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韩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北京 100037)
本刊特稿
党史文化与中华文化
吴桂韩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北京 100037)
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华文化发展进程出现了重大转折。作为中华文化的最新表现形态,党史文化挽救和改变了中华文化的命运,开辟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境界。从中华文化发展史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与党史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既不能用党史文化来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用中华传统文化来否定党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应当把弘扬党史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完整事业统一起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党史文化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党史文化;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空前的历史劫难。但是,中华文化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作为中华文化的最新表现形态,党史文化既传承和吸纳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不仅唤起了磅礴的民族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P2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弘扬党史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完整事业统一起来,接续奋斗。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过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从秦汉到明朝后期,中华民族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历史进入到17世纪中叶之后,欧洲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纷纷由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西方国家相继抓住工业革命的浪潮,在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下对社会进行轰轰烈烈的变革。而中国的清朝统治者却陶醉在“康乾盛世”的辉煌之中,严重的自闭让中华民族失去了应有的创造活力。此后,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无论是资产阶级创造的生产力,还是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古老的中国。中华民族落伍于时代、落伍于世界,不仅仅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上,也体现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上。正如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所写道的:“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的近代文化,而东方的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我们是落伍了!”[2]P2由于清朝统治者不仅对世界茫然无知、盲目自大,没有预见世界变革的潮流和趋势,没有进行改革的想法和做法,而且从维护几千年的所谓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统治出发,反对改革,遏制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采取了专制主义政策。因此,潜伏的封建主义危机在逐步滋长,封建时代的文明已成为中华民族前行的桎梏,与封建经济和政治相适应的封建文化开始落伍于时代的潮流和世界的步伐。正如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那时中华民族亟需一场空前的大变革。
遗憾的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这场变革不是自觉的,甚至不可能是自发的,而完全是被动的。当时尽管出现过一些进步思想,但在统治者残酷无情的扼杀之下,不仅难成气候,而且对社会变革没有产生丝毫影响。正因为如此,衰落的中国封建文化,只有随着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尤其是在严重威胁统治者生存的情况下,才会被统治者所体认。自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日益严峻的危机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洋务派和维新派。在文化上,洋务派所培养的一批近代人才,不仅学习而且开始在中国传播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这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并为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维新派也在思想文化上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批判中国封建伦理纲常。但是,无论是洋务派的“自强”、“求富”,还是维新派的“变法维新”,都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值此历史关头,以孙中山为领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扛起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大旗,发动了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手段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政治上也不成熟,辛亥革命与鸦片战争之后的历次革命一样,仍然未能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也没有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与混乱的时局一样,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乱象丛生,除了出现尊孔读经、复古倒退的逆流外,各种“主义”都粉墨登场。
中国向何处去?要救国就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中国先进分子逐步从苦闷、彷徨中走了出来,以热切的期待迎接新的革命风暴的到来。他们逐步认识到,仅仅依靠西方政治制度的移植是难以救中国的,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狂飙。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聚集了一部分努力探求改变中国现状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特别是封建礼教——孔学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在众多领域掀起了思想解放浪潮。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为主要思想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这种全面批判、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它宣传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追求的只是个人解放,并不是全体劳动人民的解放,因此,不可能为中国走向光明找到新的出路。与此同时,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欧美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已经在实际生活中暴露出来。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尖锐化的表现。这就逐渐引起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怀疑和批判。正是这种怀疑和批判,为他们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正当中国人民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里苦斗的时候,发生了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一个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个是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前一事件,让人们看到社会主义的现实和工人、农民当家作主新国家的诞生,吸引着先进的中国人认真了解指导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后一事件,让人们认清了帝国主义的面目和北洋军阀政府的腐朽。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政策,中国爆发了由爱国学生发起并有广大工人和其他群众参加的五四运动。中国先进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强大力量。这为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到工人群众中去开展宣传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有着重要的影响。
回顾近代历史,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总结的:“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了,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到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3]P1513-1514“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3]P1516此后,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这不仅挽救和改变了中华文化的命运,而且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生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4]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不仅为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也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一直追寻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道路。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但是这种新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文化呢?”[5]P66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6]P98。中国的历史也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上述观点。在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是被统治的阶级,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没有地位,在文化上也没有地位。
基于此,毛泽东强调:“我们要革除的那种中华民族旧文化中的反动成分,它是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的;而我们要建立的这种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它也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据。”[5]P664同时,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中,他还系统阐述了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理论观点和实践主张:一是提出了发展新文化的任务,即“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5]P663。二是阐明了新文化的本质,即“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5]P695。三是揭示了新文化的性质,即“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5]P698。四是概括了新文化的内涵,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5]P708-709。五是明确了发展新文化的途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文化具有新民主主义内容。同时,要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民族形式,不能割断历史,不能盲目排外,要批判地接受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六是划分了新文化的发展阶段,指出“以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国民文化必须是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我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反映到我们的国民文化也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但就整个社会来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这种整个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所以还不能有这种整个的社会主义的国民文化。由于现时的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因而现时的中国新文化也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部分,是它的一个伟大的同盟军;这种一部分,虽则包含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因素,但是就整个国民文化来说,还不是完全以社会主义文化的资格去参加,而是以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资格去参加的”[5]P705。七是强调了加强对新文化的领导,即“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自然也是这样”[7]P855。“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5]P698八是提出了加强新文化队伍建设,建立“文化军队”。毛泽东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7]P847在文艺工作队伍建设上,毛泽东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解决好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此外,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任务出发,毛泽东还突出强调了“革命文化”的意义。