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石, 姚先超, 黄善斌, 廖安平
(广西民族大学 a.设备实验管理处; b.化学化工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民族地方高校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驱动器。高校实验室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地方高校为民族地方服务的重要载体。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水平是高校办学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十五”以来的资金持续投入使实验室的硬件数量、规模、设备数量和档次快速增加和提升,大大改善了高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条件[1]。民族地方院校的实验室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验室条件逐渐达到发达地区的前期水平。2008年以来,广西民族大学经过调整逐渐建成了以7个实验教学中心和7个专业实验中心为主体的实验室建制模式,实验室用房面积增加了近40%,并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等建设费用的支持,大大满足了民族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然而,这种在数量方面的外延式扩展出现了很多阻碍实验室效用发挥和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使用率低、维持费用大、高水平成果少、实验室管理人员操作能力较低、理论水平不足、跨学科应用能力差等。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民族地方院校。因此,实验室今后的建设任务应该要努力实现质的提升,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实现内涵型的发展。
内涵即内在的涵养,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2]。内涵隐藏于事物深处,通过探索、挖掘才能发现。内涵式发展强调通过内部结构优化和深入改革,激发内在实力,实现实质性的发展。实验室内涵式建设发展也是适应形势要求的新模式。潘蕾[1]对实验室的内涵和内涵型建设提出了树立学生为本、服务教学、效益最大化理念,及市场化、开放化、人本管理、创新研究的观念。本文依据现有条件,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民族地方高校实验室的民族内涵式建设发展的一些思路,以供讨论参考。
实验室文化是高校内外从事实验室工作的各方面群体在追求真理的环境中形成的一致性的价值观念、积极的思想理念和心理倾向的总和。高校实验室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内容[3]。实验室文化应该包含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和严谨求实精神。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开展科学研究实验的目的是不断发现新规律、探求科学真理。实验室应该营造勤奋工作、崇真务实、实事求是、踏实探索、不断创新的文化精神氛围。实验室科研工作者要在工作中展现敢于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激励遗产。在实验教学和宣传中,不断把实验室核心文化精神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求真精神。在制度上,实验室文化要在教学、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中体现纪律化、法律化和规范化。实验室在科研、教学、人员、设备、财务、安全、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要系统全面,这些制度是一种有形的、正式的、强制的和与时俱进的准则[4],并融入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和有效的鼓励创新突破的通径。
在地方高校,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和人文精神要浸入实验室文化中,爱国、进步、发扬传统、创新、服务民族的理念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核心。在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在文科实验室中壮大发展,也要在实验室文化中融入和创新传承。文化层面的建设对于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战略意义[5],民族院校应该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的优势,创新发展民族特色实验室文化。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为专业技术人员试验和学习模拟的重要场所,是激发学习人员的创新意识的有机载体[6-8]。在教学实验项目的设置上,要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提高型实验[9]。理工科实验可以大量融入民族特色资源的设计创新实验,文科实验应融入地方民族文化的发掘探索研究和传承创新。这种民族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自觉[10]。香料是历史悠久的、广西民族特色的资源与文化,可以在文理实验室中开展创造性课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服务意识。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有利于激发学习者跳跃性思考,激发发明创造和多学科知识的应用。例如,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检测仪器的缺陷,自觉主动学习物理学、电子工程及机械工程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创新发明出适合民族地方经济发展使用的新仪器。剑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实验室不仅注重计算机本身技术,也非常注重工程学、数学和技术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实验室的人员配置也是多层次的,其拥有36位全职教师、25位兼职员工、7个研究伙伴、42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因此,实验室内涵型建设不仅仅在于建设制度和文化,更应该鼓励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的跨专业学习。
针对利用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邹广平等人提出建立创新实验平台的。其做法措施是为学生提供创新课题和实验条件以及奖励机制,将实验室的教学重点向蕴含创造性的实践学习领域转移,在自我设计和动手操作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11]。创新机制还要以科研课题为学习研究中心,设计汇编创造性实验课题,通过导师指导研究生实验研究、研究生带教本科生入门学习的分级教学,指导学生参与实验研究,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实验氛围,让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体验到科研工作的乐趣和精神,并不断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探索的热情。
