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佳, 王 杰, 梁 勇
(中国地质大学 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北京 100083)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动力,而高校担负着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需从大学生踏入校门时着手抓起,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融入到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整体过程,从多个方面、多层平台、多种机会进行多元化、多途径的培养。既要与基础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普遍受益,又要有针对性地为部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同学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使其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历练和提高。如何发挥好高校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加强实践教学,推进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1]。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近年来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一些成绩,借以抛砖引玉。
在我国,2005年的教学评估中,教育部已经把实践教学作为评估的关键指标;200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实验室、图书馆开放要求。很多学校响应号召,制定相关制度,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1年教育部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强调了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开放实验室,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地学是我校的专业特色,近几十年来,优势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亟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目前面临的矿产、石油的资源短缺问题,创新出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如矿物学找矿学的发展,页岩气的研究等。新课题的发展要求创新能力不断开拓,而每一种创新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和应用都基于创新能力的积累和创新思维的迸发。本科生是创新能力的生力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大学生抓起,夯实基础,才能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切实推进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若干个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实践平台,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此外,紧紧围绕国家和北京市“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结合我校优势学科,力争优势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优势专业,如石油工程等学科,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优势学科形成传帮带的人才梯队,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校修订了各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加强和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了多项教学改革[2]。
新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习、以课程教学为主的多样化的实验环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以我校地质学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主干课程课间野外实习、北戴河地质野外认识实习、周口店野外教学实习、国际化野外教学的跨国跨地区实习、综合科研地质实习野外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我校挑选优秀的本科生设立了地质学基地班和资源勘查工程海外班,寻求多渠道的国际合作机遇,开展地质学跨国跨地区实习和中外联合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一五”期间,地质学基地班发表32篇文章,大部分为SCI和核心期刊文章。
此外,为提升大学生自主立项,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校在培养方案中加入创新学分内容,对独立完成科技立项的本科生授予创新学分。这一举措鼓励了学生在学术论文、科技成果、学科竞赛、发明创造、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培训等多层面个性化发展,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践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
实验室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鼓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夯实实践动手基本功,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良好手段[4]。从2008年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立面向本科生的教学实验室开放基金。基金每年申请一次,资助本科生设立科技立项项目,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向,或者结合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自行设计实验,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这一举措促使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7]。
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设立促进了实验室实行全面开放,不仅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还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实验条件和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截止到2011年度,我校共完成实验室开放基金228项,发表SCI2篇,EI3篇,ISTP2篇,完成实物制作82件,申请国家专利6项,获省部级奖项12项。2012年加大力度,批准项目116项。
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开放调动了学生用于探索、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也促使实验教师不断自我提高和完善,在校内形成深入思考、探索创新的良好学风[8],为促进学校在地质相关专业面向行业培养“能下得去”的适应性创新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校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学科竞赛为主线,每年组织大学生参加国际、国家、北京市级竞赛20多种,成绩优良。在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中,我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了必要的场地、硬件设施、师资,并形成了有共同兴趣和创造力的团队,在学生中形成了具有传承性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机制[4]。如大学生利用信息创新实践基地的现有条件制作出的双足类机器人连续两年在中国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公开赛中获奖。2010年学生制作的机器人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竞赛获奖。2011年,下一级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机器人的性能做了很大的改善,进一步实现机器人的智能控制,获得2011届大赛的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我校共获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大学生学科竞赛奖422项。“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学科竞赛活动,建设更多的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8],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本着“校企互利、双赢”的模式,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基地。产学研基地不仅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也为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高质量的就业机会。目前,我校拥有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基地约70个,其中中石化胜利油田产学研基地被授予“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有计划地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做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实现校企双赢,共同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地学创新人才。
我校目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课程设置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普及基础教育。对于一些有个性化创新性思维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开设创新实践、实验选修课,以设立各种实验兴趣小组,定期进行小组实验汇报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9],必然会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的积极性、参与度,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发展训练创新性思维。
实验室开放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如实验室开放的时间保障、实验设施的安全操作保障、实验室维护费用的制度保障等[10-11],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努力。如何在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上,建立全面的长效机制来保障实验室开放中的问题能逐一解决,工作思路、组织框架、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周密安排[12-13],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创新性实践基地以学生课余兴趣为主导,让学生课余时间有兴趣、有目标、有条件地进入实验室,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让学生在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能充分发挥出潜能[14]。目前我校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比较显著,学生利用基地条件在本学科范围内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校内还有一些专业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大学生的特点,完善管理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运行模式及活动内容[15],突出专业特色,如依托工程学院建立机械创新训练基地、依托珠宝学院建立宝石学实践创新基地等,争取内部挖潜,外争资源,通过多项措施,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1] 吴兴应,张新桥. 基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2,15(2):161-163.
WU Xing-ying,ZHANG Xin-qiao. Study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of open experi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ity[J]. Laboratory Science, 2012, 15(2):161-163.
[2] 曾思明,杜宇上. 开放自主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5):79-82.
ZENG Si-ming, DU Yu-sha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Open and Self-motivated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J]. 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10(5):79-82.
[3] 杨 梅,田春艳. 关于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4):176-177.
YANG Mei, TIAN Chun-yan.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Laboratory[J]. 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10(4):176-177.
[4] 王 琼,盛德策. 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99-101.
WANG Qiong, SHENG De-ce. Innovating and entrepreneu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riven by project[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3, 30(6):99-101.
[5] 刘晓鸿,王 杰. 教学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78-181.
LIU Xiao-hong, WANG Jie. Exploreration and practice of establishing teaching laboratory opening fund[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1, 28(9):178-181.
[6] 李国锋,张世英. 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24-27.
LI Guo-feng,ZHANG Shi-ying. Study on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of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sub5ect competition[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3, 30(3): 24-27.
[7] 吕科建,王东东. 大学生创新能力“六性”培养的评价及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2(4):141-153.
LÜ Ke-jian,WANG Dong-dong. The Thinking and Evaluation on“Six Characteristics”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crch, 2002(4):141-153.
[8] 赖天华,肖晓华.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121-124.
LAI Tian-hua, XIAO Xiao-hua. Reinforcing the Strength of Opening Teaching Laboratory, a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in Practice and Crea tive Ability[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08, 27(5):121-124.
[9] 高云鹏,滕召胜. 开放实验室与学科竞赛平台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9(4):360-366.
GAO Yun-peng, TENG Zhao-sheng.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open laboratory and platform for discipline competition[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1, 29(4): 360-366.
[10] 柴 钰. 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开放创新实验室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82-85.
CHAI Yu. Open Innovative Laboratory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ous Management[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2, 31(1):82-85.
[11] 胡翔勇,赵亮方. 建设像图书馆一样开放的实验室[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92-94.
HU Xiang-yong, ZHAO Liang-fang. Opening Laboratory in University Should be Built Like Library[J]. 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9(6):92-94.
[12] MERKEL C A.Undergraduate Research at Six Research Universities(2001).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 Universities(AAU)[EB/OL]. http://www. aau. edu/education/Merkel. pdf.
[13] 钟桂辉, 刘曙光. 浅谈开放实验室的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47-150.
ZHONG Gui-hui, LIU Shu-guang. Construction of an Open Laboratory System[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2, 31(8):147-150.
[14] 王青温. 实验室开放后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29(3):337-339.
WANG Qing-wen, DU Yong-ping, XU Shuang-man,et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fter laboratory opening[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 2012, 29(3):337-339.
[15] 杨 宁,王 凡. 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2):106-108.
YANG Ning, WANG Fan. Construction of a Creative Activity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3,32(2):106-108.