他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5]P708由此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奴役,适应反帝反封建的客观要求,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任务,以及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强调这一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性质和内容上既不同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史文化的主要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地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党和国家以极大的决心迅速开展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的政权的建立还不过短短几年,人们可以看到,不论在经济方面,在文化、教育、科学方面,都已经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8]P275由于社会的剧烈转型,文化建设既要破旧,又要立新。所谓破旧,主要是扫除非无产阶级思想以及帝国主义的影响;所谓立新,主要是通过开展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运动以及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8]P268在这一时期,党在实践中制定了一系列基本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政策,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一系列文化发展方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之后由于“左”的影响,党在文化建设上出现了一些错误认识,并使许多正确的文化政策无法得到落实。这一时期,党史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新文化,突出强调文化要为政治经济服务,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方向。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在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不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和思想,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建设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等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等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文化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重要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等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史文化的鲜明特点有:一是始终高扬先进文化旗帜,重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始终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四是始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外优秀文化。
从中华文化发展史来看,党史文化经过90多年的创造和积累,对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世界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史文化,在根本政治立场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理论旨归上始终引领人民群众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使中华文化实现了质的飞跃。二是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生机。党史文化是建立在新经济、新政治基础上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立足于新的实践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有助于中华文化以更加宽广的胸襟审视和吸收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三是赋予中华文化以更加强大的创造主体和领导力量。党史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党的坚强领导,不仅为中华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而且增强了中华文化抵御外来文化侵蚀的能力。
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习近平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一重要思想,承继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化的主张和态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必须采取的主张和态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有许多重要工作需要去做,但最基础最根本的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史文化传承好、发扬好,充分挖掘其思想精髓和丰厚养料,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党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讲清楚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党史国史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史文化共同汇入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推动中华文化磅礴前行、飞跃前进。
从中华文化发展史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与党史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不能用党史文化来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用中华传统文化来否定党史文化。党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文化,属于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最新发展形态。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党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完整事业,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就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党史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使党史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使一切中华优秀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首先,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这是新旧文化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也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这是新文化的重要根基。历史告诉我们,虽然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上存在根本对立,属于不同层次和不同势位的学说体系,但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的气派和作风并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5]P534。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理论,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下来、开花结果,首先一点,就是要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9]P35历史地看,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去认同、比附、解释马克思主义阶段;第二阶段,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简单否定阶段;第三阶段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57年春,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既融合又冲突的阶段;第四阶段,从1957年反右斗争起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对立的再一次凸现,以至全盘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阶段;第五阶段,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更高基础上重新恢复的阶段。[10]P206—216回顾党史文化的曲折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弘扬党史文化、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其次,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必须正确处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5]P534我们应当看到,从奴隶社会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多是剥削阶级的文化,其根本上也是为历代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占统治地位并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文化也蕴含有一些民主性和人民性的进步文化因素。另外,从哲学层面来讲,传统与现代二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毋庸置疑要发展具有强大前途和生命力的现代文化。但是,这并非要以抛弃传统文化为前提。尽管“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陈腐观念是和现代化相冲突的,必须加以批判、克服,但是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精粹的思想则能够对现代化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应该承认,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现代化的契机。如果民族意识的内部完全缺乏促进现代化的契机,那么,现代化将是毫无希望的。必须对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的考察,才能对文化传统有正确的认识。对文化传统有正确的认识,然后现代化建设才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民族的觉醒,在于民族正确地认识自己。总之,必须加强民族的主体意识,才能取得现代化的成功”[11]P62-63。为此,弘扬党史文化,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必须不断提高借鉴、驾驭、改造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能力,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再次,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必须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近代以来中华文化波澜起伏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不是截然对立的。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史文化,同时,也离不开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
历史地看,在农耕时代,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文化交流空间极为有限。按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观点,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就同时出现了几位伟大的思想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犹太教先知们,他们在不同的空间条件下进行学术研究和创造活动,但是,这些思想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它们之间并没有相互影响。然而,自从进入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时代后,由于生产力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金、原料、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不仅成为现实,而且正在加速进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开始“共同出场”,并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对话、交流与碰撞。“新的‘轴心时代’的各种文化必将也沿着这种已经形成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吸收的态势向前发展。……各种文化必将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得到发展。”[12]P77为此,中华文化发展应当是开放的,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史文化,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多元文化共存、共融、共生,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同时,要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史文化的宣传和阐释,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孙熙国,刘志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白继英)
G04
:A
:1008-9012(2014)03-0005-07
2014-07-27
吴桂韩(1983-),男,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博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基本原理、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