在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的重要场所。由于实验管理人员和经费开支不足等原因,大部分院校的普通教学实验室只有在教学时间才对学生开放,供学生学习使用。因设备仪器和维持费用昂贵,专业性实验室或试验中心基本不对学生开放。类似的管理现状大大减弱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实验室应该尝试学生自我管理和利用实验室的模式,设立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提供开放经费和适度政策保证,这种责任型的开放管理方式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活力。开放实验室有利于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技术试验等实践活动,激发其科研兴趣,进一步实现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目标[12]。浙江师范大学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积极采用了实验室多层次性开放模式,实验设置更合理化。
李英俊等[13]提出了多种模式对学习者开放。在时空、实验内容和测试方法上,实验室要进一步开放,及时发现新问题和新矛盾,积极解决开放过程遇到的困难。开放实验室要具备开放创新的理念,积极引进新理念人才也有利于实验室的进一步开放发展。高校要设立相应管理机制和途径,改革责任制度,为实验室开放提供便利。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资源主要用于教学、实验研究等,其利用率和使用效率高,则反映实验室的作用发挥较好,说明教学效果和科研试验量大。量是质变的必要条件,实验仪器的使用频率高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学习者的使用时间。因此,实验仪器不能用于摆设,不能当作宝贝珍藏,只要用法得当,仪器设备的效用会充分发挥。现今,很多学校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较低,尤其是专业实验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封闭少用,非专管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机会少,更不必说校外技术人员。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大大降低的仪器的使用,也显著阻碍了国内科研创新发展。
实验资源不仅要对校内开放,更要对外开放共享。开放共享是提高设备仪器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和良好的切入点。通过共享资源,校际间可以资源互补有无,高校与社会可以形成科研、学习、测试及实习等方面的交流,实验室充分为社会各界服务。高校的技术研究成果可以更快地在社会上转化。高校和社会都达到节约成本、高效发展的目标。
实验室资源共享途径很多。项目合作、提供测试技术、样品分析、技术验证、技术学习、技术数据库使用等方式都是良好的共享方式。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专业科研人员应该走出去,促进实验室的资源共享。国外许多大学和企业的实验室有非常好的资源共享经验。伦敦梅茨科学中心(London Mets Science Centre)拥有完善的分光光谱实验室,每年接受香港大学等世界许多高校的学习访问。实验室还可以通过网络向外界转达资源共享的信息。剑桥大学Cavendish物理实验室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其网络信息从历史、文化、创新研究和提供服务方面都详细的介绍。实验室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远程技术处理资源共享有较好效果,这种网络共享技术在临床实验室的服务优化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14]。
高校实验室要高度开放和共享,提高效率和效益,激励创新和服务社会,应该建立实验室品牌,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化运营。实验室不仅仅局限于教学任务,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应该为社会和企业服务。民族高校实验室建立多个针对民族地区的科研试验平台,树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技术服务品牌,开拓民族地区的市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内涵式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建有东盟小语种基地、壮瑶研究中心、松香资源研究实验中心等民族特色的实验研究品牌,对地区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实验室要在民族资源和文化中挖掘更多的信息,将实验和民族资源包装,建立民族品牌,通过与社会、政府、企业合作,在市场中运作,不尽可以提高实验室效益,也促进民族传承和知识创新,促进地方发展。
建立订单式实验室可以为实验与社会合作提供便捷有效的通道和途径。国外也有人提出建立模块化的功能性实验室信息系统能够促进实验室的社会服务更加优化[15]。企业或者政府的试验项目、测试项目或新产品开发可以通过专属产权协议式的订单平台与实验室形成订单,实验室根据客户订单的要求完成项目或产品的要求指标,实现订单交易。比如,要开发关于刘三姐文化的商品,实验室可以为该商品融入有关特色文化,为企业完善文化包装。
案例教学法将从实际工作中提炼而来的典型问题实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理论确实具备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既能让学生对纯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在案例分析讨论中发现并加以弥补在掌握上的薄弱环节;又能通过案例分析学习也能促使学生认识到,即使这些理论方法技术是非常完备的,如果不经过实际动手操作,也不会被很好掌握的[16]。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本科生在大学4年间要学习讨论800个案例,这些案例经由学院的教授亲自调查收集整理而得,很多案例来自微软、联想集团等世界著名的企业,学生毕业后立即可以担任大型企业的重要职位。
实验室教学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针对某个实际热点问题汇编成案例,有学习者自己去探索解决方案。在民族院校中,实验项目可以以民族特色资源为题,做成案例,促使学生探索民族资源和文化的开发创新利用,思考为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途径。例如,广西拥有许多制浆企业和桉树资源,但是现在的工艺流程污染很严重,实验课程可以将之编成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和学习。
基于内涵型建设思考与实践,广西民族大学已经建成了服务于广西和东盟人才培养的非通用语专业教学实验中心等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以广西重要优势资源松脂、肉桂油和茴香油等为研究对象的林产化工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等7个特色实验室,涌现了一批在实验室创新突出的教学工作者和成绩优秀的毕业生。
高校实验室的内涵型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大学科研创新的重要基础,是大学服务社会经济的有效通道。在民族地方,高校实验室要充分开发利用民族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整合优化实验室资源,树立特色文化和民族品牌,开放共享设备仪器资源,促进实验室创新,实现新一轮实验室的快速发展,为民族地方经济发展做积极贡献。
[1] 潘 蕾. 关于实验室内涵建设的思考[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1(3): 357-360.
