈下的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

刘朝晖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贯穿着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性精神。邓小平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揭示其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切入点,指明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现实途径和方法,为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宽了视野。

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现代化

价值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他们那里,历史不仅仅是一种客体对象,而且被赋予主体的价值规定,渗透着主体的意义。社会主义的价值从本元、终极意义上说,指的是消灭一切剥削和剥削制度,消灭阶级对立,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以及在价值评价、选择、实现、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取向准则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以占人类绝大多数并体现历史方向的人民群众,先进社会力量为唯一的、最高的价值主体,选择那些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价值。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从新的角度作了建构。

30多年前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思考,因为实践的结果与人的需要满足情况即价值密切相关。另外,改革开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社会生产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责权利的关系本身就存在着价值评价和选择的问题。为适应这种变革需要,要求人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的转变,明确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论出发,邓小平同志通过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新鲜经验,逐渐形成了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理论探索首要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所切入的正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奠定了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石,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根植于科学的现实主义基础上,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样,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价值只能建立在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之上,指出了极“左”路线“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简直是荒谬之极”①,什么是社会主义,他大胆破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②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要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国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③。因此,讲社会主义,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离开中国的现代化,设定、追求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不能离开其实现基础、实现手段和途径,否则,社会主义就成了“空洞口号”④。

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尺度的高度重视所突显的,正是其价值观的意义:手段、方式、方法对于目标、理想是至关重要的。价值目标只有以科学理性、历史理性作基础,才不会沦为超历史的空想。邓小平同志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重视,对抽象价值原则(如将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拒斥,并未因此失却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追求。他反复强调:“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⑥我们在今天的工作中就要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就要落实理想、目的的要求。在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已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个纯粹自然的过程,我们的发展具有价值选择的意义。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贫乏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别的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只能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同志认为,为什么人、什么目的而发展、实现现代化,通过什么手段来发展、实现现代化,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手段内在关联的重视,也就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极富特色的部分。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来看,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就是努力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⑦就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它的发展包含、体现和丰富着社会主义价值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⑧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观点,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系统性。党的十四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九个方面,即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论、发展价值论、根本任务论、发展动力论、外部条件论、政治保证论、战略步骤论、领导和依靠力量论、祖国统一论等。这九个方面构成一个科学体系,体现着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性、综合性、协调性的关注。针对党内有些同志放松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内建设、抓社会风气好转的倾向,邓小平同志曾尖锐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⑨这就是说,只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的标准,社会发展会陷入畸变与病态。

其次,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前瞻性。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和人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无疑是他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就终极意义而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历史价值的实现,是邓小平同志进行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的最高宗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邓小平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民群众作为价值目标评价的主体。我们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当作压倒一切的根本任务?因为它代表了人民的最大利益,因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⑩。“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规定,表明了他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向社会主义价值观所作的提升: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以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价值取向的。

再次,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现实性。当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应该是历史已经向人们提出的、人们经过努力客观上能够实现的目标。否则,价值目标作为指导社会实际全过程的东西,它的现实性会导致人们作无益的努力,而且也没有任何科学的价值手段与之相适应。反思过去,“建国以来我们犯的几次错误,都是由于要求过急,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结果发展反倒慢了”(11)。我们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以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12)。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所确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一切价值目标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现实依据。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手段来看,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他提出了“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等命题,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手段。早在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3)。这就是说,改革的深化,不仅意味着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而且意味着必须推进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改革。如果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4)。如果不加强法制建设,打击犯罪活动,“就不可能把现代化建设搞成功”(15)。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可见,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手段是指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党建、祖国统一等一系列方面彻底改革原来的僵化模式,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机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手段的观点,包含以下两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坚持选择手段的原则性。在对待价值手段的选择上,要坚持手段应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应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应符合四项基本原则。“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17)。“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18)。放弃原则性,就等于背叛了马列主义,背叛了社会主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这方面的惨痛教训。使用与社会主义性质不相适应的手段,即使好像达到了目的,最终都会歪曲甚至彻底毁灭目标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手段上的非社会主义性质与表面上的发展社会主义目标相矛盾。不符合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手段往往揭示出冠冕堂皇的目的背后所隐藏的丑恶用心。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某些社会集团为追求个体权益或各种卑鄙私利的目标,往往需要一个“符合公共价值的目标”作遮羞布,其真实用心则往往体现在他们借以达到目标的手段上。

第二,是坚持手段的有效性。离开手段的有效性去追求手段的社会性质,实质上缺乏社会责任感,是一种无所作为的表现,因为对手段有效性的漠不关心意味着对价值目标实现的漠不关心,价值目标就成为可有可无或束之高阁的东西,进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坚持手段的有效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一实事求是思想。求真务实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作风,如在对待祖国统一问题上,他就实事求是地从有关方面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各有关方面的处境和利益,制定了“一国两制”的方针。这一价值手段客观上各方面都可以接受。在对待台湾问题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其目的正是为了促进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价值手段正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而展开,但切不可忽视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目标和手段在价值选择中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二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目标作为价值选择所追求的预定结果,它统帅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因此,目标决定手段,这种决定关系体现在它要求以相应的手段来达到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只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改革。而从另一角度讲,二者之间又是相互贯通的,在一定条件下手段本身就是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手段,又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因此不能将目标与手段截然分开。邓小平同志十分注重在动态中坚持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如何在现实中实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呢?邓小平同志认为,应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必要的张力。如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关于姓“资”姓“社”的疑问,他这样回答:“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9)

从这段含义极为丰富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落脚点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切能够促进现代化的东西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文化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吸收,这正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所在。第二,坚持原则性,保持清醒头脑。不能为了达到目标,不去考虑手段是否合乎原则,即重目标而不择手段;也不能因某些手段是资本主义所用就不敢去试,不敢去闯。这“左”、右两种倾向都不能客观、全面地对待目标与手段的关系,进而正确地指导我们的实践。第三,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应当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应当依赖于具体情况。手段是可以变化的,“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对于价值手段的运用,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辩证的否定。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构想,无疑体现了现实历史状态下目标与手段相融共通的追求。

如果说社会主义价值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主要还处在理论形态,邓小平同志则揭示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这些价值原则的现实途径和方法,从而真正使社会主义价值原则从理想走向现实。他的理论既回答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形态问题,又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原则问题。

30多年来,中国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处于过渡时期的人们在价值观念上也常有过渡时期的特征,在人们的头脑中既有旧价值观念的存在,又有新价值观念的萌芽。这两种对立的价值因素往往使人陷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当需要人们对此作出具体抉择时,旧的价值准则和新的价值准则不能并存,旧的价值目标和新的价值目标不能兼顾,这就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正确解决这种冲突的途径是:根据历史发展的需要,按照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价值体系要求去选择,抛弃以往丧失历史必然性的陈旧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对时代精神的深刻了解和敏锐识别新旧事物的洞察力。解决这一冲突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痛苦的过程,因为这是人们从旧价值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对旧的价值体系进行辩证否定、树立新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手段的过程。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确立起来的,它实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高度统一。它指出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互相关联、互为目的与手段,既是双重选择又是双向选择,现代化的实现证明着社会主义的此岸性,而社会主义则为现代化提供历史依归、价值导向和制度保证。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为我们认真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成败得失、深入思考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命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19)(2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54、64、213、373、137、259、143、154、255、202、203、252、126、154、144、229、242、372-373页.

(1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136页.

(责任编辑 白继英)

D610.1

:A

:1008-9012(2014)03-0012-04

2014-07-20

刘朝晖(1972-),男,安徽巢湖人,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产力手段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汉语世界(2020年4期)2020-08-11 08:38:16
严良堃同志逝世
人民音乐(2017年7期)2017-07-19 13:03:04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6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