PAN Lei.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J].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at. Sci) , 2008, 31(3): 357-36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M]. 5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987.
[3] 张 原, 李 鑫, 杜兴号. 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建设途径[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3): 15-19.
Zhang Yuan, Li Xin, Du Xing-hao.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ways of laboratory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1, 28(3): 15-19.
[4] 李 庐. 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与内涵[J]. 宿州学院学报, 2007, 22(6): 138-139.
LI Lu. Basic request and connotation for lab cultural re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2007, 22(6): 138-139.
[5] 杨 安, 洪家慧, 魏勇刚. 论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5): 555-557.
YANG An, HONG Jia-hui, WEI Yong-gang. Establishing university lab cultu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06, 25(5): 555-557.
[6] Johnstone A H, Al-Shuaili A. Learning in the laboratory; some thoughts from the literature [J]. University Chemistry Education, 2001(5): 42-51.
[7] Hofstein A, Lunetta V. The laboratory in science education: Founda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 Science Education, 2004, 88: 28-54.
[8] Lunetta V N, Hofstein A, Clough M P.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school science laborator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bell S K, N G Lederma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education [M]. New Jersey: Erlbaum. 2007, 392-441.
[9] 耿 新, 陈心浩, 姜臣林. 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12): 150-152.
GENG Xin, CHEN Xin-hao, JIANG Chen-li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an open laboratory[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1, 30(12): 150-152.
[10] 黄静婧. 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探索[J]. 教育探索, 2012, 225(9): 33-34.
HUANG Jing-jing. Guangxi students' na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J].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12, 225(9): 33-34.
[11] 邹广平, 夏兴有, 张学义. 深化实验室内涵建设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10): 161-163.
ZOU Guang-ping, XIA Xing-you, ZHANG Xue-yi. Enhanc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ie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boratories[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2, 31(10): 161-163.
[12] 黄小斌. 拓展高校实验室建设内涵, 培育创新人才[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7(8): 31-33.
HUANG Xiao-bin. Broadening the connotation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 [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8, 27(8): 31-33.
[13] 李英俊, 孙淑琴, 于世钧, 等. 多种模式开放实验室, 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3): 121-124.
LI Ying-jun, SUN Shu-qin, YU Shi-jun,et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by multiple-pattern opening laboratory[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07, 26(3): 121-124.
[14] O’Moore R R, Moor G D, Boran G,etal. OpenLabs: the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informatics and telematics for optimization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ervices [J].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1994, 45(1-2): 137-140.
[15] Brender J, McNair P. User requirements on the future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s [J].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1996, 50(2): 87-93.
[16] 王宗萍, 袁 静. 高校课程教学案例化之实践[J].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2002, 19(2): 114-116.
WANG Zong-ping , YUAN Jing. Use of examples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at university[J]. Journal of Yu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2, 19(2): 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